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广东服务贸易提升产业结构和国际经贸产品结构

时间:2022-05-18 02:12:02

发展广东服务贸易提升产业结构和国际经贸产品结构

摘要:广东向来是外贸大省。服务贸易已成为新一轮国际贸易的重心,但广东的服务贸易却一直滞后于货物贸易。通过分析广东省产业结构和贸易商品结构的现状与问题,旨在提出发展服务贸易对新形势下广东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服务贸易;产业结构;贸易产品结构;“双转移”

中图分类号:F7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2-0027-04

一、引言

近30年来,服务贸易的年均增长持续超过商品贸易,占全球贸易额的比重也不断提高,目前达30%左右。据估计,到2010年,服务贸易将与商品贸易平分秋色。近10年来,我国国际服务贸易正在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但明显落后于货物贸易,且长期呈现逆差状态。广东省是外向型经济主导的大省,过去30年虽被称为珠三角奇迹,但很大程度是用资源赚取低廉加工费发展起来的。附加值高的服务贸易一直滞后于广东经济的发展,且一直处于净进口状态,服务贸易规模较小,甚至低于全国水平。在新一轮全国性的产业结构调整浪潮中,广东省发展服务贸易将具有战略意义。

二、广东省产业及外贸产品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一)广东产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2008年,广东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农业生产形势稳中有升,第一产业增加值1970.23亿元,增长3.7%,比上年同期增长0.5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8402.64亿元,增长11.4%,比上年回落5.6个百分点,增速明显放缓。其中,工业增加值17254.04亿元,增长12.3%,比上年回落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5323.59亿元,增长9.1%,比上年回落4.3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同比回落1.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9%、60.1%和38.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5.4:51.3:43.3调整为5.5:51.6:42.9。在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稳步发展,交通运输业增速回落明显,房地产业处于深化调整阶段,金融业比重有所上升。

目前,广东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是:第一,产值结构滞后于GDP水平。2006年广东省产值结构为6.1∶51.7∶42.2。与标准结构中“3000美元”的水平较为接近,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大体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结构水平,不仅与GDP所处的工业化后期存在差距,而且与发达国家的结构差高达44.6。即使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有所增长,但第二产业对GDP贡献还是最大。第二,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显著偏差。2004年广东省就业结构为34.7∶36.9∶28.4,相当于标准结构中“500-800美元”的水平,与“1000美元”水平的结构差为27.8,与“3000美元”水平的结构差高达54.8。到2007年底,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仍高达1580万人,只比1980年减少93万人。可见,广东省产业结构演变的非均衡性十分明显,具体表现为: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不足。第三,产业层次低。与结构偏差相关联的是产业层次低。产业结构的“三为主”(以轻型、偏轻型为主,以资源消耗型为主,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问题突出。从第二产业内部看,产业轻型化依然明显,技术含量低,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近年来广东省工业结构有所优化,高技术制造业高速增长、其在工业总量中所占比重提升、创新能力增强。但所谓的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其实并不高,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处于较低端位置。例如,某些软件、电子类其实很多是帮别人加工装备再出口的。传统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比重较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依靠廉价的土地、劳动力,使其与外资结合,形成轻型、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省产业发展的主导模式,也是广东省工业化初期资本积累的主要模式。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和汽车、石化等重化型产业的兴起,广东省产业结构有所调整: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开始上升,从出口加工为主逐步转向国内外市场兼顾。但是,以廉价资源(土地和劳动力)来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形成大规模生产和低价出口的发展模式没有改变。低成本要素仍是支撑这一发展模式的支柱。

(二)外贸产品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对一个地区来说,对外贸易产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的构成情况,通常以各类商品在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来表示。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被认为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自然资源禀赋状况的一种映射。通常一国出口商品结构是由其生产结构及生产的比较优势决定的,但出口商品的扩大往往会促进该出口商品的生产比较优势的积累,反过来促进生产的技术进步及结构变化。广东是一个外源性经济强省,分析广东省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有助于我们理解广东省的产业结构。下图为广东省1987-2005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品进出口情况。

可以看出,这两种产品的贸易额差距逐年扩大。1994年以后,工业制成品开始一直保持顺差,到2005年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比重已达97.9%。

图2、图3是1995-2004年广东省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以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将进出口商品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以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三大类。可以看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额在不断下降,但比重还是相当高,2004年为30%左右。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一直较低,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份额不断上升。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广东省产业结构已经实现优化,从劳动密集到技术、资金密集的转变还未完成。因为广东省机电类产品向来是出口大类,而且所含的资本和技术水平较低,有些应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可以过分乐观。但是,应该肯定的是广东省进出口商品结构还是得到了较大提升。目前是许多产品还存在附加值较低、资本技术含量较少的问题。例如,广东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是典型的外向型行业,出口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较高,其中,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制造和家用视听设备制造的出口比例分别达到54.4%、85.6%、77.1%、76.1%和65.2%。广东电子信息产品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末端,附加值低。

(三)珠三角成本比较优势不再

过去30年,与其说是广东的经济奇迹,不如说是珠三角的奇迹。但是,从2007年开始由于土地问题,加之资源短缺、用工成本、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珠三角技术含量低、缺乏自主品牌的加工组装产业链逐步失去了生存空间。过去凭借低成本优势吸引了大批的港商和外资企业,这是珠三角经济腾飞的一个重要驱动力,而今珠三角的成本比较优势不再。例如:过去数年广东各市的最低工资多次调高。至2009年4月最新一次最低工资上调为止,各市最低工资较2004年已上升25.7%-44.9%。2002年,东莞市最低工资标准是450元,现在是780元,5年上涨了70%,实际上,现在珠三角工人的工资已经远远高于这个数字,在1000-1500元之间不等。显然,廉价的劳动力在珠三角已经不再容易找到。对企业来说,除了劳动力之外,压力还来自于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水电费用、厂房租金等。加之,珠三角环境污染严重,近年来环境成本和治理压力不断上升。

多年以来,珠三角依靠发展简单的组装、加工产业链,以低成本的数量扩张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但是,珠三角的资源状况已经使这些产业链低端的企业难以为继,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势在必行。此次金融危机的袭来,对于外贸依存度高达155%的广东省是一个沉重打击。为此,广东省领导提出了加快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的战略。虽然十年前就有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之说,一时间,“双转移”这个名词成为广东省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加速,广东依然有机会通过承接国际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来提升自己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而广东在引进加工制造业方面已经积累20多年的经验,延续这一发展模式,可谓驾轻就熟,见效较快。在拼经济规模、比经济增速的氛围下,它最受人们的推崇。问题在于,这样一种方式令广东永远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核心技术难以获得,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产生巨大利润的六大环节都在出口国实现,妄谈“产业升级、品牌战略”根本无法缓解制造业衰落的危机。土地、能源、资源过量消耗和环境污染不断加重所带来的包袱,却留在了本地。劳动力和产业转移是必须要进行的,这就是转移到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目前,“双转移”战略已实施了一年,期间争议不断:是“腾笼换鸟”还是“逼笼换鸟”?“筑巢引凤”――用什么来引?何为凤?“笼子空了怎么办?”等等。“双转移”战略不仅是珠三角的,更关系到未来广东省的整个产业布局。

三、发展服务贸易对广东省的重要意义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定义,国际服务贸易有4种交付形式: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近年来,在国际服务贸易构成中,运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所占比重相对下降,通讯、保险、广告、租赁、管理等新型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特别是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数据处理、咨询等知识含量较高的服务行业发展更快,使服务贸易结构向知识密集型转变。而国际服务贸易一直是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约占全球服务贸易额的3/4。虽然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全球排名第八,但无论是规模还是贸易构成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而且从1994年起就一直是逆差。笔者认为,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可以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外贸产品结构,保证“双转移”战略的成功,增强广东省的经济竞争力和吸引力。

第一,有利于实现“双转移”的跨越,促进新的产业布局,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最近有人提出一旦双转移成功,产业转移走了,引不进先进的,珠三角会出现“产业空心化”,就是指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资本,大量地、迅速地转移到一个地区,使物质生产在该区域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造成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之间比例关系严重失衡。笔者认为,在此可以借鉴香港经验。20世纪90年代,制造业的加速转移和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使香港的服务业进入了发达时期。目前,香港服务业总产值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90%,金融、会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水平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服务贸易出口总值位居全球前10位。发展服务贸易是以服务业的发展为前提,这已经是许多学者的实证结论。“筑巢引凤”关键是把巢筑好,建立以广州、深圳为中心辐射珠三角的服务贸易基地,发展与广东制造业相配套的金融、保险、会计、会展、物流等相关行业,加大服务业的引资力度,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第二,促进广东省传统产业的提升、产业链的整合和升级,优化贸易商品结构,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广东省的传统制造业还停留在加工制造的产业链最低端,“微笑曲线”上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产生巨大利润的六大环节,却都在国外实现。现在这些环节很多都从制造业分离出来,成为服务部门的一个部分。发展服务贸易,有利于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而服务贸易正朝着知识和技术密集的方向发展,这会增加出口产品的知识含量,促使商品结构向高端发展。

第三,生产服务业成为制造业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是制造企业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趋势,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Michael E. Porter在《竞争优势》一书中,用价值链来反映企业的价值增值活动,将“服务”视为企业价值创造的5种基本活动之一。由于价值链的加工制造环节易被模仿,而服务环节尤其是研发、设计、营销、售后服务等不宜被模仿,能够获得较长时期的差别化竞争优势。从世界范围看,生产服务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产业结构优化及经济服务化的产物。发达国家制造服务业起步较早,在制造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及时调整了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实现了以工业经济为主到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从而得以继续保持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比如:美国制造服务业(生产服务业的另一种说法)增加值占其GDP比重超过48%,美国的服务贸易总额在全球排名第1。发展制造服务业和高端服务贸易,包括设计研发、检修检测、备件配件供应、上线物流、供应链管理、工程总承包、交钥匙工程、解决方案等,可以推动制造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利润率。

第四,发展服务贸易,有利于承接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和服务外包,反过来又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生产业跨国转移(属于服务贸易范畴的商业存在)成为新一轮国际投资的突出特征,向低成本、高素质人才的发展中国家的离岸外包迅猛发展,外包业务种类扩大到软件、后台服务、呼叫中心、研发设计等,服务外包丰富了产品供应量的内涵,成为服务转移的重要形式。有调查显示,世界上最大的1000家公司中,大约70%尚未向低成本国际外包任何流程,迄今国际外包业务只占全部业务流程的1%-2%,这说明外包市场潜力巨大。广东省有20多年接收制造业转移的经验,在新一轮服务外包的过程中具有一定优势。发展服务贸易,增加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可以提高广东省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汉林.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

[2] 黄静波.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实证分析[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3] 李怀政.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国家竞争优势战略[J].国际贸易问题,2002,(03).

[4] 李江帆.广东第三产业发展有四大潜力[N].羊城晚报,2004-07-22.

[5] 罗明忠.论“双转移”的新形势新问题与新对策[J].经济与管理,2009,(02).

[6] 罗必良.广东产业结构升级:进展、问题与选择[N].南方日报,2007-06-14.

[7] 高明芳.广东的产业结构分析[J].新西部,2008,(16).

[8] 肖振宇.加快广州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思路与对策[N].广州日报,2006-05-31.

[9] 何元贵.论服务贸易对广东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国际经贸探索,2000,(04).

上一篇:基于客户满意的成品油4PC营销策略研究 下一篇: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