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生活实践开展数学教学

时间:2022-05-20 06:01:19

结合生活实践开展数学教学

素质教育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而生活就是一个实践的大舞台,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生活实践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的机会,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提供丰富的感性基础,为学生巩固、深化和灵活运用知识提供了场所和途径。在生活实践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创造能力得到启迪和发展,知识得以运用、巩固和深化,正所谓“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证实和发展理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研究、深挖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尽量让知识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知识,构建起生活与教学的桥梁,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知识无处不有,知识中生活无处不在。

一、联系生活实践教学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被看作是知识的“容器”教材被看作“圣经”。教师和学生都不敢越教材半步雷池,教材上怎么写,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材指导教师教,教师的教支配、控制学生的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无条件服从于教材的内容。教材上有条条,教师教条条,学生学条条、背条条。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倡学以致用。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实现教师教活,学生学活。而让教材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学生在学知识时就能感觉到知识就在身边,是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就把枯燥难懂的知识转化成了生活中的问题,提起学生的兴趣。

1.联系生活实物教学。我们的许多数学知识都源于生活。特别是一些几何形体的知识在生活中大多是学生接触到、看见过的。在教学这些知识时,我们就可以联系学生生活中的实物来帮助分析。例如长方体的知识是学生建立的第一个立方体图形知识,教学时光靠教具和教师的讲解显得单调、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结合生活中学生见惯的、了解的实物如长方体的纸箱、木箱等来帮助教学,建立长方体的概念,形成直观表象,这样对理解和建立长方体的知识就容易、形象得多了,学起来也就不抽象了。

2.联系生活中运用过的知识教学。现代教育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基础。而生活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运用学生生活中的知识,这会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是较简单的应用题,但学生刚接触时也会觉得理解不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联系学生生活中经常运用过的买东西时的计算来帮助理解。如:食堂李师傅带着30元钱到菜市场买了13千克豆角,每千克豆角的价钱是2元,应找回多少元?这类应用题在教学时可以转化成:小明带着2元钱去买冰棍,每根冰棍5毛钱,买了3根,他应找回多少钱?这样就把知识变成了同学们生活中自己经常碰到的问题,把知识化难为易,学生也豁然开朗,解答起来也水到渠成了。

3.联系生活理解教学难点。青少年的抽象思维、理性思维还处在形成阶段,对一些理论性强、相对抽象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会感到吃力,此时结合恰当的生活实例帮助引导、类比,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可能会有柳暗花明的效果。例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约数的相对性”我举了生活中爸爸与儿子的实例:A是小明的爸爸,小明是A的儿子。A是爸爸是相对小明来说的,如果没有小明的关系,A就不能说是爸爸,同理小明是儿子也是相对于A来说,如果没有A的关系小明就说不清是谁的儿子,也不能说小明是儿子了。可见我们的倍数和约数就像父子关系一样是相互依存的相对关系。这样就把知识生活化,便于学生理解了。

二、在实践生活中应用知识、巩固知识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变得“聪明”一些。在知识的应用中得到巩固知识和自我提高与发展。例如,在学习了简便运算的知识后,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计算问题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巧思、巧算。如每斤猪肉12元,10.2斤多少钱?按12×10.2计算时较难口算出结果,这时若用简算,思考成12×(10+0.2)=12×10+12×0.2=120+

2.4=122.4(元),这样就很快、很容易地口算出结果来。通过知识的应用,学生建立了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同时使学生有了学有所值的成就感,促进了教学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学生自觉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上一篇:合理选择教学模式,营造高效复习课堂 下一篇:小学英语课堂教师的体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