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的措施

时间:2022-05-20 07:50:35

提升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的措施

摘要:长时间以来,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师在应用题教学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事件,虽然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比较认真,但是成绩不容乐观,这是因为什么呢,应该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正确导致的。本文对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怎想提升应用题教学效果提出宝贵意见。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应用题;模式;建议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261-01

1.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

1.1编写结构封闭,教学模式单一。现在很多学校的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仍然采取以前那种"先讲例题,学生训练,教师评价"的策略,因为小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且其不完全具备迁移能力,导致相当一部分小学生普遍觉得应用题很难学。另外,教师为提高其教学质量,常常习惯于采取题海战术,时间一久,学生就对数学应用题产生了厌烦乃至畏惧的心理。根据传统应用题编写的特点,我们发现,应用题编写需要其条件能够充足但不多余,其答案也必须是唯一的。这种讲求完备性、结构封闭的应用题编写方式导致学生在应用题解答过程中极易形成思维定势,从而无法提供创新的思维方式,不能促使学生形成一种创新意识。

1.2教学内容脱离生活。以前,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单纯的数量关系来分析并解答类型化的应用题,且解答过程形式化。我们对此也习以为常。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巧。然而该种教学模式对于数学问题的实际价值、问题涉及的相关概念以及学生对于问题理解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这使得学生对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非常陌生,无从理解,更别提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考、提出甚至于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果将实际问题简单地处理成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那么数学知识的运用也会严重脱离生活,而学生就难以形成那种发展数学思维以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2.有关提升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的建议措施

2.1设计情境问题,调动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解应用题产生兴趣,就会生出无穷的智慧,有异常活跃的思维能力,那么,解题方法也会自然而然出现。一般应用题仅从文字、数字理解则比较抽象,仅靠口头讲解难以解释清楚,但要是创设一种使学生了解且熟悉的思维情景,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勾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要求数学应用题的素材必须是学生熟悉的,或者是感受过的,甚至理解的,或者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就更加亲切,也更易理解及接受,并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较好地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该种方式也有效脱离了以前的纯文字形式,要图文并茂,这样不但有利于远离以往那种纯文字的枯燥说教,还有利于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形结合的思想,从而为今后的自主学习作铺垫。

2.2研究理解题目题意,抓好问题关键。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其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分析题目的提议同时也是解题的核心。曾有人做过相关研究,得出下面的结论:学习困难的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困难其实并没有仅仅表现在解题比例方面,而主要是在于分析和假设认知活动的能力。学习困难的学生和优秀学生相比,缺乏对题中隐含条件及中间状态分析的能力。因而说明学习困难学生和优秀学生在分析阶段的内容存在本质的差别。应用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发现应用题的解法,即在问题和条件间找到某种联系与关系,通过仔细分析题意,确定题目已知条件,挖掘探索隐含条件,从而通过分析题目的隐含条件来实现从已知到未知的过渡,进而最终解决问题。因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运用可观察和可测量方法使应用题教学能够外显化,从而让学生能够有效地熟悉、理解教师在解答应用题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在该基础上建立一种比较抽象的数学模型。

2.3适当点拨引导、深入思考问题。部分学生解答应用题困难主要是因为没有正确适当的解题策略,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研究和归纳出不同题型的有效解题策略,并恰到好处地引导和点拨学生。学生对于部分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的关键原因在于思维定势,此时,我们要及时引导学生转换角度,理清思路。如下题:"市场进了4400斤土豆,是番茄的4倍多400斤,进了多少斤番茄?",不少学生思维定势,觉得多即为"加",却不知道该题一道逆向思维题。此时教师要及时予以引导,先按照题意写出"等量关系",然后考虑如何解答,就不会容易出现错误了。部分题目比较复杂,如果按常规方法思考则无从下手,常常不知不觉陷入"死胡同"。这类题目,教师要引导学生转换思维,全局出发、全面观察、整体把握数量间的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如6个数平均值为7,若将其中一个改成15,则6个数平均值是9。问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该题读了之后,很多学生都想知道这6个数是哪些,都想着试找这6个数,显然这样是不可能同时也没有必要。此题主要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不能只看到某一个数。我们先要明确改动后的这6个数,其总和9×6=54,而改动前的这6个数总和是7×6=42,这样就可以做的改动后与改动前相比增加54-42=12,那么,哪个数在"增加12"之后变成15了呢?这样该类问题的解答就简单化了。

综上所述,教师要重视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并认清当前应用题教学现状,进而积极优化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应用题学习的兴趣以及提高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得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曹海燕. 提升小学生应用题解决能力探析[J]. 小学教学参考,2012,11:66

[2]金所银. 小学中年级的数学应用题教学探讨[J]. 小学教学参考,2012,23:48

[3]苗敬丽. 试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J]. 学周刊,2011,14:168

[4]孙钰红.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思考[J]. 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10:90-92

上一篇:加强英语阅读课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下一篇:让多媒体为语文教学插翅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