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出了别人说不出\讲不透的道理

时间:2022-05-18 04:01:53

在第20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大众日报2009年4月13日上的《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一文,被评为评论一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评论有以下三点特色值得肯定和赞赏:

一是故事讲得精彩吸引人。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写评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服人。不过,评论中所摆的事实,通常是高度浓缩了的有趣的微型故事。这种故事的范围广,概念大,可以是作者的所见所闻,也可以是街谈巷议,还可以是历史典故,等等。简而言之,凡是值得拿来在评论中议论一番的事儿,都可以看作是故事。因此,要写评论,首先得学会搜集故事;要写出精彩的评论,首先得善于选用精彩的故事。有人说,“故事精彩,成功就有了一半”,这是经验之谈。由此,故事在评论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什么样的故事才算是精彩吸引人的呢?总的要求应该是富有感染力,让人喜欢听、喜欢看的。具体一点来说,一是这个故事是有一定分量的,比如具有爆炸性,在一地、数地乃至全国能产生强烈反响,能引起群众普遍关注,媒体可以纷纷报道的。二是这个故事具有典型性。比如某件事做得十分完美,让人很崇敬,很赞赏,或者走了极端,在同类事情别具有代表性。三是很奇特,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这篇获奖评论中所讲的汽车比赛中的“弯道超越”的故事,就讲得精彩吸引人。如文中写的:

最近,有个“弯道超越”词汇很时新,诸如“正是弯道超越时”、“超越常在弯道处”等等,常见诸媒体。

成本消耗账。一般情况下,有经验的驾驶员不会弯道超越,他们知道弯道超越更加耗油,更易磨损发动机和轮胎,损耗车辆寿命。赛车选手敢于弯道超越,很大程度因为这本是“烧钱运动”,可以不计后果地“透支”。

安全风险账。赛车比赛中,人们不仅能看到精彩的弯道超越,也常目睹弯道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换言之,超越常在弯道处,事故也常在弯道处。“弯道处要敢于踩油门”,被一些人喻为超越发展之宝典。其实,赛车手进入弯道的第一个动作是踩刹车而非踩油门。好的赛车手,在进入弯道前必须正确判断形势,若遇到了弯道就急着去超车,不翻车才怪。

实力功力账。在弯道能否实现超越,赛车状况和选手技术功力是比拼的核心。一般来说,赛车上的“弯道超越”,以“直道上黏住对手”为前提;若直道上已被对手落下较远,超越纯属妄谈。

以上讲的“弯道超越”的故事,就很精彩,就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精彩吸引人的故事何处来?从获奖者谈的体会来看,主要靠在平时的生活中和深入实际采访中,认真观察,用心思考得来。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材料介绍,这篇作品的作者,在一些企业和主管部门调研中看到,不少地方在金融危机中不惜一切代价大上项目,试图以简单的投资增长去“超越”,这其中充满着风险。作者借由平时观看汽车比赛时看到的“弯道超越”的说法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形象对比,充分论证了增长不等于超越,只有在科学发展轨道上前行,才能在金融危机制造的“经济弯道”中有所作为。这样的评论,自然就会受到读者的欢迎和评审专家的青睐。

二是见解精辟有指导作用。评论中讲故事是为了亮见解。这是评论同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在写作上的最大区别。可见,写评论就是通过讲述和评析一个故事来向读者发表和传递见解,使之从中受到警醒和启迪。因此,发表什么样的见解,很大程度上决定一篇评论的优劣与成败。

什么样的见解才算精辟有指导作用的呢?从这篇获奖作品来看,至少包含这样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见解独特,即别人可能还没有认识到,说不出;二是分析深刻,即别人的认识可能还比较肤浅,讲不透。两者相辅相成。“独特”更为重要。这篇评论作品,让人既看到“超越”的积极功效,也看到了其负面政策效应,认为“弯道”之中有机遇也有险情,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的好时机,提醒决策者把应对危机的过程转化为强筋健骨的过程,以更大精力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文章体现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强音――转方式调结构,有效应对金融危机,把握后危机时期发展主动权,具有现实价值和长远意义。其见解无疑是精辟独特的,有指导作用的,它讲出了别人说不出、讲不透的话。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材料介绍,作品见报后,山东省经贸委等部门负责人专门找到作者,认为文章观点对完善应对危机策略具有重要建设性意义;文章被国内多家媒体和网站转载,并获山东省新闻奖一等奖。

精辟独特的见解从哪里来?无数评论精品的成功经验表明,主要依赖于作者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以及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这就需要评论作者在这些方面勤下功夫,多下功夫,下真功夫、硬功夫。

三是文字优美,有可读性和感染力。“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要让读者“享受”思想这一抽象过程,不能或缺优美的文字、形象的表达。什么样的文字才是优美有可读性和感染力的呢?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精练简洁。通篇没有多余的字。二是要有文采。不是干巴枯燥地讲述故事,不是说教式发表见解,而是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段,将文章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有文采。这篇作品在这一方面是做得好的。

优美有可读性和感染力的文字从哪里来?我认为,主要靠平时积累,包括语言文字知识,逻辑、修辞知识,文学、历史、美学知识等,特别要注意从我国博大精深的古代诗词宝库中汲取营养。同时,要重视多读评论,多写评论,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夯实语言的功底。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文字优美,有可读性和感染力的评论佳作来。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

上一篇:美国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及其启示 下一篇:提高策划者素质,保证新闻报道科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