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小学语文中的“少教多学 ”

时间:2022-05-19 09:03:56

试谈小学语文中的“少教多学 ”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 “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决不是主角”。教师在课堂讲得过多可能造成学生的思维被限制,从而缺乏创造能力和实践本领。反之,让学生在类似于“抛秧”的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尊重人的自然,发挥学生天性和学生潜能;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少教多学”的双赢,这也正符合语文新课程大纲的宗旨: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取讨论、自主合作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该如何去实现少教多学呢?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少教多学的前提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传统的师本教育,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师拥有教学的绝对权威。近年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提出“以生为本”,倡导把学习还给学生。在生本理念指导下,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先学后教,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只要学生能学会的,就让学生去学;只要学生能动手的,就让学生去动手;只要学生能思考的,就让学生去思考;只要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去讨论;只要学生自己能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放手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再根据课堂反馈情况,有的放矢点拔总结,让语文课教学成为师生共享的过程,让语文课堂实现多学少教的双赢。

二、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培养自学能力,向少教多学迈进第一步

课前预习时,笔者指导学生采取“分步预习法”,第一步;阅读课题,揣内容。通过默读课文的标题来揣摩一下本文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这一步的目的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二步:默读提示,明要求。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感悟作者怎样的感情等;认真阅读课前的提示及课文下的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这一步的目的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第三步:朗读课文,查字音。在前两步粗知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字典、词典,自己动手解决课文中不会读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生字认识了,然后就朗读课文,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有好处。第四步:精读课文、理思路。在前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精读课文,让学生在预习后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掌握文章的美之处。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更好。

三、挖掘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让少教多学顺利起航

(一)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在《藤野先生》中,“从东京到仙台所经地方很多,鲁迅只记住了日暮里和水户,记住水户的原因可参见课本注释,记住日暮里原因何在?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说明?”这些问题如投石激浪,不仅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师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启发、激励,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发了潜能。

(二)设计交流的情境活动。例如在《故乡》里,“少年闰土”在“舞台”中“活泼健康地交谈着,机智敏捷地捉“小鸟”,手拉手伤感地分别;“木偶的中年闰土”在分别二十年后与“中年的我”相聚后机械的、麻木的、呆板的神态、动作、语言,在角色扮演的对比中,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作者对旧社会的控诉,对人民的热爱。这样的课堂,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较中认识自我。这样,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发展。

四、课后布置阅读写作任务,使少教多学延伸到课外

布置课外阅读写作任务,必须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结合学生生活,扩大阅读量,提供一些适合初中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如《读者》、《世界博览》等:提倡学生建立摘抄本,摘录课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外知识,摘抄所读课外读物的佳作佳句,教师定期让学生在课外交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学生们多了发现的空间,多了自主的权利。

总之,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开展自主合作学习,要让学生多学,教师尽可能少教,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上一篇: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之我见 下一篇:高中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