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时间:2022-05-20 07:55:15

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小学教育虽然是各个教育阶段中最基础的一环,但其影响却漫延于孩子们的整个人生。作为小学教师,我们任重道远。俗语“姜还是老的辣”等充分展示了年月积累下来的经验的重要性及价值。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我个人的经验谈谈我对小学科学教学过程的反思。

1、关于互动

科学教学不同于语文等科目的教学,它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在教师和已有知识的的引导下对学生思维及实践能力的锻炼,所以科学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

课堂教学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中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敢问、会问。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真情实感;其次,要有策略地给予点拨和启发;再次,要通过示范启发引导学生从矛盾之处质疑。每个学生都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让他们直接参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教给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等方法,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意见。

2、关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让学生设计仿生物品,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并且在实际操作中更能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浓厚兴趣。

有个聪明的科学头脑不仅是为将来的学习打基础,也是做任何事的基础。这个聪明的科学头脑指的是学生在不断探索科学的过程中,被激发和启迪出来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它不受定式的束缚,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教师和教材,而是勇于从现有答案或结论中发现破绽,提出疑问,独创己见,从而独树一帜。

敢想敢做,善于发现。丰富的想象,尤其是创造想象的参与是创新思维的关键。教师不能嘲笑学生的问题“可笑”“古怪”“钻牛角尖”,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从而保持创新思维的“火苗”。生物学家达尔文小时候的创造性想象就很丰富。他想象着用各种颜色的液体浇在报春花上,让它开出五颜六色的花。虽然这在当时看起来很“可笑”,但是如今他当年的创造性想象却变成了现实。上世纪还有很多关于对未来想象的小说或奇谈,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比如电脑,比如手机,如今也变成了事实。

设疑发散、多思善问,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创新思维的培养更是如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不断质疑,因为有疑才有思。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不宜迫不及待的将答案和盘托出,将结论直接呈现。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打破思维的旧框,要富有启发性、思考性,并从多角度全方位提问,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不必把学生的答案都集中到与自己的答案一致才算正确。

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构建创新情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开启创新“之旅”。教学“大气压力”的内容时,为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我特意构建创新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向学生出示了“马德堡半球”,合上两个半球抽掉其中的空气,让学生用力向两边拉,一个两个四个,直到最后全班同学像拔河似的一起拉,但仍然拉不开。此时,我提出问题,你们现在想说些什么呢?学生们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极了,纷纷举手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两个半球为什么拉不开?用什么办法才能把这两个半球拉开?如果两个班的同学一起拉能拉开吗?恰当的问题开启了学生思维之门,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使学生深入探究的愿望油然而生,创新“之旅”得以开启。

3、关于耐心引导

教师要有耐心,要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我们始终要记住一点,创造思维、探究是需要时间的,科学问题是需要给予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探索的。只有经历了充分的自主探究而不是“浅尝即止的探究”,学习才会真正在学生头脑中发生。

教师要有挑矛盾的意识,做促进者而不是包办代替者。

课堂上,教师看着学生“走弯路”或者“失败”总是很着急,总想打断学生的活动以指引正确的方向。这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时间被碎片化了,二是所谓指引正确的方向,实质上是教师代替学生思考,让其按照教师的思维去行动。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恰当的做法是耐心观察,并在适当的时候鼓励一下,或者指出学生没注意到的细节,或者指出矛盾性的情况,促进他们思考,然后继续耐心的看这学生“流汗”。在课堂讨论时更是如此,教师不应把讨论变成师生间的一问一答。我们常见的这种一问一答往往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步一步拖到教师想要的答案中去。讨论时教师的作用应是善于发现学生思想的矛盾点,挑出矛盾让学生之间相互质疑和修正,让学生自己在头脑中不断构建,尽可能让他们自己通过反复的讨论而理清答案。教师只是在需要的时候促进一下,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的“促进者”而不是着急地去包办代替。

有不少教师犹豫,一个课程内容给了足够多的时间让孩子们去自主探究,那教材上的其他内容的课时就会不够。其实,在做学习情境设计时,一些内容可以一掠而过,一些可以和其他的合并,合理的进行时间配置,这样就可以有时间给学生去做自主探究了。在一个学期里,让学生经历3-5个充分的探究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把真正的科学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4、关于实验和生活的联系

教师要注重学生实验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科学的奇妙和规律,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大潜能,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

教材上的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能使学生在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从而主动地探索新知识。教师要想办法克服实验仪器不匹配、仪器数量不足等困难,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教师要想办法让教学内容事先以一种生动有趣的生活化方式呈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举个例子,之前在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发出疑问中我提到了“马德堡半球”实验,在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中,除了让他们实际动手操作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事情或应用,为什么窗户上的小吊饰不用胶水就可以黏在玻璃上等。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教材上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这样那些知识对于学生们来说就不单单是书本上的文字、考试的题目了,而是与大家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的映射。科学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科学实验和生活实例的互动有助于学生们构建立体的知识网络体系,并有可能擦出智慧的火花。

教师在和学生的互动中,耐心引导学生思考,并指引学生联系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能使他们轻松学到了知识,活跃了思维,加深了理解,还使他们智力得到发展,并产生了不怕困难、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学会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维方法。

上一篇: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 下一篇: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套餐话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