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市农村改水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05-19 06:16:22

关于某市农村改水的调研报告

摘要:目的:某市农村改水前后的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情况及改水效果评估。方法:对该市

2010―2011年改水项目县工程点的水质进行监测,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进行评价,并对改水前后的水质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改水前采集水样560份,合格281份,合格率为50.2%;改水后共采集水样570份,合格331份,合格率为58.1%。改水前和改水后水质的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农村改水;水质卫生;改水效果;评估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 A

为了探讨该市农村改水水质效果,对该市改水前后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现状进行调查,以期为政府制订今后改水政策提供建议和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改水前资料来自2009年9―11月该市12个县级水利局,依据《2010―2013年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人口调查复核工作大纲》要求,委托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集的7个项目县的水质监测资料。根据166个乡镇当地的水系、水文情况和570个监测点情况,从1359份资料中抽取了560份同一村庄居住4年以上农户饮用水的水样检测资料。

改水后资料来自该市2010年及2011年(8―10月)7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监测项目县的农村饮用水丰水期水质卫生监测资料。依据《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管理办法(试行)》对7个项

目县进行调查,在市县水利部门已改建好的改水工程中依照水源类型、取水方式、水质处理方式等,按比例随机选择166个乡镇570个监测点的生活饮用水进行检测。

1.2调查方法。各项目县填写监测县集中式供水基本情况调查表、农村生活饮用水基本情况调查表、农村生活饮用水水源类型及供水方式调查表、各监测点情况(水源类型、供水方式、消毒方式、消毒设备使用情况等)。肠道传染病发病率统计指标出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疫情网,选用漏报、错报率低的甲、乙类肠道传染病(霍乱、甲肝、戊肝、痢疾、伤寒、副伤寒)作为检测指标。

1.3水样的采集、检验和评价。水样的采集、保存、分析方法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进行,监测指标包括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值、铁、锰、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氨氮、砷、氟化物、硝酸盐、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游离余氯、耐热大肠菌群;评价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进行,因本次水样为小型集中式供水,水质指标如色度、浑浊度、PH值、铁、锰、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砷、氟化物、硝酸盐、菌落总数等14项指标评价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放宽限值。

1.4水样的地质环境确定方法。研究中按水样的来源地分为3种类型。山区水样来自于某县的山区;。

1.5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1)

2、结果

2.1一般情况。本次改水项目共涉及166个乡镇约360万人口,新建水厂1914家,其中地表水水源为695家,地下水水源1219家;分散式供水1529家。改水前172个乡镇约376万人口,285个水厂,其中地表水水源为91家,地下水水源194家;分散式供水2605家;约34.13%的农户生活饮用水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改水后小型集中式供水方式人口受益率由改水前的4.71%上升到34.50%,分散式供水方式人口受益率由改水前的95.29%下降到65.50%,其中人力取水为4.79%,缺水现象已基本解决。

2.2不同地质环境水质及水源类型改水前后对比分析。各不同地质环境及不同水源类型改水前和改水后水质的合格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566,P=0.3123)。

2.3改水前后水质合格率及检验不合格项目构成分析。改水前采集水样560份,合格281份,合格率为50.2%;改水后共抽取水样570份,合格331份,合格率为58.1%,改水前和改水后水质的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78)。改水前、后微生物指标不合格是该市农村饮水主要问题。

2.4介水传播的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本次调查发现,与饮水有关甲、乙类肠道传染病的合并发病率改水县区2008年(改水前)为0.025%,2011年(改水后)为0.016%,两者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各种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3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该市农村改水不仅改善了农民饮水难的问题,生活饮用水卫生也有显著提高,与饮水有关甲、乙类肠道传染病的合并发病率也明显下降,但该市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农村改水解决了部分农民生活饮用水缺乏问题。调查结果表明,改水前约34.13%的农户生活饮用水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改水后缺水现象已基本不存在。

3.2农村改水的水质卫生有一定的提高。改水前采集水样560份,合格281份,合格率为

50.2%;改水后共采集水样570份,合格331份,合格率为58.1%,改水前和改水后水质的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农村改水降低了介水传播肠道传染病发病率。与饮水有关甲、乙类肠道传染病的合并发病率由改水前的0.025%下降到改水后的0.016%,降幅明显,这对于减少疾病发生,减少因病造成的身体损害的经济损失有积极的意义。改水后饮用水主要问题是微生物污染严重,这同全省监测结果相似,超标率30%以上,余氯超标率25.4%。如考虑余氯指标后,改水后水质合格314份,合格率为55.1%;改水前和改水后水质的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该市农村饮用水受到了粪便和生活污水污染。调查显示:21%改水工程水源卫生防护差,水源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也没有防护带;24%水源选址不当,水源周边30m内有厕所、化粪池、水塘、泥沟等;绝大部分集中式供水工程没有按规范要求设立净化、消毒设备和建立消毒制度。

通过调查,建议增加农村改水资金投入,将农村水质监测工作常规化,建立长效水质监测机制,及时准确掌握农村饮用水水质状况,及时查清污染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建立农村供水安全管理机制,加强水源防护,完善净化消毒设施和制度;建立集中式供水工程卫生学评价三同时,减少因选址不当造成重复建设的浪费,切实保障农民生活饮用水安全卫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2013年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人口调查复核工作大纲[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08-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4]陶勇.中国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26(1)

上一篇:关于建筑电气施工技术的探讨 下一篇:关于城市立交桥施工工艺及其评价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