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伏牛山区茯苓人工栽培技术

时间:2022-05-20 10:05:53

河南省伏牛山区茯苓人工栽培技术

摘要 介绍了河南省伏牛山区茯苓人工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菌种制备、栽培与管理、采收与加工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茯苓的人工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茯苓;菌种制备;人工栽培;伏牛山区;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 S56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091-01

茯苓又名云苓、安苓、玉苓等,属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茯苓属真菌。茯苓是一种重要的药用真菌。其在中药中用途极其广泛,需要量很大,有无医不用茯苓之说法。茯苓是寄生型药用菌,其药用部分是茯苓菌核,具有益脾胃、宁心神、利水湿等功能,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心神不安、失眠、健忘等症。医学证实,茯苓味甘淡,性平无毒,茯苓菌核中所含的茯苓多糖(即茯苓次聚糖)、羧甲基茯苓多糖具有抗肿瘤、抗癌作用,因此茯苓在国内外药材市场供不应求[1-2]。在河南的伏牛山区,茯苓多为野生,常见于寄生在松树根上。近年来,笔者对茯苓人工栽培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取得较好的效果进展,提高了出苓率,降低了成本。尤其在林区,利用段木栽培、树蔸栽培和松针栽培等方法,为山区利用大量的松树木材、树桩和枝叶等栽培茯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1 菌种制备

生产中制种的方法主要有2种:一是组织分离法,二是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也称无性繁殖法。具体过程为:先制备好试管培养基,培养基的配制多采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再将已用酒精消毒的茯苓,在无菌箱中用刀滑开,取黄豆大苓肉1块,接种在试管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即可得到茯苓菌种。孢子分离法又称有性繁殖法。用该法所得到的菌种质量较好,能防止菌种衰老和退化,其做法是:把刚采的茯苓置于子实体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下,待子实体成熟时、会产生大量孢子,及时收集孢子,使其着生在试管培养基上,并置于孢子萌发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下,不久可出现白色绒毛状菌丝,即完成制种[3-4]。上述2种方法得到的是母种,生产上还必须用母种进行扩大栽培。

2 栽培与管理

2.1 段木栽培

2.1.1 段木准备。各种松树都是茯苓的适生树种;其他杂木也可进行茯苓栽培。以二十至四十年生的中龄树最好,直径9~39 cm为宜。树木落叶至翌年新芽萌发这段时间是制作段木的好时期。砍树时应注意砍密留稀、砍大留小,砍后应削去枝权,使松木干燥。然后将松木锯成1.2~1.6 m的木段,用斧或刀削皮;削皮宽度3 cm左右,紧挨着留3 cm宽树皮,然后再削3 cm宽树皮(俗称削皮留筋),厚度以见木质部为度。一般1根段木可削皮3~7条。削皮既有利于段木脱水干燥,溢出松油,也利于茯苓菌丝较快浸入皮下及木质部。留筋部分有利于结苓,并能保护菌丝抵抗不良环境。

2.1.2 堆料。将削过皮的段木横竖交叉以“井”字形堆叠起,进行日晒干燥,高度以1.0~1.5 m为宜。一般晒到木段断面处有细小裂缝时即可。苓场选择坡度在10~25°的向南坡地最好,其次为东、西向坡地。要求土壤疏松透气,排水良好;土壤以含水量30%~70%的砂壤土为好,黏土和砂砾土不宜采用。将苓场上的杂草、树根、石块清除;也可铲除全部土表面,四周撒上白蚁粉;接种前10 d要翻地1次,打碎泥土。

2.1.3 栽培。先挖好地窖,窖宽50~70 cm、深20~30 cm,底部要平,并保持7~10 cm厚疏松土层;地窖顺坡排列,长度视具体情况而定。将段木放入窖内,一般每窖2~4根,保持与地面相平。接着进行接种,先把树皮部位靠紧,再用沙土填充四周空隙。取出菌种,放于2根料接触处,立即用另一根段木压在菌种上。最后覆盖10~16 cm厚沙土,并用塑料薄膜或树叶覆盖3~5 d,以利于菌丝蔓延,防止雨水渗入。

2.1.4 栽后管理。适宜条件下,接种后10 d,即可看见白色菌丝出现,以后逐渐变为褐色。接种15~20 d后仍未有菌丝出现者,可进行补种或调种,即挖出段木,晒干水分,重新接上新菌种。接种40 d菌丝长到段木下端,并回蔓生长;3个月后,窖内菌核形成。此时若苓场土层有龟裂纹出现,应适当培土,以免苓菌被晒。茯苓生长时,正处于秋季,若气候干旱,管理上要培土或用树叶杂草遮盖保墒。

2.2 树蔸栽培

2.2.1 接种前准备。利用砍树留下的树蔸栽培茯苓,不仅可节约大量木材,而且产量高、质量好。凡树蔸直径在12 cm以上的都可利用。首先把树桩周围1.5 m范围内杂草铲除干净,灌木也砍去,然后深挖50 cm,让树桩和根部露在外面;再把树桩削去3~5条树皮,深度以达木质部为准。露在地面的树根最多留4~6条,多余的全部剪去。树蔸高以7~10 cm为宜,过高的锯去。经一冬季干燥,其水分含量可达到要求。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后可进行接种。

2.2.2 接种及接种后管理。接种时间以5—7月较适宜。接种时,应先在其根部以上部位斜砍1个深5 cm、高10 cm的三角形缺口,然后填入菌种,立即把缺口捆紧,并用湿草纸包住,再盖上土。也可在离地7 cm左右处打洞,洞深3~10 cm,将菌种接入洞穴内。接种后,立即加盖木片,防止雨水打湿打落菌丝;并在四周撤些农药,以防蚁虫危害。最后覆土厚17 cm,培成龟背形,开好排水沟。接种7 d后,检查接种效果。树蔸栽培法,一般接种后1年即可收获,也有8~9

个月收获的。

2.3 松针栽培

用松针和短松枝条作辅料来栽培茯苓,既能节约松木用量,又有利于增产。其做法是用小木段接种,小木段长度66~83 cm,直径3~9 cm。小木段也要削皮,并留1条小引线(树皮)。每窖放小木段2条,松针25~30 kg;苓场挖栽培穴(穴深33 cm,宽66 cm,长1 m),穴底先铺鲜松针15~20 kg,上盖1层薄土,踩实。接种时,将半鲜半干的2条段木削去两边的皮,连同接种木捆成小把(重5~7 kg),放在第1层松针表面的中间,两头靠穴边,以便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然后把菌种接在2个段木上端的削口处,上盖木片,再压1层松针,最后覆10~16 cm厚的土。窖上开排水沟。接种7~10 d即可发菌,3~6个月可结苓,8~12个月第1批茯苓成熟;13~15个月还可采收第2批。

3 采收及加工

3.1 采收

茯苓从接种到成熟采收需要8~12个月。其采收期的标志为:菌核靠段木处已经呈现轻孢现象;菌核长口处已经弥合,白色的嫩口已经封顶并呈褐色。成熟的茯苓需及时进行采收。过早采收,肉嫩,产量低;过迟采收,则茯苓易腐烂。

3.2 加工

采收后茯苓,先清除泥土,然后堆放在室内,用稻草盖严“发汗”10~15 d,每隔3 d翻1次。待茯苓表面起皱、颜色呈暗褐色时,取出用文火烘干或晒干,整苓出售;或者在发汗后,去皮,放入蒸笼蒸至透心,也可用水煮透心;然后取出,用刀切成4.0 cm×4.0 cm×0.5 cm小方块,放在竹席或竹筛里晒干或烘干。烘干时要避免烟熏烤,以免颜色发黄,影响质量,一般每50 kg茯苓可加工成干品约30 kg。

4 参考文献

[1] 刘振武,郑威,肖亚,等.茯苓旱田栽培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7(2):92-93.

[2] 杨泽敏.茯苓栽培技术[J].杭州农业与科技,2012(2):40-41.

[3] 毛龙印.茯苓规范化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2(4):17.

[4] 李剑,王克勤,苏玮,等.茯苓棚室代料栽培技术研究初报[J].食用菌学报,2008,15(4):40-43.

上一篇:枣树坐果率的提高措施 下一篇:光质对北方地区全封闭阳台种植蔬菜植株形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