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学生体育教学现状研究

时间:2022-05-20 10:18:08

随班就读学生体育教学现状研究

摘 要: 通过对北京市18个区县小学随班就读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绝 大多数随班就读学生能够保证跟班上体育课,但是教学中还有许多实际困难。在制定教学目 标、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成绩评价等方面,教师能够考虑照顾随读生与健全学生 的差异,因材施教,但是多数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和采取一些 辅助的方法,没有实施个别教学计划。城区与郊区的体育教师对随班就读学生体育教学策略 没有差异,资源教室在随班就读学生体育教学方面需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随班就读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09)06-0079-04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Learn ing in Regular Classes

――Taking Beijing as an example

HAO Chuanpin1, LU Yan2

(1.Special Education College,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100075, China; 2.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st udents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es in the primary schools in 18 districts in Bei jing. The results display most of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es can h ave the physical education lessons with other common children, but face a lot ofdifficulties in practice. The teachers take into account of the difference betw een them and common students when they establishing teaching goals, teaching con 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etc., and they can teach them a 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At the same time, a great number of the teachers can not carry on the corresponding course exercise and adopt supplement methods acco rding to the students' particular cases. They don't implement the IEP to these c hildren. It h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port teachers in urban areas and subu rb areas when taking the correct instructional strategy in teaching the students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es. The resource classroom should play a due role at p hys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es.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es

随班就读学生是指在普通班级中就学的残疾学生。由于残障问题,他们与健全学生在一起学 习的时候,很多方面需要帮助和支持。国外这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以20世纪80 年代兴起的融合教育理念为思想基础,通过适应性体育教育课程和辅助及支持,将残 疾学生融合在普通体育教育之中,以满足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需要。而国内的研究始于20世 纪90年代,是随着中国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而发展起来的,目前还只是刚刚引起人们的关注 ,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以教学系统为基础,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体育成绩评定和场地器材等方面对目前随班就读学生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一些探索性研究,希 望能够为进一步研究随班就读学生体育教育奠定基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随班就读学生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对象为北京市18个区县小学随班就读学校体育 教师和区县负责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人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检索了1985-2006年有关随班就读文章270篇,1984-2006年有关特殊体育教育文章111篇、19 94-2006年有关随班就读体育教育文章13篇,重点查阅了近5 a国内中文体育核心期刊和《 中国特殊教育》等专业刊物与书籍。

1.2.2 访谈法使用事先拟定的访谈提纲对有关专家进行了访谈调查,主要了解目前随班就读工作和残疾学 生体育教学工作的一些情况。

1.2.3 问卷调查法首先进行预调查,在预调查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第二步进行预测 ,根据预测结果修改问卷并进行信度检验;第三步确定样本量和取样方式;最后正式实施调 查。调查对象为北京市18个区县小学随班就读学校中的体育教师和区县负责随班就读工作的 管理人员。发放的方式是由本人对各区县随班就读工作负责人和随班就读教研员进行培训, 由随班就读负责人和随班就读教研员负责问卷的发放与回收。调查采用城区与郊区、有无资 源教室的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发放涉及城区138所学校、郊区131所学校。体育教师发 放问卷400份,回收361份,有效问卷342份,回收率90.25%,有效率94.74%;管理人员发放 问卷400份,回收372份,有效问卷371份,回收率93%,有效率99.73%。

1.2.4 数理统计法 调查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教学安置形式通过对342名教师对“随班就读学生是否跟班上体育课”的调查显示:96.5%的随读生跟班上 体育课,3.5%的随读生不能跟班上课。

对“不能跟班上课如何安排”的情况进一步调查显示(表1),83.3%的教师安排随读生在 旁边休息观看,50%的教师安排随读生做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25%的教师安排家长陪同做康 复训练。

调查中还了解到67.1%的教师认为教授随班就读学生有困难,困难主要体现在:学习动作技 能有困难,理解力差,个别辅导时间占得太多而完不成教学计划,与随读生难沟通等,特别 希望在随读生心理问题方面得到一些帮助和指导。90.6%的管理人员也认为对随读生进行体 育教育有困难,最大的困难来自于没有专门的政策支持这项工作,教师缺乏专业培训,并且 教师在课堂上照顾不过来。说明虽然大多数随班就读学生能够跟班上体育课,但是在随班就 读的过程中有许多实际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和落实,如果要提高随班就读的质量,需 要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2.2 教学目标通过对330名选择跟班上课的教师对“教学目标与健全学生是否一样”的调查了解到:13.6% 的教师选择一样;67.9%的教师选择不完全一样;18.5%的教师选择不一样。

对224名选择“不完全一样”的教师进一步调查(表2)结果显示: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所采用的策略排在前三位的是:依据随读学生的实际水平、降低教学目标、侧重于基础性的 身体练习。

对61名选择“不一样”的教师进一步调查(表3)结果显示: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所采 用的策略排在前三位的是:依据随读学生的实际能力、依据残疾类别、结合IEP(个别教育 计划)。

对城区与郊区、有无资源教室的差异性检验后发现(表4):城区与郊区、有无资源教室 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没有差异。

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1] 。因此为了较好地通过体育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结果,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残疾学生的运动 水平[2] 。在一个普通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很大,可以采用一样的教学目标,但是在一个 有随读生的班级中,如果采用完全一样的教学目标,随读生很难达到,还可能因此对体育课 失去兴趣或者惧怕上体育课,达不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如果采用不一样的教学目标,也许符 合随读生的实际水平,但是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操作起来会相当的困难。因此,在实际 的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会选择能够体现差异性的体育教学目标――不完全一样的体育教学 目标,即在班级教学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将教学目标作适当的调整,这种调整的依据是学生 的实际水平。

2.3 教学内容通过对330名选择跟班上课的教师对“教学内容与健全学生是否一样”的调查了解到:33.3% 的教师选择一样,55.5%的教师选择不完全一样,11.2%的教师选择不一样。

对183名选择“不完全一样”的教师进一步调查(表5)结果显示:选择不完全一样的策略 排在前三位的是:删去难度大的内容保留简单的内容、补充基础性的身体素质练习、调整动 作的模式和规则。

对37名选择“不一样”的教师进一步调查(表6)结果显示:选择不一样的策略排在前三 位是:根据随读生的实际水平组织教学内容、根据随读生的残疾类别组织教学内容、依据个 别教育计划目标组织教学内容。

对城区与郊区、有无资源教室的差异性检验后发现(表7):城区与郊区、有无资源教室 的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没有差异。

体育教学内容是指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具体教学素材的总和,通常称为教材[3]。 《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第十四条规定随班就读残疾学生使用的 教材一般与普通学生相同,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教学内容作适当调整。因此 ,在教学中,多数教师会选择能够体现差异性的体育教学内容――不完全一样的体育教学内 容,即在班级教学内容一致的情况下,将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但是实际上教师们所选择 的策略只是简单的删去难度大的内容保留简单的内容,或者补充一些基础性的身体素质练习 ,或者调整动作模式和规则,反映出教师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多是为了内容而内容,只考虑 内容本身而不知道考虑教学环境等其它方面的调整与利用。因此,教师们在选择和组织教学 内容方面需要开阔思路和方法,这也是提高随班就读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2.4 教学方法通过对330名选择跟班上课的教师对“教学方法是否与健全学生一样”的调查了解到:15.5% 的教师选择一样,71.2%的教师选择不完全一样,13.3%的教师选择不一样。

对235名选择“不完全一样”的教师进一步调查(表8),结果显示,选择不完全一样的策 略排在前三位的是:学习动作时多进行鼓励和表扬、加强课上的个别辅导、辅导时加强耐心 。

对44名选择“不一样”的教师进一步调查(表9),结果显示,选择不一样的策略排在前 三位是:采用助学伙伴的方式、个别辅导与集体练习相结合、个别训练。

对城区与郊区、有无资源教室的差异性检验后发现(表10):城区与郊区、有无资源教室 的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没有差异。

体育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手段的 总称[4]。《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对随 班就读的 残疾学生应当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制订和实施个别教学计划。第十六条规定教师在随班就 读班级的课堂教学中,应当以集体教学为主,并要对残疾学生加强个别辅导。但是在实际教 学中教师们没有实施个别教学计划,而且只有少数教师能够进行个别辅导。在集体教学为主 又要兼顾随班就读学生的情况下,助学伙伴是一种有效的选择,这也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一 种策略,但助学伙伴需要培训。对城区与郊区、有无资源教室的差异性检验后发现:城区 与郊区、有无资源教室的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没有差异,说明教师们在选择教学方法时采 取的策略比较一致。

2.5 体育成绩评定

2.5.1 体育课成绩评定本研究所调查的体育成绩主要是指学期结束时对学生体育课学习成绩的综合评定,一般包括 出勤和课堂表现、体育和保健基础知识、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及运动技能[5] 。通过对 342名教师“是否与健全学生使用同样的测试标准”的调查,了解到:14.6%与健全学生一样 ,57.9%与健全学生不完全一样,27.5%与健全学生不一样。

对198名选择“不完全一样”的教师进一步调查(表11)结果显示,选择不完全一样的策 略排在前三位的是:多方面参考进行综合评定、降低标准或者自己和自己纵向比较、分类别 和分程度进行评价。

对94名选择“不一样”的教师进一步的调查(表12)结果显示:选择不一样的策略排在前 三位的是,教师自己定标准,免考,不考试象征性地给个成绩。

《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第十七条规定对残疾学生的考核评估, 应当包括思想品德、文化知识、缺陷矫正和补偿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不要简单套用对 普通学生的考试方法。对随班就读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不仅要评价他们的体育学习情况,更 重要的是要通过体育学习的评价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通过体育的学习培养他们积极、 快乐、向上的情感,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在一个普通班级中,如果采用与健全学生一样的评 价方法来评价随班就读学生是很难做到的。如果采用不一样评价标准,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 性又值得考虑。因此多数教师选择不完全一样的评价标准对随读生进行综合评定,但并不知 道如何进行适应性的调整。

2.5.2 体育达标成绩评定体育达标成绩主要是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成绩。通过342名教师对“随班就读学生是 否参加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调查,了解到71.3%的随读学生参加达标测试,28.7%的随 读学生不参加达标测试。

对选择“参加达标测试”的244名教师对“是否与健全学生使用一样的标准”调查,了解到 :38.1%与健全学生一样,45.9%与健全学生不完全一样,16.0%与健全学生不一样。

对112名选择“不完全一样”的教师进一步的调查(表13),结果显示不完全一样的策略 排在前三位的是,标准降低一些,能测的就测不能测的就删,添加适合的项目删去不适合的 项目。

对39名选择“不一样”的教师进一步的调查(表14),结果显示不一样的策略排在前三位 的是:按学生能力制定标准、重新制定标准或按残疾类别制定标准、选择其它方式。

对98名选择“不参加达标测试”的教师的调查(表15)了解到:不参加达标测试的随班就 读学生66.3%不计达标成绩,40.8%的用体育成绩代替,5.1%的选择其他方式。

随班就读学生应该参加达标测试,通过绝对性评价比较在全体学生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水平 ,通过相对性评价比较一下自身健康水平的发展状况。调查得知虽然多数学生能参加达标测 试,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参加,原因是目前国家体质监测并没有将残疾学生纳入进去, 因此教师并不强求随读生参加。在体育达标测试中,多数教师在能够考虑照顾随班就读学生 的个别差异,但也只是降低标准,没有使用一些适应性的调整策略。就目前小学达标测试项 目对于残疾程度较轻的学生来讲可以做得到,但是对于程度较重的学生或者肢体残疾的学生 需要变换测试项目的形式,适应随班就读学生的需要。

2.6 场地器材通过对342名教师对“场地与器材是否适合随班就读学生的需要”的调查,结果表明:19.6% 教师认为场地器材适合教学需要,64.9%教师认为部分适合,15.5%的教师认为不适合。

对选择“不适合”的53名教师进一步调查(表16),结果显示,如果场地器材不适合时, 26.4%教师选择不用了,66.0%选择找其他器材代替,26.4%可以自己研发,1.9%选择其它。 调查中还了解到,如果以上四种情况请教师们排序选择,首选的是找其它器材代替,其次是 自己研发。

目前小学中的体育器材都是按照健全学生练习和训练的标准配备的,所以多数不适合是正常 的现象。但是对于场地器材不适合如何解决,多数教师的选择是比较被动的选择。场地与器 材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条件,因此场地器材情况需要 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绝大多数随班就读学生能够保证跟班上体育课,但是教学中还有许多实际困难,尤其是教学 条件不足,缺乏相应的政策与机制的支持。在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 、成绩评价等方面,多数教师能够考虑照顾随读生与健全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但是在具 体的策略中多数教师方法比较简单,不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和采取一 些辅助的方法,没有实施个别教学计划。城区与郊区的体育教师对随班就读学生体育教学策 略没有差异,资源教室在随班就读学生体育教学方面需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3.2 建议随班就读工作经过20 a的探索与发展,已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并成为目前残疾学生普及义务 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成为我国发展特殊教育格局的主体。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国际融合教 育理念的影响和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我国随班就读工作从求规模走向求质量。基于本研究 提供的实证调查结果,提出如下有关发展随班就读体育教学工作的建议。

1) 重视随班就读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并将此项工作纳入随班就读工作的范围内,同时 还要列入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规划中,对随班就读体育教师应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2) 提高随班就读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一方面要重视体育教师的职前培训,在相关课程 中加入适应体育理论的内容。另一方面重视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训工作,应建立市、区 、校三级管理体系,加强教师的管理与培训。

3) 加强随班就读体育教学策略的研究。关注随班就读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 的培训,尤其是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确定和体育成绩评价等方面 。

4) 改善随班就读体育教学的条件与环境。增加随班就读学校体育场地与器材方面的经费 ,以便于开展适合随班就读学生特点的体育教学活动。一方面需要上级部门给予支持,另一 方面更需要教师们发挥积极能动性,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和学校的现有条件自力更生。

5) 关注随班就读学生的体质评价问题。有关的管理部门和机构应该组织专家制定适合随 班就读学生特点的评价政策与措施,同时还要考虑教师在体质检测过程中便于操作。

6) 在随班就读学生体育教学工作中实施体育个别教学计划工作。将体育个别教学计划纳 入随班就读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工作中,充分发挥资源教室在随班就读体育教学工作中的支 持与辅助作用。

7) 建立协作式的研讨组织机构。为了加强随班就读体育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应充分利 用北京市的学术资源,可以在全国性和地方性的体育研究机构中附设随班就读体育研究的分 机构,保证随班就读体育教师能够有一个交流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姚蕾,主编.体育教学论学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36.

[2] 郝传萍.浅谈残疾学生体育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00,27(3):56-58.

[3] 姚蕾,主编.体育教学论学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75.

[4] 吴志超,刘绍曾,曲宗湖.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 3:347-348.

[5] 周登嵩,主编.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51.

[7]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发展中心编译.融合式适应体育教学[M].台湾:友联印 刷事业有限公司.

[8]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发展中心编译.Physical Best:融合式体适能检测手册[ M].台湾:康普影印社.

[9] 卢雁,著,中国适应体育学科研究[M].北京:北京中体音像出版中心.

上一篇:《体育统计学》课程改革学生需求的调查研究 下一篇:体育课动机气氛对大中学生目标定向、身体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