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飞扬灵动的乐章

时间:2022-03-25 04:06:36

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在一片繁荣背后,也出现了不少令人忧思的现象。语文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学生也似乎兴趣盎然,笔者对此颇有些感慨。

一、过多强化“主体”作用,弱化教师主导作用

新课标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些教者就盲目地“一窝蜂”似的让学生“合作探究”。于是,只要一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发现“四人小组讨论”。看似课堂满是探究的“学者”,实则是“热热闹闹”的“蛙声一片”。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往往没有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倒是滋长了一些孩子学习语文的浮躁心理,学生根本不愿意去思考,而乐于“夸夸其谈”。教师本应该牢牢掌控好课堂,如今却成了一名无聊的看客。当然,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讨论是必要的,合作学习也是必要的。笔者认为,首先可由教者列出讨论提纲,让学生围绕提纲进行讨论,做到讨论“有纲有目”;其次,讨论小组要形成讨论的结果,并以笔记的形式简单地呈现出来,以便汇报“成果”时有理有据,做到讨论有始有终而不流于形式。老师要巡回查看学生们讨论的结果,起码让那些“自得其乐”的“旁听生们”“无路可走”而“有事可做”了。

二、过分重视“主体”能力,忽略文本精神内涵

新课改赋予了阅读教学新的思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人们总是在自由愉快地阅读中享受再创造的。由于学生在阅读中并没有把握住文本的精神内涵,于是,语文课堂上便有“愚公真愚,他怎么就不会搬家呢”“杨白劳欠帐就应还帐”等忽视文本精神内涵的学生“阅读体验”。笔者曾参加了一次大型新课改语文课观摩会,会上,一位年轻活泼的语文教师在给孩子们上《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远比体味把握课文的时间要多得多。不可否认教者的设计费尽苦心,但这样的语文课显然不能算一堂成功的语文示范课。笔者认为,成功的语文课应该多给学生一点与文本对话的时间,让学生在朗诵体味中去把握作品,从而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我们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三、过分注重课前设计,缺乏课中自然生成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需要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还应注重课堂的自然生成。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元化的动态过程,备课固然要备教材、备学生,但教师更应注意课堂的生成。课堂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思维习惯都不是我们能预先设计得了的。笔者有一次上《吴汉何尝杀妻》这篇课文,当笔者问到作者为了证明吴汉并没有杀妻列举了哪些证据时,一个班是先找出了四则具体的史料,从各方面支撑作者的观点;而另一个班则是先找出了所有汉代典籍史料中都找不出吴汉杀妻的证据。基于此,笔者分别引导他们:对于前者,四则史料就能证明作者的观点吗?如果我在其他的史料中找到了证据呢?学生自然就会醒悟到还必须有所有史料的概括才能证明;对于后者,既然所有的史料都没有吴汉杀妻的证据,那么能不能找几则具体的史料来证明呢?学生就会顺理成章地找出四则具体的史料了,而且能体会到它们各自不同的作用,两方面缺一不可。我们教者授课时,就应按照学生的思维规律,注重课堂的生成,找准课堂上可以把学生引向深入的新的契机,巧妙引导学生形成把握知识的能力,让课堂因生成而飞扬,因飞扬而美丽。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但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又不能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的一些思考。就让我们正视这些问题,调整其中不和谐的音符,奏响飞扬灵动的乐章!

上一篇:班主任培养“小干部”的有效策略 下一篇:学案式导学应用中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