互联网金融奇缺“极客”

时间:2022-05-20 11:38:10

互联网金融奇缺“极客”

倪金节(财经与科技专栏作家)

2013年被誉为“互联网金融”元年,BAT(百度、阿里和腾讯)等巨头纷纷重拳出击,推出了属于自己的理财产品,切走了理财市场的一部分蛋糕。互联网企业“搅动”金融业,对于推进金融改革、倒逼银行让利,正面作用当然很大。但就这一年来互联网巨头的表现来看,这个市场尚且处于原始的“圈地”阶段,运作不规范、侥幸的心理较重,行业处于野蛮生长的态势十分明显。

比如,互联网公司每次新的理财产品,主打的亮点都是出奇的一致——保本保收益,而且是高达7%-8%的收益率水准。在互联网巨头闯进金融领域之初,这种典型的违规行为,在他们看来几乎是理所应当的,直到各界一致声讨的时候,这些企业方才“领悟”。

不管互联网巨头是假装糊涂,还是真不知道,都只能说明这个市场是“互联网思维”过度(太为用户利益着想了),而“金融思维”不足(对风险收益没概念)。

目前,各家显然已经开始汲取去年的经验教训,似已不敢明目张胆地以保本高收益来做噱头。马年伊始,支付宝再度推出余额宝2期,并且宣传“保本保底”约等于“活期收益20倍”,但很快支付宝就删除了保底的承诺,变为“本金保障”。其他几家互联网巨头再推理财产品时候,也开始淡化高收益的宣传。这是好事。

经过短短一年的发展,互联网企业开始渐渐体会了金融并不是那么容易玩的,光凭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是不行的。互联网金融要想做大,走向成熟,这些企业还必须得认真地琢磨透金融的本质。

过去一年,这些企业玩的互联网金融,更多是由产品经理主导,而非技术创新立业。有个词叫“极客”,是形容对技术和产品痴狂的人士,比如乔布斯、扎克伯格等。可以说,互联网金融领域,过剩的是深谙用户体验的产品经理,奇缺的是工程师式的“金融极客”。

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前途有赖企业业务进一步金融化,让更多的“金融极客”和产品经理一道为用户提供品质过硬的理财产品,而不仅仅是扮演基金公司的一个通道。

正因为互联网公司无需涉足具体的金融操作层面,使得他们对风险和收益的关系,很难有多少切实的体会,所以,诸多的违规行为也就合乎了他们的逻辑。

在“金融极客”依然稀缺,互联网金融仍由产品经理主导的时代,加强对这个行业的监管也就显得太有必要了。

一度有不少观点认为,作为新生事物的互联网金融,理应得到最大限度的政策宽容,给予其发展的空间。如果真这么做,绝对不会是好事情。

可以预料到的是,一旦没有政策的框定,被业界称之为“闯入金融瓷器店的互联网公牛”,到时候真的会脱缰而跑。放松监管,给予特殊政策,恰恰是对互联网金融的巨大伤害,对其严格规范正是为了其健康理性的发展。在我看来,互联网金融必须给予以金融业几近同等的监管标准,但同时可以用政策鼓励互联网公司持续不断的金融创新。套用一句网络词,“互联网金融,爱ta就去规范ta”。

说白了,传统金融业需要的是用互联网思维来改造变革自身,互联网业需要以金融技术来拓展自身业务范围——二者利益缠绕一起,是一个双赢的结局。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互联网只是表象和手段而已。认识清楚了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厘清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和政策部门的关系,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互联网金融。相信历经一年多的成长,各方在接下来收获的将会是更多的喜悦和成熟。(支点杂志2014年4月刊)

上一篇:智慧城市遍布商机 下一篇:别站在那里埋怨“招工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