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实验计划为契机的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时间:2022-05-20 06:29:41

以创新实验计划为契机的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摘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地方高校中开展时间不长,部分项目在实施后没有达到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预期效果。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实践中对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项目实施时间、项目选题、培养方式、老师指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实验计划

作者简介:龙激波(1971-),男,湖南涟源人,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讲师;阮芳(1981-),女,湖北咸宁人,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讲师。(湖南湘潭41110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029-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高校对创新素质教育进行了大胆和有益的尝试,尤其近十年以来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教育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培养体系、科研创新活动的选题与培养途径、科研创新活动的管理体制、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表现为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独立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归纳总结并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有效途径: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实践过程,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的虚假,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通过科研活动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事求是、认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大学生从事科研的过程就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知识整合的过程,学生面对要解决的问题不仅要有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还要有相关其他学科的知识支撑,这必然促使学生涉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能弥补大学生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的不足。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还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近年来,相关职能部门非常重视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各高校也资助一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为基础,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提高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创新教育氛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自“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以来,吸引了全国众多高校和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然而,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地方高校中开展的时间不长,从实验计划的实施方法与实施过程等方面,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有待更进一步研究。

一、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时间

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影响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主要由所处的学习阶段决定,由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影响,在大学本科四年学习中,第一学年主要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学生学习任务重,而且缺乏承担创新性实验项目所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第四学年学生除了课程学习外,一类学生的主要精力用于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另一类学生则寻找就业机会。第二、三学年学生处于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学习的阶段。2008年湘潭大学成为教育部第二批批准立项资助创新性实验的高校之后,湘潭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生积极参与实践。从各项目实施的效果分析,在创新性实验计划中,为了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在第二、三学年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为最佳时间段,项目实施时间以两年较为合适。

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选题

目前项目选题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指导老师选题、学生自主选题、学生与老师协商选题。确定题目时既要考虑项目是否适合本科生现有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水平,又要考虑项目的实施方案及操作步骤的可行性,还要考虑预期成果是否明确合适。

指导老师选题一般受老师科研水平和科研方向的影响,而且大学生的创新性实验项目与科学研究人员的科研项目有着本质的区别,大学生的创新实验项目是以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为目的,而不是以得到具体的科研成果为目的,选题时应把自主性、可行性和创造性放在首位,而不是一味追求脱离本科生实际能力的尖端和前沿性课题。有的指导教师不是从学生的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出发,而是从自己的研究领域,甚至从自己的科研课题里给学生提出一些创新题目。由于学生知识积累和视野的局限,当老师给出一些这样的创新题目时,学生往往对这些项目没有清楚的认识。大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虽然结题时成果累累,甚至获得大学生创新大奖,但大学生对研究内容仍是一知半解,不能从理论上解释自己所做的创新研究工作。这类项目选题过难或者偏离本专业知识,超出了本科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学生完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和实验,即便最终完成项目也很难说是真正的成功,影响了创新项目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

学生自主选题时,由于其自身知识的积累以及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局限,往往很难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前沿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很难把握本学科的发展前沿与自己所学专业理论水平的联系,不但使选题的创新性、方案设计的合理性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且也降低了立项的几率。即使项目立项,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很难真正得到提高。

学生与老师协商选题,指导老师可以把握项目的先进性和新颖性,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地方高校的大学生而言,可以从学生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动力、综合运用学生在本科阶段的专业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在湘潭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学生创新项目实施中,选题时以大学本科阶段所学的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等专业理论为基础来分析和解决建筑节能技术中的一些问题,如解决夏热冬冷地区节能通风墙体的结构设计问题、热湿传递作用下竹材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问题、室内环境空气质量问题等等。这类问题地方高校的大学生都容易理解,而且可利用所学专业理论分析问题和利用本科阶段实验技术与实验设备进行实验研究。项目与实际工程联系可充分调动学生在项目创新研究整个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培养方式

近期通过对地方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参与创新活动的渴望。然而,目前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组成员大多是在项目申报时临时组织起来的,部分学生申报科技课题是凭当时的热情,把科技项目当做一项具体的活动而没有当做自己创新能力培养的机会。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与水平有限,申报前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缺乏科技创新的思维与意识,认为搞创新活动很耽误时间,挂了科不值,申报后也缺乏长期从事创新活动的耐心,不能完整和系统地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开展应注重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以及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大多数本科学生而言,参与创新项目的主要成果是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训练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严谨的科学研究作风。因此,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包括自学与获取信息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

自学与获取信息能力指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自我提高学识、自我长进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坚强的意志、正确的自学方法、坚持锲而不舍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自学策略和能力等。在项目研究开展之前必须要了解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有效地收集有关科研成果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在别人的起点上开展研究,提高研究效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指导老师可以根据项目研究进度和内容提出大学生创新项目各阶段的自学内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较强意识;熟练掌握互联网网络及各种计算机检索系统、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图书资料的分类系统、国际专利分类法、一些重要的检索刊物和工具书等信息工具、获取信息的方法;准确地识别信息的意义和重要程度,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科学处理信息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富于独立思考、能够提出见解、善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科研能力的核心,在大学生创新项目实施进程中建立一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求异思维、重视发现疑问的教育环境。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找不到问题”也往往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中缺乏毅力的常见原因。及时对学生的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学生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和纠正,特别是要防止学生放任自流,浪费宝贵时间。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组织项目组成员进行讨论和辩论,使学生真正有所思考,科研创新能力真正有所提高。

四、项目指导老师的有效性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指导老师一般从项目选题开始到完成给予全程指导,以求通过创新项目的申请和实施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得以发展的保障。虽然科技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是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认真指导,没有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指导教师,将很难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实际上这也是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一种拓展,教师应发挥积极作用。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指导老师在学生的创新活动中表现为三种状况:首先,教师大多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成长起来,而且高校教师的科研任务和教学工作原本已经十分繁重,因此,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参与创新活动的意识不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其次,指导老师虽然有足够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和经历,有些老师是从高校学习直接进入高校教书,在一定意义上还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很难把知识转化成科研创新能力。再次,有的指导老师不是从学生的专业方向和知识水平出发,而是从自己的科研课题里给学生提出一些创新题目,使学生在实践和操作过程中感到茫然无措,从而使学生失去对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兴趣和毅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老师的作用也表现为两种趋势:一种是指导老师积极性不高,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不大。有些学生虽然有想法,但是受知识水平、客观条件所限无法实现。另一种是指导老师在科技活动中指导过多,主要的研究工作均由指导老师承担,导致学生在活动中只是承担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这些都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科技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培养。

为发挥指导老师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中的作用,高校应把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放在重要地位,使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善于将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指导中。同时,改变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由单一老师指导的现状,根据专业特点、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现状等因素,建立指导老师团队,完善指导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期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施芝元,薛成龙.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践的理念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9,(1):63-67.

[2]陈曦,冯希平.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实践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12-13.

[3]陈洋,闫达远,明道福.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93-95,105.

[4]曾兴雯,赵树凯,赵韩强,等.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子教育,2008,(3):48-51.

[5]张伟,钟杰,仇念文,等.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4):65-68.

[6]姚文轩,滕召胜.运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2):94-96.

上一篇:通过技能大赛加强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