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构式语法探讨“把”字句中的助动词和否定词不能后置现象

时间:2022-05-18 12:34:02

【前言】基于构式语法探讨“把”字句中的助动词和否定词不能后置现象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a.我们把所有的问题能够圆满解决。 b.采取安乐死的话,把快死的人的器官可以为别人提供。 c.把所有的事情要教给孩子。 d.把抽完的烟不要扔在路上。 e.我们把这个问题不应该轻视。 再看下面两组句子: (2)a.我能把饭吃完。 b.我把饭能吃完。 (3)a.我没有把衣...

基于构式语法探讨“把”字句中的助动词和否定词不能后置现象

摘 要:本文试图以构式语法理论为指导,从宏观的句式意义入手,探讨否定词和助动词作为状语在“把”字句中不能后置这一现象,以期望对此作出统一合理的解释,为对外汉语教学出力。

关键词:否定词 助动词 状语 构式语法

一、“把”字句中的助动词否定词不能后置

对于母语为现代汉语的人来说,使用“把”字句毫不困难,但母语非汉语的人们运用起来却感到非常吃力;在汉语的对外教学中,“把”字句也是个大难题。留学生经常反复研习“把”字句的句式,但是在实际运用中“A把BVC”这种公式实为隔靴搔痒,落实到具体句子中仍常常犯错误。这之中,最为常见的错误之一便是“把”字句中的一般状语位置用错,即部分状语不能后置的,学生用在了后面。

笔者通过分析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实例,发现状语用错位置的大多是该置于“把”字之前的用在了后面,在500多例“把”字句中,有30多例是犯了这种错误。这之中,否定词和助动词充当的状语错误率最高。例如:

(1)a.我们把所有的问题能够圆满解决。

b.采取安乐死的话,把快死的人的器官可以为别人提供。

c.把所有的事情要教给孩子。

d.把抽完的烟不要扔在路上。

e.我们把这个问题不应该轻视。

再看下面两组句子:

(2)a.我能把饭吃完。

b.我把饭能吃完。

(3)a.我没有把衣服弄脏。

b.我把衣服没有弄脏。

(2)(3)这两组句子中的a句明显是成立的,但是一般不会出现b句这种说法。

语言学界早就注意到了“把”字句中的否定词和助动词作状语不能后置这一现象,胡裕树曾提出,现代汉语中,“把”字结构限制条件规定了“把”字后边的词跟相关的动词应该尽量靠近,尤其不宜用否定副词或助动词把他们隔开。诸多学者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并进行了大量描述。但对于这些现象存在着描述多、解释少的局面,特别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在教“把”字句时会告诉外国学生“把”字句中动词前一般不能加否定词、助动词,只能放于“把”字前,但却说不出来个所以然来。

二、从构式语法来看“把”字句

“把”字句的状语分为“把”字介宾短语作状语和进入“把”字句的其他一般状语作状语,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后者(李增吉称之为“其他状语”)。这类状语一般由以下几种成分充当:副词、助动词、形容词、数量短语、介词短语、名词短语、比况性短语以及固定词组和成语等,与一般句式中的状语一样,它们在“把”字句中起限制、修饰和说明作用。在句中的位置分为三种:置于“把”字之前,置于“把”字之后,前后都可以。针对对外汉语教学,在这里只介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用错的否定副词和助动词,其他不可后置的状语可以此类推,不再赘述。

李增吉和程仪曾发表文章专门探讨了“把”字句中一般状语的位置问题,对于不能置于“把”字之后的状语,两人不约而同强调了我们这里要探讨的否定词和助动词,但没有给出解释。薛凤生曾指出,既然“把”字句描述的是某种特定行动使对象变成某种特定状态,那么须把对象所处状态作明确说明,不能空泛地说它不处于某一状态,那样就等于说某一特定行动的结果使对象变成不定的状态,不合常理。程仪提及到由于“把”具有“处置”义,所以置于“把”之前可使被处置的事物和处置的结果两者之间的关系显得更为紧密。这种解释想来虽然符合逻辑,但是没有理论作为支撑,显得单薄无力。

以往对“把”字句的研究多停留在句法变换、语用等角度,大量文献对“把”字句中“把”字前面的主语、“把”字后面的宾语以及补足成分都做了详细的描写。以往的学者们归纳概括出“把”字句的诸多特点,如动词的处置性、宾语的有定性、谓语动词的非光杆性、动作的肯定性等。但这些特点并非是互无关联的。沈家煊先生曾提出,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把”字句,才能对过去分别列举的把字句的种种语义特点做出统一的解释。人们注意到过去从句法和纯语义角度来研究所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从而试图从句式出发给“把”字句提供更加有力的统一连贯的解释。

从宏观的句式方面来研究“把”字句,最早有黎锦熙的“提宾说”,后来王力的“处置说”影响最大,接着又有“致使说”,以及强调结果的“变化说”。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主要有沈家煊的《如何处置“处置式”?》,张伯江的《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牛保义的《“把”字句语义建构的动因研究》,张黎的《汉语“把”字句的认知类型学解释》等。本文致力于用构式理论来解决“把”字句的相关问题。

Goldberg的构式语法,从提出到成为一种语言研究理论和方法,也就不到20年时间,但是在语言学界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内语言学者也纷纷运用构式来研究语言问题。句子的形式和意义明显地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规律性,Goldberg认为有力的解释就是采用“构式”这个概念,即形式和语义的匹配。根据构式语法,如果构式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不能从其组成要素或已有的其他构式中预测出来,该构式是一个独立的构式。

“把”字句在句法上存在着特殊性,其宾语置于介词“把”之后,谓语动词置于宾语之前,不同于汉语主谓宾的基本句子结构,其句法结构表述为:A把BVC。“把”字句的有些语义是从其各构成成分中无法推导出来的。如前文提到王力先生提出的“处置”义,及张伯江注意到“把”字句有指明责任者的要求,含有“完全”义,这些都不是由动词或者其他成分可以带来的,而是整个句式带来的意义。如张伯江所举例句:

他喝了汤了,可是没喝完。

*他把汤喝了,可是没喝完。

有些学者提出异议,认为“完全”义并不妥当,如沈家煊先生所提出的句子“把一盏酒淹一半在阶基上”和“怎肯把军情泄露了一些儿”。其实这与张伯江先生的“完全受影响”并不矛盾,如果没有对行为的影响进行说明的“一半”和“一些儿”,酒肯定是全淹了,军情肯定也是完全泄露了,加上“一半”和“一些儿”后,这种完全并没有消失,是酒的“一半”完全淹了,军情的“一些儿”完全泄露了。

三、从“把”字句的致使移动义来解释

致使移动构式是Goldberg提出的重要构式之一,很多国内学者利用这一构式来研究汉语。根据以前学者的零星或系统描述,我们认为“把”字句的构式义为“致使移动”,“把”字句是现代汉语致使移动构式的原型,动结句式、使令句式、“得”字句式、连动句式等只是这一构式的非典型成员。

Goldberg指出,致使移动构式的基本意义是:一个致使者或施事直接致使一个主题移向一个新的处所。张伯江认为“把”字句“A把BVC’’的整体意义为:由A作为起因的、针对选定对象B的、以V的方式进行的、使B实现了完全变化C的一种行为。这样,“把”字句的构式义强调了责任者,对象(主题)移动的状态,及移动的终点。

接下来,我们抓住“过程的动态性”和“影响的完全性”这两个方面,以上文所举的实例(2)(3)及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几个实例为切入点,从构式来解读“把”字句中的否定词和助动词不能后置现象。

1.助动词不能后置现象

作为致使移动构式的“把”字句强调“过程的动态性”,(2)b中的“能+V”表“可能性”,显然没有表达吃这一过程,只是提到了能够实现“吃完”的动作,所以一般不这样说。再看(1)a,“能够圆满解决”只说明了我们有圆满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问题极有可能没有着手解决。依次看(1)b和(1)c,都是同样的思路,只是有完成这个动作的意愿或者能力,但是并没有显现出动作的实施。

2.否定词不能后置现象

同样的分析方式,否定词的不可后置更为明显,(3)b中的“没有弄脏”显然没有涉及到“弄脏”这一动作过程,所以一般不这样说。再看(1)d和(1)e,亦是同样的道理,并没有显现出动作的实施。但是会出现以下情况用“过程的动态性”或许不足以解释。如:

(4)a.我没有把作业做完。

b.我把作业没有做完。

(4)b中“没有做完”可以理解为做了一部分,只是没有做完而已,仍有位移。但是我们要注意到“把”字句构式义的“影响的完全性”,“没有做完”不凸显位移的终点,所以同样不成立。由此来看留学生经常犯错的其他状语,这种解释亦能通行。先举几例来自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句子:

a.那么把这样的问题怎么解决呢?

b.两代人之间把意见说不到一个点的地方怎么解决?

c.那么我们应该把这种问题怎么解决呢?

d.把自己的业余时间怎么安排。

由例子可以得出,状语“怎么”也是留学生在学习“把”字句的难题。我们不妨从“把”字句的致使移动义来解释。不管是“怎么解决”还是“怎么安排”,都没有着手去解决和安排,即没有强调“过程的动态性”。

立足于构式语法,把字句的部分状语不能后置现象可以得到统一的理论解释,避免学习及教学过程中的顾此失彼现象。

参考文献:

[1]Adele E.Goldberg著,吴海波译,《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

[2]张伯江,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M],商务印书馆,2009年6月第一版;

[3]张伯江,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J],语言研究,2000年01期;

[4]赵燕华,“把”字句研究新视角――“致使-位移”构式[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上一篇:苏轼书画美学思想及其创作观 下一篇:浅析大学生自主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