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导师制的GIS专业本科生创新意识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5-27 01:34:03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门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数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测绘学与遥感学等学科知识的新兴学科...

基于导师制的GIS专业本科生创新意识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从学生和学校两个方面分析了制约本科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原因,提出了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主的gis专业本科生创新意识培养模式,并从导师制教学模式、导师制指导内容、导师制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关键词:GIS;导师制;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吴德华(1976-),男,湖南岳阳人,湖南城市学院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讲师;杨冰(1981-),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城市学院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湖南益阳41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城市学院教改课题(湘城院发[2011]46号序号1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025-02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门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数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测绘学与遥感学等学科知识的新兴学科。[1]刚入大学的新生对GIS专业不了解,不知道学了这个专业毕业之后从事什么工作,迟迟不能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现行的班主任和辅导员管理制度下,班主任和辅导员从时间、精力和相关专业知识上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进行全面指导。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整合、协调、推进教育的良性发展,使GIS专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老师要向每个学生真实地、真诚地、无私地、无偏见地传递认知信息,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本科生导师制就是组织大批教学、科研的骨干教师,在本科生中实行因材施教的制度,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竞争及工作的综合能力,弥补课堂教学环节中大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不足,更好地完成大学本科教学任务。[2]因此,探索导师制在其制度、管理方式、不同教学环节的表现形态等方面深层次的理论,为构建适合湖南城市学院GIS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制约本科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原因分析

创新是人们为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运用已知知识,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价值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活动。创新能力就是人在观察、记忆、联想等智力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行创新活动的本领。[3]现阶段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GIS专业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适应工作岗位,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具有的能力有差距,特别是GIS开发这种创新能力要求较高的工作,表现更加明显。从湖南城市学院近几年GIS专业学生就业的情况来看,其中超过70%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测绘工作,真正从事GIS及相关工作的学生不到30%,能够胜任GIS开发的学生极少。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科生创新能力弱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制约其创新能力发展。[4]

1.学生因素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是制约本科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原因,GIS专业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表现较为普遍,虽然许多学生对现状感到不满,但只是一味抱怨,不采取积极的行动,缺乏改变现状的信心。学生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性思维方式,具体表现为逻辑性较强而创造性不足、绝对化有余而辩证性不足、封闭性较强而连通性不足、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不足。学生在学习中通常是一题一解的惯性思维,缺乏一题多解的灵活思维,迷信权威,无批判地相信所学过的知识,不愿深入专研学习内容,只学考的内容,不考的就不学。由于本科生的知识面还较窄,不能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整合,采用单一的思维方式片面思考问题,当遇到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从而失去对创新的兴趣。由于本科生的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还比较稚嫩,虽然有创新的热情,但独特的创新目标不明确,缺乏创新毅力,有创新的灵感但缺少创新技能。

2.学校因素

高校目前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老师的思路狭窄,创造性不强,也会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GIS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情感的培养,虽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是限制了对创新有较大影响的情感因素,使得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应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整合、协调、推进教育的良性发展,使GIS专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本科生导师制就是组织大批教学、科研的骨干教师在本科生中进行因材施教的制度,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竞争及工作的综合能力,弥补课堂教学环节中大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不足,更好地完成大学本科教学任务。[4]因此,提升本科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主要任务。

二、本科生导师制创新意识培养模式改革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个复杂系统,是本科教学复杂开放巨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如何有效实施GIS专业本科生导师制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整体性思想加以解决。根据湖南城市学院GIS专业的特点和教学资源,应将教学模式、指导内容、评价体系等诸多环节的改革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师生交流,教学相长。

1.导师制教学模式的改革

经过考察了解,中南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高校普遍实行的是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即从大三起实行,大一、大二期间主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大三由专业老师指导,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协助被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存在两大弊端:学生已入学两年,基本上已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无论恰当与否,在短期内很难靠外力改变;由于存在英语和计算机考级、考研及就业的压力,学生更多的是按自己的想法来规划最后一年多的大学生活,这时,导师的介入已起不到实质作用。根据湖南城市学院GIS专业的特点和现有教学资源,采用全程导师制,即本科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从入学开始到毕业离校每学期均有指导教师为其提供参与科研实践和其他实际工作的机会,关心并指导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施导师制采用“双向选择”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原则。所谓“双向选择”,即老师公布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对学生的要求,由学生选择老师,规定一个老师一个年级最多只能带6名学生(最好是3~4人),如选择某老师的学生超过6人,由该老师按学生的兴趣进行选择,其他学生由教研室统一协调。这样既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又兼顾了公平。[5]导师制的具体实施采用召开交流研讨会形式进行。导师定期和各年级所指导的学生交流学习心得,由学生自己讲授前一阶段学习的一个专题知识,总结学习与研发中遇到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或建议,形成由成绩好的学生带动成绩一般的学生、高年级的学生带动低年级的学生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

2.导师制指导内容的改革

当前GIS专业的课程在体系结构、内容和教材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方面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内容应以课堂知识为基础,以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把GIS知识、计算机知识和测绘知识相结合进行讲授。由于各年级学生的学习任务不同,实施导师制对学生的要求也应不同。对于新生来说,进入大学之后,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结构的认识还相当模糊,因而对下一个奋斗的目标往往不甚明确甚至失去努力的方向。导师以学生解答疑惑、培养兴趣、引导学习为主,结合GIS学科的特点,应特别强调学生对数学和英语的学习,这个阶段一般不布置专业研究课题,只是介绍方法。二、三年级的学生以培养创新意识、进行课题研究基本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主,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研究课题或让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导师予以指导。通过指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加深学生对GIS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年级的学生以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和考研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方向和考研计划。

3.导师制评价体系的改革

学校现在没有建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导师的辛苦和成果得不到认可,有的导师对自己的责任不明确,导师之间缺少竞争,最终导致导师缺乏指导学生的积极性。

(1)明确导师职责。作为GIS专业本科生的导师要求深刻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必需的知识结构,熟悉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结构以及各门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专业的发展动态和理论前沿,能够准确地向学生介绍关于GIS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具体来讲,导师的主要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制订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和发展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使之具有较为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2)对GIS专业各门课程的学习特点、学习手段、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从而使学生少走弯路。

3)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文献综述、翻译专业资料,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与学生谈心,针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疑难问题,积极开展咨询服务,协助做好学生安全防范和突发性事件处置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5)指导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传授求职技巧,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2)引入激励机制,实行导师聘任制。凡是聘上的导师,把导师的工作记入工作量,并且给予比较高的课时费。

(3)建立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制订的目标为表彰和鼓励教师在导师制实施工作中所作贡献与积极投入为主,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对导师工作的量化评价,包括指导次数、指导记录等;对学生成果的评价,包括考研、参加项目和大赛情况等。

三、实施效果

自2010年开始实施GIS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以来,笔者共指导学生20名,其中2007级3名、2008级6名、2009级6名、2010级5名,在考研、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申报、参加GIS开发大赛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如表1所示。

四、总结

导师制是GIS专业本科生创新意识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GIS开发大赛等活动,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全方位辅导。从实施效果来看,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导师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导师制后考上硕士研究生的学生比率由原来的不足5%提高到现在的20%以上。二是导师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名学生在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GIS开发大赛等活动中获奖,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三是导师制促进了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总之,以导师制为主体的GIS专业本科生创新意识培养模式改革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前勇,马友平.常胜3S技术导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6:1-3.

[2]陈高扬.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1,(21):41.

[3]唐海燕,李春艳,唐龙.论工科复合型应用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8,(21):136-137.

[4]毛玲.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科教文汇,2009,(1):110-111.

[5]吴德华,杨冰,陈奕,等.GIS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6):67-68.

上一篇:浅谈如何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下一篇:通过技能大赛加强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