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流走向研讨

时间:2022-05-20 05:21:56

从交流走向研讨

“探究-研讨”教学法把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探究,第二阶段是研讨。事实上科学探究的前提是第一阶段探究部分,但核心却是第二阶段研讨部分。

2001年开始的科学课程改革已近10年,科学探究已成为科学课堂的主旋律,但遗憾的是,学生研讨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大多数科学课停留在简单层面的师生交流阶段。那么,交流与研讨的区别是什么?交流是学生彼此间把自己已有的或者知道的提供给对方,仅仅是相互沟通是什么的层面。而研讨学生不仅相互沟通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相互质疑、相互解释为什么。科学课中研讨的缺失是当前我们科学课遇到的共性问题,科学教师自身重探究轻研讨的认识缺失造成了对研讨的制约。本文以《小苏打与白醋的混合》教学为例,阐述从交流走向研讨的策略。

一、 让学生充分研讨是交流走向研讨的前提

一节科学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40分钟,目前大多数科学课学生探究完后课已基本上接近尾声,进入研讨阶段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在几分钟时间里,学生不可能开展真正的研讨,只能是简单的交流。要让学生在科学课上真正地研讨起来,必须有10分钟以上的研讨时间。怎样保证学生研讨部分的时间,策略是改变传统的科学课堂的结构。传统的科学课堂的结构一般是15分钟左右的创设情境及指导,学生小步骤地科学探究15分钟左右,研讨及小结应用10分钟左右,留给学生研讨的时间实际上只有5分钟左右。那么怎样挤出10分钟以上的时间让学生研讨?学生科学探究时间不能少,唯一的办法是挤出科学探究前的时间,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探究情境的创设以及探究的指导。大多数的科学课完全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如本课学生探究前的指导包括教师布置小苏打与白醋的观察任务,学生观察并用关键词记录及汇报3分钟,再用2分钟时间简单布置小苏打与白醋混合的观察实验要求,学生能在第6分钟开始小苏打与白醋的混合实验。

二、 指导学生重观察、勤思考是交流走向研讨的基础

学生从交流走向研讨必须有“料”,否则难为无米之炊。为确保学生科学探究后有“料”,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重观察、勤思考。首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开展整体的有效探究,策略是学生探究前有明确要求:明确做什么?怎么做?探究时学生有记录:详细记录探究时的发现、想法、疑惑等,教师有巡视:协助解决学生探究中遇到的问题,督促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探究。如小苏打与白醋的混合实验中若让学生把小苏打全部倒入白醋中,学生只需3分钟的探究时间,那么学生的发现也不会丰富。策略是让学生一小勺一小勺地往醋里加小苏打,而且是观察完第一小勺的现象后再加第二小勺。不断地操作、不断地观察,学生的发现会更丰富,也会有足够的时间对现象进行思考。其次,要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不仅能发现现象,还能客观地记录自己的想法与困惑。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全身心、全过程地参与探究过程,如在小苏打与白醋的混合实验中运用除嘴巴尝外的所有感官,用眼睛仔细看发生的现象,用耳朵仔细听发出的声音,用手摸一摸杯壁的冷热变化等。教师指导学生全过程地参与小苏打与白醋混合的探究,不遗漏任何一个细节,还要指导学生用关键词及时记录探究中的发现。小学生在探究时往往只注重动手,不注重动脑,因此探究后还要留给学生一定时间个人整理,补充完成记录表。以本课为例,学生探究后既观察到了丰富的现象,又对这些现象运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进行解释,解释不了的相应产生一些疑问。学生探究过程既是动手操作的过程,又是仔细观察的过程,更是积极动脑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探究后的研讨才有“源”。这里列举一份学生探究记录表:

三、 有目标、有层次、有思维、有效度是交流走向研讨的关键

学生完成科学探究后,第二阶段假如停留在交流层面,那么教学目标就比较单一,基本上就是统一认识,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形成概念。假如上升到研讨层面就会有三大教学目标:首先是统一认识,如本课研讨中学生统一确认发生的现象;其次是解释现象、解决疑惑;最后形成小苏打与醋的混合产生新物质的科学概念。其中解释现象、解决疑惑是学生研讨最为关键的目标。为了解释现象,学生会调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为了解决疑惑学生会想出各种办法或设计实验,或寻求老师、同伴的帮助,这一过程会加快学生社会化的过程,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学生探究后的交流基本上没有层次,而研讨就有很清晰的层次。研讨形式上的层次:个人整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师生小结。研讨内容上的层次:交流发现(小苏打与醋的混合发生了哪些现象?)解释现象(这些现象中哪些可以用学过的知识或已有的经验解释)解决疑惑(用学过的知识或已有的经验解释不了的现象怎样开展继续的探究)形成概念(小苏打与白醋的混合产生了新物质)。最关键的是:学生研讨必须有思维的参与,本课研讨部分,学生需要运用已有的经验或知识解释发生的现象,如产生大量气泡,说明小苏打与醋的混合产生了某种气体;杯壁很凉,说明小苏打与醋混合需要吸收热量等。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不能解释的现象,如小苏打与醋混合后产生的沉淀物是什么?剩下的液体是什么?需要学生继续想办法设计实验证明等,学生想办法解释现象、解决疑惑的过程才是科学探究的核心部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最有价值的部分。真正的科学探究不是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学生的脑中。学生研讨必须要有效度,一是全班参与,指导发言的学生怎样面向全体学生,指导倾听的同学怎样抓住关键,不重复学生的发言。二是当学生的研讨已经脱离研讨的目标时,教师及时提醒学生言归正传。三是当学生研讨出现错误时,教师必须及时纠正错误。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西湖小学 310007)

上一篇:谈中小学教科室主任的五种角色 下一篇:品德教学情境创设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