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商品价格波动的虚拟价格模型

时间:2022-05-19 01:04:08

阐述商品价格波动的虚拟价格模型

【摘要】本文以劳动价值论为发点,并结合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在综合前人对虚拟价值和虚拟价格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虚拟价值和虚拟价格的定义进行了重新阐述并分析了他们与马克思经典理论中的价值及价格的关系,接着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商品价格波动的虚拟价格模型,得出结论:商品市场供求均衡时的商品交易价格有其内在决定机制,也就是决定于商品的生产过程,而并不是由单纯的市场交易行为决定;商品价格波动表现为虚拟价格波动,价格波动的实质是商品中包含的剩余价值占有权力的转移。

【关键词】虚拟价值 虚拟价格 商品价值规律 虚拟价格模型

一、虚拟价值与虚拟价格

(一)虚拟价值与虚拟价格的定义

商品交换要按照商品的价值进行,但是在现实的商品交换中价格通常会与价值相背离,由此学者们提出了虚拟价值的概念。霍艳斌(2009)认为,虚拟价值是由人们主观想像的,并通过市场价格表现的一种虚构的价值。[1]程金蛟(2008)认为,虚拟价值是买方为获得交易对象而愿意给予卖方的最大付出……虚拟价值可以作为非劳动产物和无效用资源价格的基础。[2]尽管学者们对虚拟价值有不同的表述,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物品的价格可以以虚拟价值为基础。虽然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但是学者们可以通过虚拟价值来对无价值物品的价格做出简单解释,并解决商品价格可能与其价值相背离的矛盾。同时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也对这样的现象进行了阐释,“价格形式不仅可能引起价值量和价格之间即价值量和它自身的货币表现之间的量的不一致而且能够包藏一个质的矛盾,以致货币虽然只是商品的价值形式,但价格可以完全不是价值的表现。”[3](P123)接下来马克思举出了实际的例子,“有些东西并不是商品,例如良心,名誉等等,但是也可以被它们的占有者出卖以换取金钱,并通过它们的价格,取得商品形式。因此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在这里,价格表现是虚幻的,就像数学中的某些数量一样。另一方面,虚幻的价格形式――如未开垦的土地的价格,这种土地没有价值,因为没有人类劳动对象化在里面――又能掩盖实在的价值关系或由此派生的关系。”[3](P123)从这里可以知道,现在学者们的虚拟价值的概念是来源于‘虚幻的价格’的现实存在,那么在对虚拟价值进行定义前,有必要对虚拟价格先做阐述。

在现有文献中笔者并没有发现虚拟价格的明确定义,但有相关文献(温新德2008)提到过虚拟价格这个的概念,并且众多的学者还是注意到了现代经济中马克思所谓的‘虚幻的价格’的现实存在。王爱俭(2008)指出“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实体产品将价格预期融入其中,表现出虚拟性的泛化。从两百年前的荷兰郁金香到时下炙手可热的中国君子兰,都体现出了虚拟性泛化的特征……一旦商品的当期价格受到未来价格的影响,其自身便产生了虚拟性。”[4]成思危(2009)指出,当股票可以在股票市场上进行买卖后,由于其本身并没有价值,故其价格的确不是按照客观的价值规律,而是按照人们对其未来价格的主观预测,还要受到供求状况的影响,这就使其价格更加脱离了实际经济活动的绩效。[5]李俊青(2005)认为,任何一种商品的价格都是成本和心理的函数,也就是商品定价都是揉杂着成本和心理定价的成分。[6]从这些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价格与价值的背离不仅出现于现代的金融产品中,而且也存在于实际的劳动产品中。

由于价值是凝结在商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因此在这里将虚拟价值定义为:物品由价格所表现出的价值中与其劳动价值相背离的部分;虚拟价格是物品虚拟价值的货币表现。

(二)虚拟价值、虚拟价格与价值及价格的关系

在这里必需指出,价格与虚拟价格是同一个“价格”(货币充当价值尺度)的两个不同的部分,因为它们是不同“价值”的货币表现才被冠以了不同的名称。

对于虚拟价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温新德(2007)认为“就价值表现而言,价值和虚拟价值是相同的。无论是价值还是虚拟价值,它们都会通过货币形式――价格来表示。”[7]霍艳斌(2009)认为“虚拟价值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形式,具有与真正价值不同的特征。与真正的价值不同的是,虚拟价值并非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而是人们通过某种方式计算出来甚至想像出来的,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1]在这里必需指出,两位学者对虚拟价值的定义是不同的,并且虽然他们的定义与本文不相同,但是两者都强调了虚拟价值与价值在一定呈度上在表现形式上的相同性,也就是以货币为媒介,虚拟价值才可以取得价值的形式。正如张俊山(2007)所说的“不管是在生产中由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形成的劳动价值还是由资本市场上的虚假价值,只要转化为货币,就被社会承认为真正财富的绝对体现。因此,货币成为虚假价值向真正价值转变的桥梁和中介。”[8]同时鲁品越(2009)也指出“虚拟价值兑现为当下的真金实银,虚拟价值的波动所产生的价值差额便会在这个过程中生成投机收益,这就是虚拟经济以“以钱分钱”的活动,确切地说,是“以钱分钱”――利用虚拟价值的波动来分割已生产出的剩余价值的活动。”[9]因此价值是虚拟价值存在的基础,转变成价值是虚拟价值的最终目的。

由于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如果进一步定义虚拟价值为物品由价格所表现出的价值中与其劳动价值相背离的部分,虚拟价格是物品虚拟价值的货币表现,那么对商品价值规律就有了新的认识。正如张俊山(2007)所认为的“虚假价值的存在,使得我们与之接触的价值中不仅包括真正由劳动创造的价值,还有越来越多的虚假价值。虚假价值的性质和运动规律成为价值理论中不可缺少的内容。”[8]价值规律可以表述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里,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价格’部分是虚拟价格,这部分受供求和人们的心理预期以及其他因素影响。商品的最终市场交易价格同时包括价格和虚拟价格两个部分并且对不凝结人类劳动的物品而言,其只具有虚拟价格,其市场交易价格与其虚拟价格相等。由此可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虚拟价值的存在,人们在出卖劳务和商品与购买劳务和商品时,是按照不同的规则进行,这样的规则表现为虚拟价格的波动。因此,不仅仅是马克思所说:“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上,是商品的惊险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3](P127)而事实是从货币到商品的跳跃同样危险重重,他不会摔坏货币的占有者却可以让他们遭受损失。

二、阐述商品价格波动的虚拟价格模型

(一)对虚拟价格模型的阐述

如果考察商品的价值构成可以认为:商品价值=被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得到补偿的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因此商品价格=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格+工资+利润。但是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这里将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部分独立表述为虚拟价格,因此商品的交易价格构成为:商品交易价格=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格+工资+利润+虚拟价格,即:

这里P表示商品的市场交易价格,Pc代表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格,Pw代表工资,Pπ代表利润,Pv代表虚拟价格。并且Pc、Pw、Pπ共同构成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价格部分,并且这一部分的价格决定于商品的生产过程,如果将其看作一个整体并表示为P0,则有:

P=P0+Pv

假设商品市场总能处于供求均衡状态或可以在某种呈度上达到这种状态,则可以有出如下结论:

由于在任一时点,商品的供给量是既定的,那么可以认为在短期内虚拟价格波动由商品的需求变动引起,因此可以将Pv表示成商品供给S(S为定值)与商品需求d的函数:

Pv=f(d,)

由于在长期内商品的供给量可以改变,而假设商品的需求量是已知的,那么虚拟价格波动则由供给变动引起,因此我们可以将Pv表示成商品供给S与商品需求d(d为定值)的函数:

PV=f(,S)

如图1所示,横坐标表示商品的需求,纵坐标表示商品的虚拟价格,在这里考察需求与虚拟价格关系时,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在图1中,S0与d0表示商品市场处于稳定均衡状态时的商品供给量和需求量,此时d=d0=S0并且Pv=0,即只有当需求量与即定供给量(S0)相等时,商品的虚拟价格才为0。,在图1中如果需求增加,市场成交量并不会变大(因为供给不变为S0),只是更多的需求追逐供给相对不足的商品,此时商品的虚拟价格上涨并大于零(减少需求);如果商品的需求减少,那么也不表示商品会卖不出去,只表示相对于需求而言既定的供给量(S0)过多,此时商品的虚拟价格下降并小于零(增加需求),最后供给还是等于需求。

如图2所示,横坐标表示商品的供给,纵坐标表示商品的虚拟价格,并且商品的供给与商品虚拟价格的关系分成短期和长期两种情形,在短期内商品的供给不能改变,因此短期供给与虚拟价格的关系线呈现为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它的意思是,在短期内虚拟价格可以在继定产量水平(S=S0=d0)上任意波动,当然这种波动的产生来自于供给以外的因素。而在长期内,随着商品供给的变动,商品的虚拟价格也变动。具体形式是,在商品的稳定需求水平为d0的情况下,商品的供给减少(Sd0),商品的虚拟价格下降且小于零(增加需求)。

图2 供给与虚拟价格的关系

图3考察了商品市场供求均衡时的情况,由于商品供给在短期内不能改变,因此供给曲线S0垂直于横轴,由于随着商品需求增加,商品虚拟价格上涨,因此需求曲线d0向右下方倾斜。如图3所示商品的即定供给曲线S0与即定的需求曲线d0相交于E1,均衡价格是P0,均衡数量为Q0,此时商品的交易价格完全由商品中包含的劳动价值决定,商品的虚拟价格为0。因此正常利润线代表的商品价格是由商品中包含的劳动价值决定的该商品的价格水平,并且如果均衡价格位于正常利润线以上,表示商品的交易价格中包含着正的虚拟价格,如果均衡价格位于正常利润线之下,则表示商品的交易价格中包含着负的虚拟价格。因此可以说,在短期内,商品市场上的供求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变动,但是只有位于正利润线上的均衡点才是稳定的均衡点,而正常利润线的位置由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 图3 商品供求均衡

别的人类劳动决定,它受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影响,因此市场供求均衡状态下的供给价格有其内在的决定机制,也就是决定于商品的生产过程,而并不是单纯的市场交易行为产生的结果。实际市场交易中出现的商品价格波动,只是虚拟价格的变动,虚拟价格的实现基础是商品中包含着的剩余价值,市场交易中的博弈行为仅仅在于剩余价值占有权利的转移,仅仅在于商品中有多少剩余价值被现实,或者商品占有者获得了多少额外的剩余价值。在图3中列出的成本价格线代表的价格水平为Pc+Pw(成本),商品的市场交易价格通常位于这条线以上,也只有位于这条线以上才表示商品的出售者从中得到了利润,位于成本价格线以下的商品市场均衡是不可以长期存在的。另外在本文强调的是,需求的客观存在是产生虚拟价格的前提,即使是不含价值的现代金融产品,其定价的规则也不过是在保持利润的前提下创造出需求。

(二)需求变动引起虚拟价格波动对商品市场均衡状态的影响

如图4所示,该商品的即定供给曲线S0和即定的需求曲线d0相交于E1,均衡价格是P0,均衡数量为Q0。现在由于需求增加使得需求曲求向右移动,由d0

移动到d1,新的均衡点为E2,此时的均衡价格为P1,均衡数量不变。由于E2位于正常利润线以上,因此商品交易价格中包含着正的虚拟价格,其量为P1-P0,

图4需求增加对均衡的影响

此时的均衡偏离了稳定均衡。在竞争条件下,由于生产该种商品获得了超过正常水平的利润,会吸引从事其他生产的资本进入生产该商品的行业,在长期内,在同等价格下该商品的供给会增加,这在图4中表现为S0曲线右移至S1曲线的位置,新形成的均衡点为E3,均衡价格回复到P0水平,均衡数量变为Q1。此时由于均衡点位于正常利润线上,因此此时的均衡是稳定均衡,需求增加的最终结果是使供给数量增加而商品的供给价格保持不变。同样如果商品的需求减少,则情况与上述刚好相反,最终结果是导致商品供给数量的减少而商品的供给价格保持不变。

(三)供给变动引起虚拟价格波动对商品市场均衡状态的影响

如图5所示,该商品的即定供给曲线S0与即定的需求曲线d0相交于E1,均衡价格是P0,均衡数量为Q0。现在供给增加使供给曲线由S0移动到S1,此时新的供求均衡点为E2,所对应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分别为P1和Q1。由于均衡价格位于正常利润线以下,因此商品交易价格中包含负的虚拟价格,其大小为P1-P0。在这样的均衡状态下,厂商获得的利润低于正常的利润水平,在长期会有部分资本退出这一商品的生产,使得商品的供给减少,也就是供给曲线由S1回移到S0的位置,均衡点回复到E1的位置,均衡价格重新回到正常价格线所在的价格水平上,并且均衡数量回复到Q0。因此,供给增加在短期内会引起商品供给数量增加并使商品的市场交易价格下降,但是在长期均衡会回复到供给增加前的水平。同样如果商品的供给减少,短期内会造成商品的供给数量减少,市场交易价格上升,但是在长期内,均衡点将回复到供给变化前的位置,也就是说如果需求不变则供给变动不产生长期效应。

三、讨论

马克思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对商品经济做了透彻而深刻的分析,这些理论层面的分析对于认识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和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于实际应用而言,需要有具体的数理模型去解决现实问题,尽管有学者在这些方面做过尝试和努力,但是取得的成果对于实际应用而言还有较多的不适之处。在本文的分析中,市场供求关系会导致供求均衡状态波动,并且由于有各种不稳定因素存在,这样的波动会一直持续,但是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着波动之后的回归趋势。由于笔者知识和见解的局限性,本文对于相关问题的探讨只能到此为止,但是最终要如何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构造商品经济运行的微观和宏观上的数理模型,需要睿智的学者们更多的努力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霍艳斌.国际金融危机的虚拟价值理论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5):-115-120

[2]程金蛟.论信用与虚拟经济[J].生产力研究,2008(23):-28-29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王爱俭.关于虚拟经济几个重要问题的再讨论[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8,28(2):-3-6

[5]成思危.虚拟经济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J].管理评论,2009(1)-3-17

[6]李俊青.虚拟经济波动及其演化[J].财经研究.2005(2)-121-132

[7]温新德.浅析虚拟资本的信用本质[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44-47

[8]张俊山.论虚拟经济中虚假价值的形成及运动规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0(6):-5-9

[9]鲁品越,徐先金.虚拟经济本质与当代金融危机[J].江西社会科学,2009(5):-83-89

作者简介:邹博清.(1988.2-),男,湖北省荆州市,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政治经济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浅析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 下一篇:云南金融同业理财产品比较实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