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施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05-18 06:21:21

新课标下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施现状与对策

摘要:构建和谐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需要。通过三年的课堂实践,我们主要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做了调查。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了目前化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和谐课堂 解决措施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既包括认知互动,也包括感情互动。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新课程教学基于此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入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但是,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技能而忽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缺乏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课后的师生活动情感交流更是流于形式。

一、化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施现状

1.课堂教学中重知识与技能,而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构建“和谐化学课堂”的实践研究问卷调查中,我们对230名学生进行调查,有67.3%的学生认为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对学生思想教育方面谈得较少;有37.3%的学生喜欢上化学课是因为教师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和教师课讲得好;而有28.2%的学生是对化学学科感兴趣和化学学科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而喜欢上化学课;有34.5%的学生喜欢上化学课是因为教师对学生关心和与教师交流没有隔阂。也就是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作用非常明显,而现实教师在实践中,迫于应试需要,重认知互动,而轻情感交流。实践中的课堂教学互动自然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吸取知识为中心和目标,教师的职能囿于“传道、授业、解惑”。这种偏重知识,轻视情感交流严重影响新课改“三维目标”的实现。

2.课后反思中只考虑教师教学的得失,而轻视学生的感受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然而,目前许多教师的反思中,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很好的体现,反思缺少换位思考,也很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其实,课后反思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节课后对学生的调查,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熟练程度以及学习的困惑,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认同度,学生是否开阔了思路、训练了思维,学生对合作精神的认同度等这些目标才是我们在反思中重点提高的,而如果忽视了这些目标,那么我们的反思只会流于形式,对我们教学业务的提高并无太大帮助。

3.师生交流大多关注学习成绩和方法指导,而很少关注学生的生活、家庭和人际关系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72.1%的学生认为教师对自己的关心是成绩,只是偶尔关心一下生活和想法,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51.3%的学生首先会找朋友,15.4%的学生首先会找父母,31.2%的学生首先会找学生,只有2.1%的学生首先会找教师。

我们对各班成绩进行分析,发现有一个规律:班主任所授科目在同级排名中往往排在前列,学生对班主任所授科目的喜爱程度往往要比非班主任所授科目要高。我们常称此为“班主任效应”。究其原因,是因为班主任往往与本班学生的交流更充实。班主任的交流不光在成绩,更多是对学生生活方面的关怀,与学生在情感和思想品德方面的交流更充足。在我们的调查中,有一个班的化学教师为本班班主任教师。而在“你的教师是否经常引导学生们进行课外阅读,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调查中,有44.3%的学生认为经常,有40.5%的学生认为比较少,只有15.2%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但在其他化学教师的授课班中,只有8.6%的学生认为经常,有55.8%的学生认为比较少,而有35.6%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在“教师对你的关心程度上”,是班主任的班级38.9%的学生选择经常谈心,是人际关系的指导者;有60.2%的学生认为最关心成绩,偶尔关心一下生活和想法;有0.9%的学生认为教师不关心他;而有15.3%的学生,生活中遇到困难;首先会想到找教师。而其他教师授课班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首先想到教师的只有1.7%。

4.很少关注与学生家长的交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个性关注几乎无涉足

调查表明,教师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或进行家访,更能掌握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与学生的交流也更能切入学生实际,进入学生心声,与学生的隔阂才会减少,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教师,愿意与教师分享自己的喜乐,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加以教育与培养,做到因材施教。

二、新课标下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实施的对策

1.教学设计一定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设计其中

我们在上课时在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外,也应补充一些本专业相关的励志故事,对学生的不良习惯加以引导,在师生互动的课堂中,教师应放下身份,参与到学生讨论中或学生实验中,与他们交流讨论心得,而不是一个旁观者或只会去欣赏学生的活动,要让师生互动真正落到实处。

2.课后多走进学生的活动中,了解他们的想法

教师课后关注学生不应只将学生带到办公室去了解他们对学习成绩的看法、对学习方法的探讨或今后学习方面的保证,这样的关注对象只会是一少部分优等生,而对中等生,甚至差生做的确是微乎其微。我们应该主动走进中差生的生活,如宿舍、教室、食堂,去倾听他们的想法、对教师的期待等,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能给予关怀,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群体,成为学生的朋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才能更好地给予指导和要求。

3.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成为他们的一员

有一则新闻,说的是深圳一位班主任每天都和学生在中午疯玩40分钟,和学生一起快乐成长,这得到很多家长的赞同。这位班主任通过玩,使学生喜欢上了学习,使他们班的成绩总在平行班中排名前列,通过玩也培养了学生的意志,能够经常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

教师要与家长保持联系,随时征求家长的意见,掌握学生在家庭中的具体表现及个人性格爱好等,在做工作时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总之,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并不是一两节课或只有在课堂上才能进行的。我们要动用主观能动性,发掘我们身边的教育资料,创造一些教育条件,使学生的三维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陈心忠.化学课堂教学互动非本真的表现及对策.化学教育,2012(11).

[2]邓小林.新课程化学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化学教育,2012(11).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部分成果,课题批号GS(2010)G0368。

(责编 张亚欣)

上一篇:新课标小学英语教学初探 下一篇: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活用Ch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