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岷县林木

时间:2022-05-19 11:16:39

明清时期的岷县林木

[摘要]历史上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条件,造就了岷县繁茂的森林植被。明清以来,先民与林木关系非常密切,他们采伐林木或满足自用,或外运生财,把林木当作重要的谋生手段,随之森林资源逐渐减少。上世纪森林砍伐与破坏进一步加剧,致使自然灾害频发。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有望改善岷县森林生态资源的现状。

[关键词]岷县;林木资源;林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6-0024-02

岷县地处黄河支流洮河的中游,为陇南山地与甘南草原、陇中黄土高原接壤区,境内山地广布,雨水充沛,为树木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历史上活跃在岷州大地上的羌藏等先民素以畜牧为生,稼穑次之又次,加之当地去中土遥远、道路壅塞难行,林木仅用以满足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因此岷县境内森林植被十分繁茂。

一、森林分布面积广大、树种繁多

“溯自六合马公德辉,于洪武十一年秋奉敕掌岷,修城垣,练士卒,立楼置门,伐木通道。”明朝初年开设岷州卫时,把“伐木通道”与建城治军并提,可见当时林木还是修筑道路很大的障碍。修于康熙四十一年的《岷州志・贸易》记载:“岷州货殖之利,惟林木为最广。”在叙及集市贸易时又说:“向以朔望为期,协镇吕公天玉令以逢一为期。至期民皆集货于市,名曰跟营。然不过以有易无,各济其所用,非货财生殖之可比也。”此处所谓“货财生殖”者,即指林木经济,两相比较见出林木经济对于当地群众的重要意义。修于光绪三十三年的《岷州续志采访录・实业》亦有类似的记载:“农民而外,无恒产者资林木以为生。”这样大的人群以林木为谋生手段,再次反映出明清时期岷县森林植被的繁茂。直到民国时期,岷县的木材资源还很丰富,顾颉刚先生1938年考察岷县时看到当地“林木茂密,不惜以盈丈之木供爨烧”,“木价低廉,甚大可合抱之松木只一毛钱耳。”可见当时岷县木材储量大、价格低,甚至因此浪费了很多可贵的木材资源。顾先生见此情景,不由得感叹:“倘他年集得资金,在此设一木材公司,岂非永久之利。”其实,早在清代岷州就设立了野狐桥、茶埠峪、新寺镇等木厂,开始采伐树木、发展林木经济了,但并没有采取顾先生设想的“伐其老者而护其稚者,年为之补植”的办法从而成为“永久之利”。

历代文人雅士流传下来的许多诗词对岷县茂密的森林植被也有反映。明人江奎在《岷州卫八景》“岷山集翠”中有“树色晴分宿雾间,鸟声暗度斜阳里”的诗句,在“西岭晴云”中有“长途西去是洮州,松柏森森满幽谷。白云出岫本无心,随风几度倚长林”的诗句。明人吕楠在《题摩云岭》中描述岷县东乡闾井以南摩云岭时有“一江白浪摩云岭,万树青松闾井河”的诗句。阎溥在《题崖东草堂》中赞美城郭近郊的东山,有“松满青山花满渠,幽人从此卜幽居”的诗句。类似的描述在流传下来的咏岷诗词中俯拾皆是。

流行于洮岷一带的民间山歌花儿有许多涉及林木,在岷县北路一带的传统“花儿”,往往用“出了大门入了林”、“斧头要剁红桦呢”等起首,足见历史上这一代树木茂盛。有一首传统花儿这样传唱:“松树林里猴丢盹,瞅着我怜儿担的桶,担上水桶走得稳,人品压了十三省。”?v十三省是明代行政区划建制,可见那时林木茂密,岷州乃是林栖动物的天堂。“高山顶上松树多,郎是天上日头哥,东头出来西头落,天天把妹常照着。”则直白地唱出了林木分布状况。“小豆开花扯蔓呢,人在隔河两岸呢,隔河两岸也不难,砍倒白杨造野船。”?x在这里,随处可见的林木变成了恋人们相会的媒介与寄托。

岷县十八位湫神之一的分巡圣母成神故事也与森林有直接关系。相传在明朝时,甘南康多藏区有一位名叫婆格达苏的藏家女,出嫁后遭受婆家虐待,便只身进入山林缢死在一株紫檀树上。死后多次显灵,为进山伐木者解难。后来被岷县秦许乡伐木者引导出山在当地供奉,被称为灯笼佛。嘉靖二年(1523),岷境大旱,祈于灯笼佛,得降好雨三昼夜。于是,州官便贴封灯笼佛为“分巡圣母”。时至今日,分巡圣母仍在岷县秦许乡包家族村享用香火祭祀,每年农历二月二日为分巡圣母举行盛大的庙会祭祀活动,可以说正是茂密的森林资源成就了分巡圣母。

岷县不仅森林分布广,树种也非常多,《岷州志・物产》木类条罗列当地出产的木材有:白松、油松、磁松、扁叶松、绵柏、青■、桦木、椴木、云楸、梨木、枣木、核桃木、梁子木、五柯木、枇杷木、绵柳、三春柳、金线柳、白杨、黄杨、小竹等。《岷州乡土志・物产》中对树木也有记载,除上述树种外,尚有缠条、杨套石等,并在按语中说:“木名多无考,只存大概,不尽录也。”地方史志互相传抄袭用,纂辑者未能全面考察树种名目,应是事实。

二、林木资用

“岷州货殖之利,惟林木为最广”,“无恒产者资林木以为生”,《岷州乡土志・物产》中也说:“岷地寒,谷产少,蔬果亦无,唯药产较胜。然自参芪归黄等类外,又不甚采取。惟山木实资民用,他境亦多仰给,贫下者,依山以生活甚众。”诚如记载中所言,当地人采伐林木既能满足自身所需,又能外运生财,换取群众生活必需品。可见,在物产并不丰裕的岷州,木材成了当地人赖以维持生计的重要资源。

岷州所产原木北运临洮、兰州,或东出陕西宝鸡、咸阳,再行转运各地。外运之途以水路为主,陆路辅之,算不得十分艰难。收益方面,大抵柏木造香粉饼的制作费时费力,又“为临、兰造香者所必需”,其利最丰,因而“颇资日用”。其次当为“其利或数倍、或五六倍不等”的原木外运生意。获利最欠者为椽木、枋板、板之利。关于枋板,《岷州乡土志》记载道:“柏,有香柏,多为枋,作棺甚美。”板,《岷州乡土志》作“搭板”,该志在叙及岷州所产松木时说:“余自作屋材,外解为枋、为板,小者斯为搭板,用以盖屋镶,民居多用此,西戎板屋遗俗也。”乾隆中任巩秦阶道的李殿图所作《番行杂吟四十首》之一有关于板屋的描述:“番人也自好楼居,喇噶层层板屋疏。半跨山腰半溪涧,上宁妇子下储胥。”可见板为当地民居建房所必需,且木材用量不小。另外,烧炭也是当地群众重要的谋生手段,群众在山林置窑烧制,然后行销临洮、陇西等地,直至民国时期烧炭外运还很普遍。

香柏除了解枋、造香之外,其枝叶作为青木香,是重要的宗教祭祀用品,是洮岷番僧与番族应贡方物之一,《明会典》有明确记载。《岷州志・番贡》记载明代应贡方物一十有五:马、铜佛、画佛、舍利子、酥油、足力麻、青盐、铁刀麻、氆氇、左髻、青木香、毛缨、明盔、明甲、腰刀。到了清代,“洮岷番人三百八十余族,今皆不与朝贡之列”,“洮岷一带参与朝贡的只剩后番僧纲司所管招中寺院,进贡方物也大为简省,止有马和青木香二种”,足见青木香在当地出产中的重要地位。而今岷境内称为“黄香沟”的地方有好几处,却全然不见香柏踪影。

伐木获利丰厚催生了豪商对山林的买占独享行为,但森林资源关系民生大事,为地方统治者所不许。“岷民生计维艰,倚西南林木以资生者十之三四。时有奸商贿番买占。公得民诉,即判定不得私相买卖,立石道署,以垂久远。民亦抄示文,镌碑于南川。至今农民入山采取木料,而富商无所容其觊觎,皆公之赐也。岁久无征,善政湮没不传者久矣。然即此二三事,亦足尸祝罔替矣。”此处所载乃雍正时洮岷陇右道道台赫赫事迹,“倚西南林木以资生者十之三四”,地方统治者不得不全力阻止独占行为,因此把抑制豪商侵占森林资源看成是“尸祝罔替”得民心的“善政”。时至今日,赫赫德政碑尚存,善政并没有湮没,但林木资源已很凋零了。

其实,明清时期岷州地区林木与人们的生活远比以上述及的关系密切,用息息相关形容实不为过。当归历来是岷县大宗药材,一直以来当归粗加工离不开柳条,“……经七八次,及冬药成,掘出缚把,籍架薰以烟火,来春始干,乃可出售。”柳条扎把的方法沿袭直至上世纪末,是以大量的柳条为工艺支撑的。传统手工业大多以林木为加工原材料,农业器具更是离不开林木。“小竹,盖苦竹之流,家园间有大竹,山中惟此,缚为帚,编为席、为筐、药筐用,多转贩他境。”如今,岷县传统竹编技艺与柳编技艺已跻身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又如同样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低轱辘车制作技艺和传统高车加工技艺中车轮所用车辋、车毂、辐条的制作原材是出产于当地的杨套石。

三、结语

明清以来,岷州“无恒产者资林木以为生”,即使大量砍伐森林的现象从《岷州志》编纂之时算起,几百年来仍然得以维持,直至民国时期还如顾颉刚所述“林木茂密”、“木价低廉”,可见林木之广。上世纪后期林木砍伐日益严重,当地的自然灾害也愈演愈烈。历史是一面镜子,如今实施的退耕还林符合岷县的自然禀赋,明清时期岷州地区森林状况以及与群众的依存关系应该能给我们些许启示。

[注 释]

民国二年始有岷县这一建制,后来岷县辖属多有变化。文中所指岷县为现今岷县辖属范围,为了从历史文献记载、民间信俗等方面探索明清以来今岷县范围内森林植被变迁与林木经济状况,同时为了尊重历史事实和叙述方便,文中兼用岷州、岷县称谓,岷州当指文献记载中所指岷州地界,岷县仍为现今意义上的辖属范围。

《岷州续志采访录・水利》认为岷州“各乡溪涧u洄,并不作渠浇田”的原因是“盖岷崇山峻岭,燠少寒多,触石生云,淫霖是有,忧涝而不忧旱故也”。见岷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著《岷州志校注》,1988年,第432页。

《岷州志・艺文中・建修岷治记》,《岷州志校注》,第299页。

顾颉刚:《西北考察日记》,五月五日至十日。

《岷州志・木厂》,《岷州志校注》,第108页。

海生搜集整理:《传统花儿》,《叠藏河》(花儿专号),2004年第2期,第5页、第3页。

岷县文化局搜集整理:《散花儿》,《叠藏河》(花儿专号),2004年第2期,第40页。

李U:《甘肃岷县民间湫神崇拜》,《叠藏河》(民俗特刊),2005年第1期,第4页。

《岷州续志采访录・水利》记载:“洮水大于泾、渭,北通狄、河,亦无舟楫之利,惟木客联椽木编筏,自洮州运往狄道耳。”《岷州志校注》,第432页。

《岷州志・贸易》,《岷州志校注》,第190页。

《岷州志・番贡》,《岷州志校注》,第135页。

《岷州续志采访录・贡赋》,《岷州志校注》,第399页。

《岷州续志采访录・宦迹》,《岷州志校注》,第479页。

《岷州志・实业》,《岷州志校注》,第436页。

《岷州乡土志》植物条。

上一篇:雾霾天气下全民健身的思考 下一篇:电商企业会计确认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