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地”逢生的“宣汉之路”

时间:2022-05-19 06:11:05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是宣汉县村级组织学习“春风经验”后大力推动科学发展的真实写照。

“春风经验”推出后,宣汉县针对各村不同区域特色、地理特点、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走出了“绝地”逢生的“宣汉之路”。

山顶建起“绿色银行”

“人住茅草棚,手捧烂碗钵,嘴啃洋芋坨,睡的包谷壳。”这句顺口溜说的是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罗盘村过去的生活。

罗盘村山高谷深,林地广布,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是全县平均海拔最高的村之一。靠什么才能走上富裕的道路呢?发展现代农业?这里土地贫瘠。搞水产养殖?这里水源匮乏。种植名优果树?这里气候不宜。

祖祖辈辈受穷的村民在思索,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太苦思冥想后冒出一个想法:山林里自然生长的野生药材多,何不在山里的空地种上药材?想法刚提出来时,村民们都说:“李书记想钱想疯了。”李永太坚定信心,与村里的几名党员在自家的承包地里搞起了“试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永太和几名党员被逼上“绝路”种植的药材获得了成功。于是,他立即发动群众,向群众免费提供种子、技术。药材成熟后,他又带领村里的青壮年为缺劳农户挖药材,帮助他们联系药材销售商。几年间,全村发展中药材1万余亩,每年可为村民增加收入380万元,其中户均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就有32户,罗盘村也成为全县海拔最高的富裕新农村。

废弃物变成“金疙瘩”

“青冈棒到处都是,过去叫你拿回来当柴烧都觉得费力。”走进宣汉县君塘镇滴水村,村民廖平指着青冈棒说:“现在那可是我们村里的宝贝哟!”

滴水村森林资源丰富,满山都是青冈树,但大都被当柴烧掉。有一次,村党支部在组织党员群众通过远程教育学习实用技术时,学到了关于用青冈棒做香菇的技术,让村民们“茅塞顿开”。于是,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村民发展香菇产业,投资约100万元建立了滴水香菇科技示范园区,年生产香菇50万袋,产值达到450万元。同时,还注册成立了滴水香菇专业合作社向周边村组发展,现在栽培香菇达300万袋,为农民增加收入达810万元,并创造了“滴水香菇”的品牌。村党支部书记周文学说,到2012年有望达到2000万袋,产值过亿元,为农民年增收5000万元以上。

“没想到原来的废弃物如今变成了‘金疙瘩’。”二组村民张承郁与村民合伙租赁土地近百亩,生产香菇100万袋,产值达500万元以上,每户收入可达20万元。他乐呵呵地说:“以前我们烧的不是青冈棒,烧的是钱呀!”

深山走进“集团公司”

“以前我们哪里敢想当老板、住别墅、开小车!”宣汉县普光镇铜坎村村民罗军章办了个布艺玩具厂,其产品销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年销售收入达700万元。

铜坎村共有村民4000余人,世代靠种田为生。从2005年开始,为支持普光气田的开发建设,该村有800多户村民陆续搬离了家园。如何让失地农民致富?该村党支部找到了出路:虽然面临“失地”的“绝境”,但又恰遇普光气田建设运输量大、新建房屋多、建设工人多的“良机”,于是,大胆提出发展第三产业和小型工业企业。

在村党支部的扶持下,昔日少人光顾的寂静山村,如今成了车水马龙、店铺林立的“闹市”。铜坎村发展成为了拥有页岩砖厂、预制厂、沙石厂等20余家企业,80余家宾馆饭店,100余家各类店铺,5支运输队,15支建筑队的“集团公司”,200多村民当上了“老板”,37个农民买上了小车,1271户村民住上了“别墅”式新房。

“春风经验”吹来了春风、吹开了心扉。目前,宣汉县结合规划形成“东茶西菜、南烟北菌、全县一果”的产业布局,按照“以点连线、连线成片、整体推进”的方针,在全县遴选出100个班子强、基础好、民风纯、产业旺的“三村建设”示范村、经济发展重点村实行集中打造,力争用3年时间将其全部建成年生产总值达1亿元或农民年人均收入上万元的“春风示范村”。

上一篇:农家书屋 第9期 下一篇:“走”出生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