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审美乐章

时间:2022-05-19 04:59:08

奏响审美乐章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初中语文课本收集了颇为丰富的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她犹如一面面洁净考究的小镜子,清晰地照射出美好的事物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还要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在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让学生知道《观潮》《答谢中书书》是一种自然美,《背影》《老王》是一种人性美,《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是一种智慧美等。教师可结合朗读、讲评分析、充分发挥想象力来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进而来创造美,用语言行动来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

一、鼓励学生多读是审美教育的前提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美感产生的前提,是获取文章美感的基本方式。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在教学周密的《观潮》,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听读,让学生听教学磁带中的朗读,学生在专心的聆听中会初步感受大自然的一种雄伟壮阔之美。

其次,默读,要求学生注意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潮水的,并仔细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对自然及人文风俗的热爱。

第三,朗读,要求学生适当的运用朗读技巧,比如把握好朗读时的高低、快慢、轻重,从而恰如其分地展现课文中伟观的意境。

第四,评读。先由学生自评,再由老师总结学生朗读时对语音、语调、语速的把握,评学生是否在朗读中充分展现了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通过赏评,学生便可加深对文章的审美和理解。

第五,重读,即挑出重点段落,她是最能表现文章主题也会是最具审美价值的段落。让学生反复朗读,可齐读,可分组朗读也可以单个朗读,可边读边讲析、讨论,从而深刻地领会作者比喻、夸张的精妙,描写的传神,以及贯穿于描写之中的对山水、自然、人文风俗的赞美之情。

第六,齐读,这一次朗读,建立在前五步感受理解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对文章的主题、作者感情的把握之上,便可达到“入境”,即深入文章艺术境界,心境与“文境”融为一体的效果。

还有如教学《行道树》,她与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环保”息息相关,同时向感情趋于冷漠的现代人传达了一种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在学习这篇课文的同时,我为学生推荐了张晓风的散文集《晓风吹起》。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精选了作者散文创作三个时期的代表作。每天晨读时,请学生朗读其中的一篇,让其他学生边听边体会作者精美隽永的语言风格,并在当天的语文课上,要求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文章的感受。这样持续了两周的时间,结束时,很多学生觉得意犹未尽。我便引导他们去阅读张晓风或其他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自主式探索。扩大阅读面,自然就会提升学生的审美层次。

二、教师善于提问分析是审美教育的关键

课堂提问方法很重要,课堂上教师提问方法正确得当,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对于提问的设计,首先,要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组成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先简后繁的阶梯式层层推进和扩展的顺序,按照这样一顺序,教师能节时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其次,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能够视不同情况,做出灵活的变动,可以重点突破,从重点问题入手,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同时还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在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关注教学对象的审美体验,并着重抓住了课文与学生的情感契合点。在学生学《苏州园林》,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们喜欢到怎样的一个园林当中游玩?学生七嘴八舌说是有山,有水,有亭阁,有花草树木……。你们又喜欢怎样的山?怎样的水?亭台轩榭又是怎样的布局?接着逐个分析理解,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中认识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同中求异是结构美,丰富多彩是内容美、独创求新是艺术美等等。并联系生活实际,如讲到“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的美学效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教师可以举水果店里大镜子的安装,既满足了人们眼球对事物量多、色艳、光线足的需求,又节省了空间,降低了成本,所以构成了美。而这些颇有共鸣的认识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的!

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改中提到的审美价值观并不是停留在中心思想、主题的归纳总结上,而应面向生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善恶美丑。

三、培养学生想象力是审美教育的根本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 ②语文教学就是要善于唤起学生心中的“那种感觉”,并利用“那种感觉”所引起的“那种愉悦”去优化教学情境,逐步实现智能培养和审美教育的目的。

怎么唤起“那种感觉”?没有想象和联想,便不能唤起特定的情感态度,不能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也不能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拓展。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活力。这也是审美的魅力所在!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是一篇满贮诗意的美文,作者对自然山水的赞美之情,是通过含情的画笔,但学生大脑中所产生的意象决不应该局限于作者直接描绘出来的事物。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在作品意象的激发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意象进行发散和补充的积极性,这样的文学欣赏过程才算完整,学生也才能真正体验到作品的意象美,才会由衷地为美的景物所感动,才会体会到尝一勺而知全锅汤的喜悦。

在讲授此文时,先找一名学生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播放朗读带),其他同学闭目聆听,品味山水风光图,并尽量想象出画面内容,如读到“猿鸟乱鸣”,要在想象中呈现勃勃生机的美景;“夕日欲颓”,呈现出一副柔和圆满而富有宽厚的温情美,并把各自想象中所看到的而书上尚未写出的景色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结果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纷纷借助想像的翅膀对美的形象进行新的挖掘。好词、好句、好景层出不穷,为这篇美文增添了合乎情理的新意境,达到了知识共享,同时也得到了“意美的感心,育美的感耳,形美的感目”的一种美的享受。

课后,我鼓励学生放开活跃的思维,徜徉于想象的世界,用他们的笔去实践,去探索,去表达。由于给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他们就能写出清新的文字出来。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审美教育,加强学生对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努力在教学中寻找美的钥匙,去打开学生的心灵空间,让他们感受到:美,就在平凡中,美就在我们自己的身边。让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自然就轻松学好了语文。但审美乐章的完善,更需要的是大家的耐心呵护、鼎立支持与不断尝试!

上一篇:“为座而设计”——座椅设计的仿生思维初探 下一篇:浅谈山楂树下纯情与诗意的双重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