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面积规划的社会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5-17 05:30:18

公共图书馆面积规划的社会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影响公共面积规划的社会因素有很多,但服务人口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两个最关键的因素,它们直接决定着图书馆面积的大小。在服务人口因素中,从人口统计学以及图书馆业务角度可以将人口指标分为户籍人口及常驻人口、直接服务人口及间接服务人口,其中后两个人口指标对确定图书馆面积有着直接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表现为当地交通状况和产业经济结构。图书馆面积规划时要针对不同的社会影响因素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面积规划 空间规划 图书馆建筑 公共图书馆 服务人口

[分类号]G250

公共图书馆面积规划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过程。这些因素既包括公共图书馆自身的业务活动规律与特点,还包括公共图书馆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公共图书馆是面向公众提供服务的社会机构,与其他类型的图书馆相比,受社会因素影响更加明显。影响公共图书馆面积规划的社会因素,包括社会人口、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利状况、当地文化的多样性环境、社会/社区群众的需求特点、当地人口的社会构成等多种因素。对图书馆面积规划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人口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其他影响图书馆面积规划的社会影响因素往往受制于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这两个指标,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社会状态的基础,而人口因素则是规划图书馆面积的重要指标。

1 服务人口因素

尽管公共图书馆面积规划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无论哪种方法都是建立在图书馆所覆盖的人口范围基础上的。服务人口因素是决定图书馆面积大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图书馆面积规划来说,是最为显著的指标。服务人口是指可以直接或间接接受图书馆服务的人口。公共图书馆是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服务的,在根据普遍均等服务原则测算公共图书馆面积时,一定要考虑服务人口的数量。只有确定了人口数量这一指标,才能推算出图书馆资源的数量、配备阅览座席的数量等,从而决定图书馆面积规模。

图书馆服务人口指标与统计人口指标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服务人口因素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统计人口基数的确定,即以何种标准确定图书馆服务对象的数量。各国、各地区因人口数量、经济发展的水平、国家政策的调控、人口管理的方法、风俗习惯的不同,统计手段和方法各不相同,图书馆服务人口的确定与统计难易度各异。

1.1 美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口的分类与确定

现以美国公共图书馆为例阐述一下服务人口的分类与确定问题。美国没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人口流动比较自由。与中国相比,美国人口总数量较少,其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周围。据统计,美国人口的80%居住在大城市。

实际统计工作中,在图书馆服务人口统计方面要想获取一个准确、具体的人口数量指标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美国各州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在这方面的规定都比较笼统,大多参考ALA或者政府的统计数据。对图书馆服务人口的规定比较典型的是美国《威斯康星州公共图书馆标准》。

2005年,在《威斯康星州公共图书馆标准》(第4版)(Wisconsin Public Library Standar&)中使用了“服务人口”的概念,并将所有指标都建立在这一概念基础之上…。服务人口对于图书馆业务活动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真实地反映接受图书馆服务的人口范围,为图书馆业务活动提供直接的数据基础。由于“服务人口”范围的界定比较困难,故提出了两个相关概念:①非本市居民借阅者(Nonresident Borrowers);②城市人口(Municipal Population)。《威斯康星州公共图书馆标准》推荐了以下四种计算图书馆“服务人口”的方法:①根据图书馆统计数据计算服务人口;②使用系统范围内非本市居民利用图书馆的数据计算服务人口;③通过本地流通数量估计服务人口;④直接加上周边未服务区域的人口。

从以上《威斯康星州公共图书馆标准》的“服务人口”规定中,笔者发现确定图书馆服务人口的范围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主要是由于服务人口概念的模糊性造成的。此外,威斯康星州的这些计算方法不一定适合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但对我国的基层图书馆确定服务人口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美国威斯康星州的人口不多,服务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公共图书馆只有4家,服务人口在5―10万的公共图书馆有12家,多数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口在5万人以下。因此,《威斯康星州公共图书馆标准》明确提出,在设计服务时,服务人口超过10万的图书馆可参考人口数多的美国中西部州大型图书馆的标准。

通过对威斯康星州计算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口方法的介绍,我们发现:①美国公共图书馆标准所规范的图书馆大多为小型公共图书馆;②美国拥有较完善的图书馆服务统计记录,州立图书馆或州图书馆协会每年都州立公共图书馆业务统计与比较数据,用这些数据计算“服务人口”相对较简单;③美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口的基础是提供图书馆经费的当地政府所管辖辖区内的所有人口,即图书馆为辖区内所有纳税人服务;④计算图书馆服务人口,除了基础服务人口外还要考虑所有可能使用图书馆的其他类型及来源的人口。

1.2 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口的分类

公共图书馆计算服务人口有不同的方法,各种方法有非常多的“预测”因素。我国在制订《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和《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时,力求明确和统一各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口统计的口径。理论上讲,我国是中央集权国家,有着比较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计算图书馆服务人口应当相对简单容易。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免又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大。由于存在城乡差别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虽然他们的户籍在农村,但长期在城市生活。我们在考虑人口因素时,不能不考虑这种现象。

1.2.1 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分类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从人口统计学角度分析,可将与图书馆面积规划有关的人口因素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行政区划内户籍人口。行政区划是指公共图书馆所在的行政区,行政区政府是公共图书馆确立、建设、财政预算的责任方。行政区划内户籍人口(Local Registered Residence)是最容易获取的数据,因为我国目前有着比较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但是它无法真实反映可以接受图书馆服务的人口数量。

・行政区划内常驻人口。行政区划内常驻人口(Long―living Residence),这个指标因素可以反映一个行政区域内有接受图书馆服务潜在需求(或可能)的人口数量。应包括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统计通常为半年以上),固定居住在本地区的人口。它是图书馆确定服务人口数量的最重要的基础。

理论上讲,统计“行政区划内常驻人口”应是“户籍人口”与“办理长期居住手续的人口”的总和。但在

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一数据的获取非常困难。主要原因在于:①统计学意义上的误差(难于管理当地户籍人口长期不住于此,即“人户分离”现象;或不办理长期居住手续的外来人口);②“行政区划内常驻人口”这个数据永远处于变化之中;③我国并不是各个地方都掌握此类数据,有些地区对此数据疏于统计和管理。通过中国公布常驻人口地区的统计数据来看,统计结果与实际数量误差也较大。

鉴于上述原因,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口的计算不能完全依赖于上述两个指标。但是,除了“行政区划户籍人口”和“行政区划内常驻人口”这两个指标外,我国还无更为科学、真实、具体地反映地区常驻人口的统计数据。与此同时,在规划地区经济发展指标时,也经常采用这两个人口指标,故遵循“普遍均等”的原则,目前只能采信经济学意义上的人口标准。

目前,可采用计算的方法获得本地区常驻人口的统计数据。根据《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编制组在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①,我国城镇外来人口占城镇常驻人口的比例是:一般城市大于8%,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在20%以上,省会城市在25%以上,最高的达34%。单体图书馆在进行规划时,如果图书馆所在地区无完整的常驻人口统计资料,可根据该编制组调查的数据推测。但要说明一点,对于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各级图书馆要事实求是地根据当地情况,依据前面提及的比例计算当地常驻人口数量。在贫困、经济不发达地区,可能存在常驻人口小于户籍人口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推荐使用户籍人口作为图书馆服务人口。

1.2.2 图书馆业务角度的人口分类 从图书馆服务的角度分析,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人口数量在图书馆借阅、服务项目的设置与开展、阅览及电子服务的座席等方面,基本上没有应用的意义。我们必须使用基于图书馆业务统计的人口分类。图书馆服务人口可分为直接服务人口和间接服务人口。

・直接服务人口。直接服务人口(Residence Di―rectly Served)是指可以直接到图书馆享受服务的人口以及图书馆通过建设分馆或流动性图书馆的方式可接受直接服务的人群。直接服务人口是直接到馆接受服务的读者,是决定图书馆阅览座席数量和服务终端数量等指标的依据。

为统计直接服务人口,在此提出“服务半径”的概念。所谓服务半径是指图书馆服务所辐射的地理范围,是读者到达公共图书馆的距离,原则上是以读者到达公共图书馆的时间为限定标准来制定的。距离和时间这两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的。

目前,对于城市中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半径,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指标是1.5km,也就是说,人们步行15―20min就可以到达一个图书馆。日本不同层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半径大概在0.5-1.5km范围内。英国在2007年底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则根据图书馆服务覆盖范围比率的大小规定服务半径,大概位于1-2平方英里之内,其中1英里的覆盖率要达到100%。我国公共图书馆普遍存在着服务半径过大的问题,平均每3 529 km2的面积内才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平均辐射半径为33.5km。

根据《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编制组的调研,全国有95%以上读者采用步行、自行车或公共交通方式到达公共图书馆。但我国各个城市的规模不同,读者主要的出行方式和到馆所花费的时间的承受度也会有差异。城市规模越大采用公交到馆的读者越多,城市规模越小采用自行车和步行到馆的读者越多。根据大、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的不同,《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规定,大型馆以读者乘公交或骑车60min(含等候与换乘时间)可以到达为宜,服务半径为9km;中型馆以30min为宜,服务半径为6.5km;小型馆以20min可以到达为宜,服务半径为2.5kin。

笔者认为,图书馆直接服务人口基本上是服务半径内的人口,因此在计算图书馆座席空间以及计算机终端等所占面积时,应以此人口数量为基础,再适当考虑非服务半径范围内可能到馆接受服务的人口数量。

・间接服务人口。间接服务人口(Residence Indi―rectly Served)是指无法直接到图书馆或者接受图书馆的直接服务,而是通过现代网络技术、资源共享协议、业务指导、咨询服务等服务手段,间接地接受图书馆服务的人群。虽然间接服务人口无法直接到馆接受服务,但在“普遍均等”原则的制约下,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心馆的职能,图书馆在进行馆藏资源建设等业务时,要重点考虑以间接服务人口指标为依据。

一般来说,图书馆的间接服务人口数量等于该地区的常驻人口数量。

从图书馆业务角度划分图书馆服务人口时,直接服务人口数量会随着地区经济、技术、环境、图书馆服务水平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得越来越少,而间接服务人口则越来越多。在实际计算服务人口时,直接服务人口的数量也不会非常大,因为必竟可以直接接受图书馆服务的人群所占比重远远小于该地区间接服务人口和常驻人口的数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间接服务人口对于确定图书馆服务人口的范围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1.3 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口的确定

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口的确定,既要考虑图书馆辖区的常驻人口,又要考虑实际可能到图书馆活动的读者人数。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从这两个方面确定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口都是比较困难的。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取决于人口统计方面的工作充分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公共图书馆的业务活动开展的完善程度。对于新建馆以及改扩建馆,可以本着“科学发展”、“节约办馆”的方针,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此,本文提出以下两种确定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口的方法。

1.3.1 使用人口学统计方法 在图书馆业务统计不充分或者无统计数据的情况下,确定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口可使用人口学统计方法。这种统计方法需按照国家/地区图书馆建设的相关“标准”的规定,直接套用人口统计数据,得到图书馆服务人口基数。笔者认为,采用这种方法测算出来的图书馆面积往往偏大,其原因在于人口统计数据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图书馆实际服务的读者数量,即处于服务半径内的人口数量。它只是一种替代算法。但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操作简便,是地区新建公共图书馆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新制订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则结合我国行政区划的级别,提出了自己的算法:“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市、地(市、地区、盟、州)公共图书馆,以其所在城市市辖区(或城镇)的常驻人口数(户籍人口和居住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为服务人口数。县(市)公共图书馆,以其所在县城关镇、所在镇的常驻人口为服务人口数”。

笔者认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中确定图书馆服务人口的方法,虽然操作简便易行,但是在计算时会产生不严谨之处。主要表现在:①公共图书馆测算服务人口数量时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一是常年不在当地居住的户籍人口;二是本地人在外地居住半年

以上,并且在居住地办理了暂住手续。那么,他们就会在两地公共图书馆建设中被重复计人人口指标。②统计、管理部门难以掌握大量不办理暂住手续的人口。③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正处于改革阶段,对人口统计的影响还是个未知数。而作为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它必将会与我国的人口管理政策相矛盾。④我国这种算法得出的服务人口数量仅仅是间接服务人口数量,用间接服务人口确定馆藏量对于充分保障全体公民利用图书馆的权利有重要意义,但用间接服务人口来替代直接服务人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图书馆计算机数量、网络带宽、阅览座席等,肯定会大大超过图书馆实际需要量,从而造成比较大的空间浪费。因此,《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中规定的图书馆服务人口计算方法也只能是权宜之计。

1.3.2 使用图书馆业务统计方法 在公共图书馆的各种服务人口分类中,最难确定的就是“直接服务人口”。虽然在前面提及了使用“服务半径”的概念,但是在操作中还是有难度的。因为以图书馆为中心、以服务半径为半径划个圆,要想确定此范围的常驻人口不是件易事;再则此范围的常驻人口也不是人人都到图书馆接受服务,必竟到馆读者是有限的。此外,亲自到馆接受图书馆服务的读者也有些是图书馆服务半径外的居民。因此,笔者建议使用图书馆业务统计数据确定图书馆服务人口的方法。

使用图书馆业务统计方法是根据图书馆现有读者数量以及基于此数据预测未来的10年读者量等因素,测算图书馆实际服务人口数量。采用这种方法测算图书馆实际服务人口,其统计数据相对准确,但操作起来相对繁琐,不适用于新建图书馆,因为新建的图书馆无业务统计数据,也不适用于统计数据不完善的图书馆。对于改扩建的公共图书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这种方法。

假设:A=10年内图书馆注册读者年平均数量,B=10年内图书馆注册读者年平均增长率,c=图书馆设计年限,D=10年内未注册读者到馆年平均数量,E=10年内图书馆未注册读者到馆年平均增长率。

直接服务人口=A(1+B)c+D(1+E)c

通过基于统计的方法来测算图书馆服务人口指标,可以排除人口统计学上的一些障碍,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实际情况,据此设计出来的图书馆更加符合服务人口的实际情况,达到节约、高效的目的。

诚然,确定图书馆面积规模并不是完全由人口决定的,还有其它一些因素。即使是通过上述方法测算出来的实际到馆人数,也会因有读者不使用计算机或阅览座席而产生误差,所以在精确计算这些指标时,还要考虑资源与家具、设备的实际使用率等情况。

2 经济发展水平

由于图书馆自身“依辅性”特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受经济水平的影响非常大。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看,经济发展水平好的国家或地区,其图书馆事业都比较发达,遍布城乡;而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图书馆事业发展得都不尽如人意。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统计数据也印证了这种认识。

规划单体公共图书馆时,一定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并对其前景进行预测。最重要的指标是当地交通状况和产业经济结构。交通便利程度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决定了城市流动人口的数量。在交通便利的地区,往往交通状况越好经济发展得越快,其人口数量通常也就呈现上升趋势。

此外,在规划单体公共图书馆时,还应考量当地的经济发展潜力和经济产业结构,特别是在未来10年里,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实现的可行性。如果某地区要建设成为国家级开发区、要建设核电站、大工厂,那么这个地区的相关产业就会蓬勃兴起,人口密度就会随之增加,人口数量就会上升,在这一地区设计图书馆就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问题,国外经常采用为图书馆业务活动分设不同等级的方法。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公共图书馆标准》中,对每一项标准均设计了基础级(basie)、适度级(moderate)、增强级(en―haneed)和优秀级(excellent)这四个不同级别。不同级别的指标要求分别对应着30%、50%、70%、90%的服务人口。

在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中,主要采用调整人均藏书量指标以及相应的千人阅览座位指标的方法来应对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问题。

总之,影响公共图书馆面积规划最显著的社会因素是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公共图书馆面积规划主要考虑服务人口指标,而服务人口的确定会因国、因地而异。图书馆的直接服务人口与间接服务人口分别是影响图书馆面积规划最核心的要素,是确定馆藏量和阅览座席数量的重要依据。最难于估算的是直接服务人口。在规划公共图书馆面积时,既要考虑到当地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潜力。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建设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合本馆的数量标准。

上一篇:我国医学领域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传播效果实证... 下一篇:赏识教育在读者失信行为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