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思想”在高中生物复习课堂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时间:2022-05-18 11:13:46

“整体性思想”在高中生物复习课堂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发展,我们发现在高中生物学习中若能运用好“整体性思想”,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重视整体性思想的渗透,则能启发学生对于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也能从全局出发,进行理智的分析。

【关键字】整体性思想 知识体系 教学理念

进入高三生物复习,发现很多学生解答生物题依然是做时凭直觉,做完凭运气,“文无定法”,生物学习也无定法。其实每一门功课都有自身的规律和方法,如常用的“整体性思想”。在复习中若能合理运用“整体性思想”,则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率,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那么什么是“整体性思想”?所谓整体性即看问题不是只观察它的局部,而是将它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从整体的角度来剖析它。而现在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解答生物题过程中却往往忽视了这一思想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学习变得困难,解答题目的正确率也不高。

一、现状分析

(一)学生知识点掌握得凌乱,难以构建知识体系,导致思维定势

高中生物学一大特点是:概念术语多,知识点杂,涉及面广。所以学生在刚开始接触生物时第一感觉就是烦,觉得学好生物无非就是多记多背就可以了,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获得的也是支离破碎、前后缺乏联系的一些无序知识。其实生物学习更应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注重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如果一个环节没有理解清楚,就有可能导致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认识不清,从而会形成学习上的障碍。

【案例1】学生记住了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后会出现紫色,但遇到唾液淀粉酶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将出现什么变化却不清楚?原因何在?他只记住了蛋白质这个名词,未深入理解蛋白质种类,从而产生思维定势,认为出现蛋白质这个词时遇到双缩脲试剂后才会出现紫色,却没有联想到唾液淀粉酶的本质也是蛋白质。

(二)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获取的是离散信息,难以形成解题的思路链接,导致思维无序

【案例2】在某一光合与呼吸实验填空题中,第一小题要求学生填要测量植物真正的光合速率,可以用该题装置实验测得的 来表示。结果很多同学在答题时根本没把整题看完,就急着把该空的答案按自己的理解写成“EF液滴移动的距离”“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差值”“气体的变化量”等。其实如果学生能仔细分析前后小题的问题就会发现该题的第二小题是用该题中提供的装置测定植物的呼吸强度,而接着第三小题则是用该装置测定植物净光合强度,不难看出该题中第一小题其实是与后面的二、三小题紧密联系的。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若能将其进行整体性分析,仔细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就能得到一个正确的思路链接,从而获得准确的答案,即“植物呼吸速率和净光合速率之和”。那么导致学生出现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何在呢?

二、归因分析

(一)从课堂角度:重内容,轻体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不注意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及教学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只能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获得的知识也只能是支离破碎,前后缺乏联系。这样就不利于学生透过现象和局部,掌握本质和整体,触类旁通地去解决实际问题,也就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课堂45分钟)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从课外角度:重结果,轻过程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减轻负担,在作业批阅时基本只看解题结果,而解答水平高低通常以结果的正确与否来评价,并且总对能得出正确结果的学生加以表扬,从而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导向。不管是生物实验结论的得出,还是生物难题的解答,都只注重了结果,而忽略了对整体过程分析与理解的思维过程。

(三)从教师角度:重进程,轻能力

在高二生物教学中,由于一学年要上完必修的三本书,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又明显不足,所以很多时候教师上课几乎是在赶进度,教学过程也明显不能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甚至出现以讲代导,满堂灌现象,课堂到处充满了应试的痕迹。这也是造成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点时只能死记硬背,而不去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更不会自主去构建知识体系,久而久之综合分析的能力也变得很有限的原因。

(四)从学生角度:重结果,轻反思

由于教师的因素,使得学生对于解题结果也是不求甚解,只知道答案,却从不去刨根追底。很多时候做完题核对答案后,将试卷或作业随手一扔,没有认真思考过为什么这样描述更科学,以为记住了修改后的答案就是真正搞懂了这道题目,事实上同样的习题只要稍作变式修改,重新做结果还是错。有的学生甚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明明好像懂了,可还是会错。这种重结果,轻反思的现象也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漏洞越来越多,要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也就越来越困难,即使进行题海战术,效果也甚微。那么针对这类问题,我们又该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切实地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将“整体性思想”

法,学生能够由局部看整体,由树木见森林,逐渐地便能高屋建瓴,宏观地把握一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网络中的地位,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三的一轮复习中若能运用知识发散训练,则可帮助学生对过去的零散知识建立起整体概念,同时减少记忆量,而且对知识的本质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刚开始进行这样的训练时,可能会因为不习惯或思考不严密而导致知识点的遗漏,因此可要求学生用纸笔将其记录下来,这样不但对知识点进行了全面的复习,对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有很大帮助。当然,在初期训练过程中可能花费的时间会比较多,但到了后期,养成一种思维习惯后,就可扔开纸笔,而只在头脑中进行,这样可以大大地节省时间。另外在复习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如选修教材时,可给出核心知识让学生自己进行联系,进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案例4】给出核心知识:胚胎发育、滋养层、饲养层、受精卵、原肠胚、囊胚期、卵裂期、个体发育、内细胞团等,然后要求学生解释其中每个概念,特别区分像滋养层和饲养层这样极其相似的概念,接着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并试着把它们按照动物个体发育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潜移默化中也让他们自己构建起了知识体系并加深对该过程的理解。

(三)抓住关键信息,培养信息获取与表述的整体性

近几年的高考题都侧重考查考生能否运用简洁、清晰、逻辑性强的语言准确描述或表达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事实或实验的能力。但多数考生在高考中却出现表达不够规范,缺乏逻辑性,不准确,不科学,词不达意,不善于用图解、表格等不同的形式表达生物学基本事实和实验结果的现象,结果零零散散一大篇,最终得分还是“0”!针对这点也可提供学生一些解题的规律如:

第一步:读完整道题――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在大脑中形成大致思路;

第二步:寻找关键信息――用笔圈出,加深理解;

第三步:知识点定位与链接――将圈出的信息与所学生物知识联系起来,建立相应的生物知识解题链条;

第四步:表述完整性――始终围绕题干和关键词要求答题,避免思维定势而以固有经验答题。

这种整体性的教学思想,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引导学生自主地认识知识、发现知识、研究知识,并通过自己的思维主动地解决问题。这是创新思维的源泉与根基。当然学习生物并不是让学生最终学会怎样解题,而是让他们学会怎样自主地分析问题,并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这是以生物为工具来培养自己在生活或工作实践中的思维,是有序地系统地训练思维的方式。整体性分析的思想很自然地会迁移到对现实生活的分析上,能让学生对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从全局出发,进行理智的分析。这种思想不但对教学有很大的成效,而且还能从整体思想上培养一个人的处事思想和思维方式,在综合素质上对学生进行提高。

上一篇:在新课改中如何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效果 下一篇:浅谈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与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