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清代宫廷服饰

时间:2022-05-19 01:17:36

简析清代宫廷服饰

摘 要:服饰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也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它直接反映出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物质文化发展水平。清朝是封建制度达到鼎盛的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严重的封建思想,使其服饰上也充分显示出尊卑有别,有着极为严格的服饰制度,尤其是宫廷服饰表现的最为显著。

关键词:清代;宫廷;服饰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167-01

每个朝代都有着自己的服饰制度,正如:衣冠,乃一代昭度。一代之兴,必有其衣冠之制。

清代是以少数民族——满族为核心建立的多民族共存的统一帝国,通过征战等手段建立起来的中国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的封建王朝。它的管制既有本朝独创,又有承袭前朝旧制,显得复杂而又别致;它的宫廷服饰既以满族民族服饰为主体,又大量吸收汉族传统服饰内容。从外表来看,清代服饰既保守循旧,又开放兼容;既独特新颖,又中规中矩,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各封建王朝中最具特色一朝服饰。

然而满族是一个尚武游牧民族,所以从结构和造型上,都以紧身、窄袖为基本特点,与骑射想适应,更具实用性。

清代宫廷服饰种类丰富,雍容华贵;从天子到末等官员,从皇太后到命妇都有其相应的穿戴制度,等级森严,不容一点的僭越。只有君主才能穿黄袍,用五爪龙纹。所谓上下有别,等威有序。其宫廷服饰按穿着的不同场合和用途,可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和便服。

礼服,即为帝后、臣僚在朝祭之时所穿戴的冠服。到清代,只有皇帝才有祭服,其余人员朝、祭合一,如皇后祭祀先蚕,皇子、大臣代祭或从祭之时都穿朝服。帝后臣僚的礼服包括:朝冠、朝服(朝袍)、端罩、补服、朝褂、朝裙、朝珠、朝靴、朝带、领约、金约、采帨、耳饰等等。

吉服,又称盛服,是帝后嫔妃下至王公文武百官及公主、命妇等在举行“宴席、迎銮”、冬至、元旦、庆寿等一应嘉礼及某些吉礼、军礼活动时,穿戴的冠服,地位仅次于于朝服。包括:吉服冠、吉服袍、吉服褂、吉服腰带、吉服朝珠等。

常服,在清代只有男子才有。是君臣在一些活动(如社稷坛祈雨、祈晴等)和平时做事所穿的冠服。包括:常服冠、常服袍、常服褂、常服腰带、常服珠等。

行服,是君臣在巡幸、大狩、出征及元圣周公庙等活动时所穿的冠服,主要包括:行服冠、行服袍、行服褂、行服带及行服裳。

雨服,在清代也是男子特有的服饰,是君臣在朝会、祭祀、巡幸、大狩、出征等一切聚集活动时,遇雨雪所穿的一种用来防雨雪的冠服。主要有:雨冠、雨衣、雨裳三部分组成。

便服,即是帝后、嫔妃等宗族及文武百官、命妇、军民等平时无任何重大活动的时候,居家休闲或者走亲访友、接待客人时所穿的服装。主要包括:紧身、马褂、衬衣、氅衣、大褂襕、套裤、裤子、便袍、便鞋、旗鞋、瓜皮帽、头簪、大拉翘等。但是在等级森严的清王朝,即使是便服的穿用也不是肆无忌惮,想怎么穿就怎么穿的,而是从形式到花纹,都有详细的规定。

在清代,不论是皇家服饰的面料,还是宫中服饰的制作,都设有专门的机构,以保证帝后及宫眷们的衣着服饰之需。起初,供应宫内服饰面料的,在内有京师织染局,在外有江南“三织造”,他们把所需的面料织、绣好了以后,从陆路及水路运到宫中,点交给内务府(收藏在内务府下管的缎库里)之后,由内务府下管的造办处及帽房、针线房和尚衣监(是专门为皇帝缝制服饰用品的)负责为皇家人员缝制服饰用品。

清代服饰也正是在这些匠役们的不断改革创新下,成为既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又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清代服饰独特的装饰手法,更令中外人士惊叹和赞赏。在今天,还深具很高的收藏价值。

当然,清代服饰文化的产生,以及宫廷服饰制度的确立,与满洲形成的历史和清入关后所处的社会背景(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思想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其服饰制度的确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它有着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从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花了150年的时间,从清初创立,历经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朝代,六位皇帝的不懈努力才最终得以完成。成为有清一代服饰制度的典范和清中、后期服饰的依据。

清代服饰文化以其特有的风格深受世人的青睐,成为我国服饰历史中的浓墨重彩。

参考文献:

[1]施天放.清入关前后帝、后服饰研究.长春师范大学2011年 11期.

[2]杨晓冰.清代服饰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02期.

[3]孙美堂.从价值到文化价值——文化价值的学科意义与现实意义.载于《学术研究》2005年第7期.

上一篇:浅析清代青花瓷装饰艺术 下一篇:苗族音乐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