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黄河》喊出了什么?

时间:2022-10-19 09:15:44

《喊黄河》喊出了什么?

在各种文体蓬勃发展的新的历史语境中,中国的诗歌向何处去?如何拯救和振兴诗歌?我们在思考、在行动,但拯救诗歌的关键在于诗人自觉、自省,而不是自爱、自炫。我们企盼着、等待着具有新世纪风度的诗歌的到来。终于,一首长诗《喊黄河》走近了我们,它如汹涌澎湃、气势豪壮的黄河迅疾地冲击着诗坛。这首诗最早被中央电视台拍摄成电视艺术片在《东西南北中》栏目中推出,由著名主持人朱军朗诵。它以恢弘的气势,独特的视角,饱满的激情和极富冲击力的艺术效果在观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得到了听众和诗歌爱好者的青睐和赞扬,这其中的原因着实需要我们探究:《喊黄河》喊出了什么?

《喊黄河》的作者郝立轩对黄河充满了崇拜和景仰。写好这首歌颂母亲河的诗歌是他多年来的夙愿。为了写好这首诗歌,他曾经深入内蒙古、河南、山西等黄河的源头和腹地。在漫漫的黄土高原上,在滔滔的黄河岸边,他看到了黄河的伟岸、雄壮,看到了黄河的博大、浩瀚。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集合容纳了中华民族的精粹和美质,她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气概。正是这种感染和启迪,才使作者理解和读懂了黄河。他以哲人的沉思,诗人的浪漫,赤子的心怀阅读着黄河、解析着黄河,喊出了这首大气磅礴、意境深邃、志向高远的抒情诗《喊黄河》。

《喊黄河》喊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作品起笔,便在特定的典型环境中烘托出黄河的形象:“在冰封雪沃的巴颜喀拉山脊上/涌出一群威猛彪悍的黄鬃俊骑/那就是你吗/在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大野上/奔来一条蜿蜒咆哮的金鳞巨蟒/那就是你吗”“这是怎样一幅波澜壮阔气贯长虹的《骏马图》呦/这是怎样一支雄浑激越荡气回肠的《命运交响曲》呦”。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像,使作品充满强劲、壮美、飘逸的气势。

《喊黄河》喊出了中华民族的博怀。在《喊黄河》中,作者写出了中华民族不拒溪流、容纳百川的胸怀和坦荡宽广、包容一切的气度。“你的伟岸无比正在于你有一个容纳百川的胸怀/你的旷世绝伦正在于你有一个积淀沉疴的气度/你不仅能包含孔子孟子的真善放达/你也能承载老子庄子的哲思与朴讷/你不仅能迎迓洪泛过后积淀的泥沙/你也能孕育又一个新世纪的绯红初潮……”作品连续的排比、拟人的写法、形象的语义表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在于宽宏坦荡的胸襟,在于明哲聪明的智慧,在于真善放达的性格。正是这种伟大精神和伟岸气度,才使得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设了“新世纪的绯红”。在历史和现实的对接中,作者“新奇地感悟到历史的大水是一条现实的大路”,中华民族正“背负赶路的轩辕大车攀缘日月的轮辐走向成熟的季节!”正是在这种博大壮伟、恢宏大气的意境中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气度和放达。

《喊黄河》喊出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黄河是一条流淌的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一条立体的中华民族的不朽乐章。《喊黄河》喊出了黄河历史博大精深的非凡意蕴:“黄河呦/流淌过诗经、离骚、乐府的不朽之河/五千年文化五千年筛选/有谁领略过你的博大精深/黄河呦,流淌过稻菽、麦穗、果林的野性之河/五千年史记五千年锤炼/有谁洞察过你的非凡意蕴?”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她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精深的历史,她融汇着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她汇集着中华儿女的丰富情感。作者用美丽的诗章、成熟的果实这些丰瞻的意象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历史的瑰丽与丰富。作者为有这样伟大的母亲河感到骄傲和自豪。他用赤子之心解读着黄河博大精深的思想,用赤子之心诠释着黄河深邃宽厚的意义。

《喊黄河》喊出了中华民族的远大气魄。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只有在与其它民族的对话和交流中,才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喊黄河》这样赞扬黄河奔流入海、融入世界大潮的远大气魄:“大河为何向东流/那是与密西西比河真诚地去握手/大河为何向东流/那是与莱茵河亲昵地去拥抱/大河为何向东流/那是与尼罗河忘情地去对话”,并精辟地“昭示如斯的真理/流动才有希望/停滞意味自亡”,进而寓意深远地召唤世界:“黄河选择了大海/那是大海的幸运/大海接纳了黄河/那是黄河的光荣”。最后,作品尽情地展示了开放和交流之后的美好图景:“就在黄河与全世界的江河尽情狂舞之间/就在全世界的江河与黄河熟稔地转述旗语之时/地球分娩出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巨人叫中国。”作者高瞻远瞩、纵横捭阖,在高远的时空中展望中国的未来,在开放的语境中畅想世界的黄河。

可以说,《喊黄河》是一首气势雄浑、激扬豪放的抒情诗、交响乐。它充盈着理想主义的色彩,激荡着爱国主义的旋律,传达着黄河儿女的心声。它精卓高深的思辨力量,撼人心魄的情感力度,瑰丽神奇的丰富意象,飞扬灵动的文采都在博大审美空间里凝合、幻化为丰伟壮丽的审美形象。超时空的形象集锦,写实与浪漫的巧妙结合,写意与细节的互为衬托有机地勾画了一幅大河奔流的瑰丽长卷,给人以强大的审美震撼和不尽的艺术遐想。

上一篇:新时期我国文学理论的重要收获 下一篇:当代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世界文学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