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提问的目的性和层次性对学生语言表达的作用

时间:2022-05-17 06:01:40

论课堂提问的目的性和层次性对学生语言表达的作用

摘 要:本文通过对科学课堂中出现的两种低效提问进行透视,得出课堂提问时应从明确目的、梳理层次入手,来优化学生在科学学科中语言的表达。

关键词:课堂提问;目的性;层次性;语言表达

课堂提问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时常看到学生语言表达出现不准确、不流畅等现象,这些往往源于教师未能进行有效地课堂提问,也让我们的课堂效率大打折扣。因此,探讨如何从目的性和层次性两方面进行有效课堂提问,优化学生语言表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对两种低效课堂提问的透视

问题1:课堂提问缺乏目的性语言表达不准确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我们期望达到的首要目标就是语言的准确性。可是有的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没有侧重点,目的模糊,甚至单求课堂“热闹”,由着学生走。例如有位教师上《水和水的溶液(1~3节)》复习课时,向学生展示一杯水并提问:“你们对水的什么最感兴趣?”面对这么广的问题,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除了教师预先设想的要点:水的分布、水的组成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之外,学生还热情高涨提到了水的三种状态、水污染情况,甚至还提了不少问题:如动物不喝水能存活多长时间?宇宙中,哪些星球有水,哪些星球没有水?……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内容包括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宇宙空间科学,与其说是一节常态的复习课,还不如说是初中生学业考试复习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通常会说:“这节课我们先研究XX问题”,然后把学生其他问题放在一边,或者又说:“这些问题我们以后再研究”。而到底什么时候,我想教师也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答复。

问题2:课堂提问缺乏层次性语言表达不流畅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想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做到流畅,在设计问题时就必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新的台阶。今年一同事参加区科学优质课比赛,抽到的课题是《水的组成及浮力(复习课)》,比赛前他叫我们几个去试听,在浮力模块复习中,他以鸡蛋为主旋律设计了三个任务,其中最后一个是计算熟鸡蛋的密度。原题如下:小科用一弹簧测力计挂着该熟鸡蛋,熟鸡蛋的底面未与水面接触如图甲,然后将其逐渐浸入水中,如图乙是弹簧测力计示数随熟鸡蛋逐渐浸入水中的深度变化情况。根据实验信息,计算熟鸡蛋的密度(g取10N/Kg)。考虑到问题具有一定难度,他提示结合密度公式ρ=m/v,于是学生陷入深思中。过了片刻,他发现许多学生仍理不清思路,他再次提示质量m可有重力G求得,而当物体完全浸没时,物体体积V就等于排开液体的体积。过了许久,最终只有少数优秀学生解出答案。

课后,听课老师一致指出该题目问题设计缺乏层次性,让大部分学生无从下手。虽然教师后来做了相关提示,可是学生解题仍然很不流畅。相反,两次的提示不仅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教学时间,也打断了正在积极思考的学生思维。

二、有效进行课堂提问,优化学生语言表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要做那智者,学会巧问善问。笔者认为科学教师在科学课堂上要进行如下有效的提问,从而实现优化学生语言表达的目的。

(一)明确目的,突出课标语言表_准确化

指向明确的发问为学生的思考指明方向,能大大提高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会偏离轨道,分散精力,浪费时间。课堂提问应当紧扣教材,突出课标,为教学要求服务。教师每一次的提问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为引出新课?为前后联系?为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为引起学生兴趣?为引起学生疑惑?为促使学生思维?为总结归纳?等。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总之,教师在设计问题之前,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什么,使问题成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问题1案例中,若教师在原问题前加一个范畴:“结合我们前几节课的学习,你们对水的什么知识点最感兴趣?”这样,学生就不会提出那些与上课无关的内容,教师也能很快引出课题,教学进度便显得紧凑连贯许多。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当以问导学,让每一个问题都关注学生需求;以问促学,让每一个问题都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二)梳理层次,难易适宜语言表达流畅化

教师在突破重点、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要具层次性,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将问题分层设计,有步骤地启发学生,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最终达到相应学习目标。这要求教师上课前要进行仔细充分的学情研究,设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问题难度的把握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又高于已有经验,学生不能无从下手,又不能唾手可得,即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在问题2案例中,教师若把原来一步到位的提问(求熟鸡蛋的密度)和多次的提示转化成如下层次性问题,我想课堂效果就大不一样了。①熟鸡蛋完全浸没时受到的浮力为多少?②熟鸡蛋的质量是多少?③熟鸡蛋的密度是多少?通过这样三个问题,使学生经历了科学思维的过程,从而拾级而上、轻松流畅地解决科学问题。对于这种复杂、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将其转化为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或以旧探新、或铺路搭桥,以平缓坡度,循序渐进,在解决一个个浅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疑难问题的中心。

总而言之,在科学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表达是否理想与教师课堂提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收获理想的语言表达。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科学教师,我们要认真设计好每一个课堂提问,使问题尽可能具有目的性、层次性,从而使科学课堂真正成为学为中心的学本课堂。

参考文献:

[1]季绍丹.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科技信息,2010,11.

[2]纪微.教师课堂提问艺术与技巧[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沃尔什.优质提问教学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上一篇:浅谈利用英语课对中职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下一篇:初中文言文“四步式”教学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