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留学大潮 造就时代英才

时间:2022-05-19 03:58:00

引领留学大潮 造就时代英才

为总结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成立10周年的重大意义,集中各方面智慧,推进国家公派留学工作更好地发展,4月12日,由基金委和《神州学人》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设立和出国留学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十年来国家公派留学改革走过的历程、国家公派留学基金改革的成就及启示、进一步深化国家公派留学改革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会人员纷纷发表讲话,表示对基金委成立十周年的祝贺,并对中国的留学事业、基金委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中肯的看法和建议。教育部原副部长、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首任主任韦钰专门写信祝贺基金委成立十周年座谈会举行。

回顾・展望

曹国兴(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留学基金委成立十周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工作的成就到底是什么?第一是扩大了规模。基金委刚成立时国家公派人员只有2000多人,到2005年增加到7000人,这是基金委经过多年探索,不断开辟渠道才有的成果。第二是提高了层次。从1986年到1996年的10年间,派出研究生的比例逐渐减少,取代的是访问学者和一些高级访问学者。基金委成立后,逐步提升了高级访问学者的层次,并为适应“十一五”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我们又在进行新的改革,大量增加研究生派遣,特别是博士生的派遣,而且要逐步以博士生为主。第三是增强了效益。前几年的回归率从93%―直增长到97%,从2004年开始接近99%。第四是开拓了渠道。现在基金委与国内外合作的渠道与成立时相比有了成倍的增长,与国外一批高水平。高层次的教育、科研单位,也包括一些政府机构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与国内各省市、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基金委最大的成就,就是通过国家公派,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精英和骨干,包括在科研、教育、管理等领域,包括两院院士、省部级以上管理干部中都有相当的比例。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中国科学院研究室以上的领导,回国留学生占了94%以上,这不能不归功于国家出国留学的方针,也不能不归功于基金委成立10年来的工作。

教育观念有待更新,基础研究有待加强,领军人物缺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教育内容比较落后等将是基金委今后开展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要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推动出国留学工作的改革,就要紧密围绕这些挑战来思考派出人员的类别和层次,积极和有关国家、政府和机构建立强强合作。

基金委成立以来的10年间,来华留学工作也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下一步围绕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方针继续推动来华留学工作的开展。正在制定的2010发展规划和2020年发展纲要,提出了一个方向性目标,要把我们国家建成发展中国家主要或者重要的留学目的地。这对留学基金委既是光荣也是非常艰巨的任务,相信在各有关方面的支持下,国家留学基金委工作一定会进入一个新的更快的发展阶段。

张秀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长):过去10年,国家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在出国留学工作方面,国家留学基金委一直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出国留学工作纳入国家人才培养工作的战略体系,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改革取得了突出的进展。

近年来,基金委的主要成果表现在一是基金委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努力提高派出的层次和留学效益上,所设项目的起点越来越高,选拔的人员素质不断提高,留学院校的层次明显提高。并努力开拓一些新的项目,比如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都设立了一些专项,指导一些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到一些高水平的学校去留学。另外在突出重点和配合国家战略需求方面,也作了充分努力,紧紧围绕国家建设和发展需要,设立了许多新的项目,有针对性地派出国家急需人才,项目既有西部项目,也有各地区省份的项目,也有国家在高科技发展方面的专项。二是基金委资金来源多样化,机制更加灵活有效。在国家留学经费总体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扩大选派规模,积极创新了留学机制,多方筹措留学基金,建立多种自主模式,形成了多渠道筹措基金的局面。

在来华留学工作方面。外国留学生的教学、生活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管理日趋规范,质量得到保证。经过多年探索和总结,来华留学的管理,特别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面对今后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基金委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为落实“三个一流”的精神,基金委正在研究增设增派研究生项目,加大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力度,以提高派出的质量。在发展来华留学事业中,也在努力探索新的机制,整合各种资源,以使中国能尽快成为本地区最具吸引力的留学目的国。

同时,我们也在研究如何使留学基金委成为国内权威、国际知名的从事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机构。总之,这些都是基金委要认真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何晋秋(教育部原外事司司长):怎么样认识基金委和出国留学的作用,一定要看到留学对人们社会观念影响日益加深的重要性。基金委的成绩也好,出国留学的成绩也好,除了留学人员数量和他们发挥的具体作用,对国内各个方面的贡献,更重要的是社会观念的进步。

基金委下一步如何做得更好?首先是应建立有特色的基金结构,走出一条以国家资助为主,同时能够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的路子。其次是扩大基金委的威望.加强对外宣传的力度,提高社会威望和社会影响,让更多的人了解基金委的作用。再次是基金委应建立一个对外的、免费的、权威的资讯平台.汇集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状况、外国大学介绍、留学各环节的具体指导,便于出国留学人员查询。

李旺荣(原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基金委如何深化发展?有三点很重要。一是留学基金委工作科学化。无论是出国留学还是来华留学,要在宣传、评审、录取、管理等各个环节更加科学化;二是要坚持普遍性的原则。无论是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崛起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差别都很大,基金委必须兼顾。能在保证培养部级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兼顾地方人才的培养;三是要坚持体制创新。要使包括创建基金机制在内的体制创新不断地向前迈进。

张凤禧(原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实干创新、高质量、人为本”可以来形容基金委十年来的工作及成果,至于基金委今后的工作,建议增加两个项目。一个是相当于美国艾森豪威尔项目,派副校级、副司级以上干部出去学习三个月,培养高层次官员,资助高一些;另外就是博士生导师项目,将来可培养当院士。二是提倡留学教育。我们经常提到的是留学事业,很少提到留学教育,留学能不能说是留学教育?国家越发展,留学教育也应该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上。

张宁(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助

理):设立留学基金委的成绩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留学管理的领导机制有所创新;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做出了贡献,把过去国家机关做的一些项目、一些事情由基金委秘书处来做;在留学的管理服务方面做出了贡献,提高了管理服务的水平,拓宽了领域;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来从事留学工作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回归率是基金委设立后取得的主要成绩之一。

近几年,留学基金委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与许多一流的大学签约,和东部、中部、西部的省份签约,和金融机构、银行、保险机构签约。第二,扩大规模,国务委员陈至立、教育部部长周济最近几年都对留学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指示和要求,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规模近期要达到一万人。第三,在结构上提出了以派研究生为主。第四,在质量上强调“三个一流”。第五,留学效益。明确提出要培养五年以后、十年以后的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工作带头人,这就不是以追求短时期的高回归率作为目标,而是全面提高出国留学效益。

建议・希望

郝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全国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就高校而言,基金委的成立对高等学校近些年来进入国际化及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留学基金委的大力支持,高等院校就可以乘势、借力来发展,并走向国际化。1996―2006年,基金委资助我校教师157人,占学校教师的10%;学生有754人出国。最近周济部长指示,北外的小语种要发展,必须让小语种的学生在4年之内至少有一学期到国外学习,对于这个目标的实现,未来还是要靠基金委的大力支持。

基金委目前的工作已经是国家人才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在国家人才战略工作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后,基金委的工作还是要走解决高等院校、科技领域的重大问题、重大难题这条路,要把重点抓得很紧,不能变。

怀进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未来10-15年,中国的人才队伍建设,大学生、研究生培养体系,需要有新的思考。基金委在人才培养上责任重大。一是加大对在校研究生出国培养的力度。二是以校际国际合作的内容作为参照确定研究生的派遣方向。三是对学科带头人的派出应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应作为派出重点。但这批带头人由于在国内的事业已基本形成,他们现在承担的任务比较重、时间比较紧,所以在出去的时间和往返的形式上,需要增加一些新的灵活的方式。

孙壮志(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乌兹别克斯坦留学人员少,使馆没有设教育组,但留学人员同样需要有关机构加强服务和管理,为此基金委应进一步加强同有关机构特别是国外机构的协调;现在的外派人员较多,派出形式也要尽可能的灵活多样另外在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同时扩大派遣范围。基金委要和社科院、中科院、科研部门、涉外单位加强横向联系,比如社科院也有一些出国的渠道,和国外的科研机构、大学有很多联系包括项目合作,这些项目有一些资助,但不太够,如果和基金委合作,项目可以完成得更好。

黄海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出去留学的收获很大,既开阔了视野.又通过留学接受了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研究方法。这对从事自然科学的人非常重要。

今后公派研究生出国留学应设立学制。中国大学博士生学制是三年,因此公派留学生的留学时限可以基本定三年,如果有特殊情况的话,延长到三年半或者四年:另外,联合培养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外国大学对此也会很感兴趣。还应切实把握好公派研究生的选拔,国家公派人员应该能够代表国家的形象。这几年,中国在外留学生的形象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公派人员一定要选优秀的人出去,能够代表我们的水平,能够代表中国的形象。

陈晋(北师大资源学院环境遥感专业教授):大部分访问学者在外学习时间比较短,所以在大学或是研究所比较难进入课题。搞科研如果不介入课题,不进入项目组,很难真正地学到东西。另外,留学的效益不能仅仅从回归率来判定。对研究生的派出,也要有些相对灵活的办法。同时,留学和回国要配套化开展工作,既要吸引高精尖的人才回来,又要让留学回国人员回到国内后,能够把工作进一步延续,让他们在国内有更好的机会。目前,留学回国人员大多在高校和研究所,实际上一些大企业也应该吸纳一些一定层次的留学回国人员,这对大企业搞开发、创新方面非常重要。

李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首先,对出国留学人员的回归应正确评价,对那些暂时没回来的人的评价要实事求是。有一个广西医学院的医生出国到期后仍一直在和医学院保持着联系,他多留一段时间的目的就是想在医学院把原来没有搞的肿瘤研究搞起来。像他这样暂时没回来的人,不必太焦虑,要宽容一点。其次,也要关心一下那些默默无闻的人。他们默默无闻,是因为专业不对口,还是因为环境的原因?要做做这方面调查,对以后的改革也会有借鉴作用。

高春清(北京理工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国家公派出国应成为高校学生留学的第一选择。现在各个高校里面,比如中科大、北大、清华的学生往往首选考托福、GRE。基金委应建立制度保障。基金委将来要稳定地发展,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的话应该有相关的法律来保障。

(整理/王焕现 王芳 王文乐)

上一篇:创新:中国走向强盛的可行路线 下一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规划(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