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探索

时间:2022-05-17 11:45:5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探索

摘要: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为高校大型突发事件中最为频繁、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类事件,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对及时妥善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关重要。高校应加强学生公民意识和危机意识的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力求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降至最低。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从2003年的非典、2005年的禽流感到2009年的甲流,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发生。高校作为人群聚集区,其教学、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冲击。一些已知或未知的传染性疾病对大学校园的侵袭固然是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直接原因,但高校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缺乏应有的认识、未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则是造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扩大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既是妥善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途径,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应有之义。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2003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具体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重大的传染病暴发和流行,大量危险品的泄漏,严重的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生物、化学、物理等因素引起的恐怖袭击事件,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群体原因不明的疾病或中毒事件等。

一般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如下特点:

1.突发性。一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很难对其真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作出准确预测和及时识别。例如非典的突然出现,事先没有任何征兆,完全没法预料,直到病人突然发病,起病急,病情重,且病因不明,一时难以采取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另一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形成常常需要一个过程,开始可能其危害程度和范围很小,对其蔓延范围、发展速度、趋势和结局很难预测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非典发生时,由于对这一新发传染病欠缺了解,受主客观因素限制,在初期阶段没有采取充分的预测、预警和防范措施,造成了疫情迅速蔓延。

2.多样性。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复杂,导致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也呈多样化趋势,主要包括细菌、病毒所致各种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性病症,有毒有害因素污染环境造成的群体中毒,急性职业中毒,各种自然灾害以及生物、化学、核辐射事件等。

3.高频化。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制度处于变革时期,国家对公共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导致了各种预防措施严重缺乏,公共卫生医疗体制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且近年来许多地方片面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一些病原体的变异,因而使得新发传染病、再发传染病及不明原因疾病等各种突发卫生公共事件频发。

4.社会危害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涉及人数多,影响范围大,一方面,对人们身心健康产生危害,可能在很长时间内给人们心理留下阴影;另一方面,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社会不同利益群体,敏感性、连带性很强,处理不好可能会导致社会混乱,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5.国际互动性。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全球化在人员、物资大流通的同时,也带来了疫情传播的全球化。一些重大传染病可能通过交通、旅游、运输等各种渠道向国外进行远距离传播。如非典和甲流,都呈现出国际化特征。

需特别强调的是,由于高校存在多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的源头因素,且人口集中、流动性大,加之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独立应对危机的能力不强,使得高校与其他场所相比,爆发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性更大,危害更严重。这大大增加了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难度。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造成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有专家分析,突发事件发生时,大学生由于亲身的经历或各种信息干扰,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可能表现出一些恐慌、抑郁、焦虑等异常心理和过激行为。同时,个体的情绪是可以传染群体的,而群体的情绪和行为之间还存在因果关系。在群体范围内,随着突发事件的信息与负面情绪的传递,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越来越多人相同的负面情绪,并且情绪传染还有互相强化的特点。从个体来看,当个体突然受到外界刺激,产生心理恐惧时,在群体情绪的感染下,个体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群体的情绪,以群体的言论、行为为标准,最后严重的群体负面情绪容易导致学生群体的从众性过激行为。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策略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高校如何维护学校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培养。非典、甲流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高校带来的严重影响,暴露出高校学生在思想认识、心理素质、危机应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也提示我们,高校应重视培养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对学生公民意识、危机意识和健康知识等方面的教育。

首先是公民意识教育。现代公民意识主要包括理性的规范意识、普遍的人意识、社会的宽容意识和道德意识等多个层面的统一。现代公民之“公”,在于对国家事务的责任心、主体参与性以及面对社会灾难时的信念、意志等要素。特别是在国家面临突发灾难过程中,公民决不仅仅只是受保护者,而应该是主动积极的“责任行动者”。而在非典与甲流期间,不少大学生只考虑自己的安危,对社会和周围群众的安危浑然不顾。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同时,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应与时俱进,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展开。

其次是危机意识教育。树立危机意识是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非典、甲流的爆发提醒我们,危机意识是不能够懈怠的,危机可能就在人们的不经意中爆发,出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危机意识普遍不强,当危机发生时,很多大学生缺乏起码的危机认识,不知道如何去应对危机,也不知道如何按照国家和政府、学校的要求,配合学校在危机时期的特殊管理。更有一些学生根本不认为有什么危机,不服从高校在危机期间采取的特殊管理规定,仍然以自我利益为取舍,我行我素,全然不顾学校及班级的利益。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的教育,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大学生居安思危,树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危机意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时,能够做好应对灾难和危机的心理准备,以正确积极的心态来应对、化解危机,以危机感触动紧迫感、责任感。

再次是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动员全校师生力量,提高应对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有效方法。理性、科学、务实的健康教育是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好“疫苗”。一方面,高校应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后,及时采取讲座、报纸、校园广播、网络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培训工作,传播有针对性的健康防护知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知识、应对危机事件的基本技能等相关知识,有效提高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和处置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与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由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的学生异常情绪和过激行为也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难点之一。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学校应注意稳定学生情绪,畅通信息渠道,帮助住院学生解决因生病带来的一系列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防止等的发生,有效防范“连锁反应”所引发的次生危机。更重要的是,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卫生教育,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危机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针对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的变化。当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积极的心理干预能够帮助大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事件引发的强烈的恐惧、焦虑和抑郁的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因心理失衡造成的自我伤害。

2.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要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加强对信息的全面收集及处理,并做出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当地政府、专业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有关规定,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高校应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和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领导小组,由医院领导负责、值班医护人员为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护小组,由学校各部门领导负责、以学生会和班委为基础的后勤保障小组、安全小组和综合事务小组等应急队伍。各级应急队伍应相互协调,负责校内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处置的重大决策、指挥和管理,积极、迅速地做好事件处理、救治病人、疫情上报以及封锁保护现场、稳定师生情绪、维护学校秩序等工作,以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及时、有效和妥善。根据高校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当地卫生资源状况,对必要的应急设备和应急药品进行适当储备,以保证学校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或在处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支持学校控制事态的发展,等待专业处置队伍的支援。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制度,要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发生、处理、总结的整个过程,形成一系列的制度预案,准确地识别、分析、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和危害降至最小。

参考文献:

[1] 郭新彪,刘君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引(第二版)[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 黄建始,陈贤义,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建设框架思路[J].中华医学杂志,2005,(36).

[3] 雷芝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及对策管理研究[J].预防医学论坛,2008,(10).

[4] 刘丽群,赵琦,等.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警体系的现状[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6,(3).

[5] 缪凡,陈坤,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危机管理模式的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6,(10).

[6] 苏洪.论突发事件下高校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J].高等建筑教育,2008,(2).

[7] 汤道湘.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分析[J].文史博览・理论,2007,(8).

[8] 唐少华,谢顺利.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体系研究[J].金融经济,2007,(12).

[9] 滕学芹.高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10] 王诗堂,李玉林.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及安全救护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2).

[11] 王诗堂,冷树青.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特征及成因探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12] 王陇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3] 徐岫茹.心理危机干预及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03,(7).

[14] 张丽.如何加强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1).

上一篇:地方高校实施“质量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策... 下一篇:论职场笔译的模式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