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学习型学校的认识与实践

时间:2022-05-17 05:10:48

建设学习型学校的认识与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12-2016年发展规划》中目标任务的第一项确定为:推进学习型学校建设,逐步建成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对这一项任务的具体阐释为:围绕学习型学校的建设目标,将教职员工的个人发展期望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统一起来,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营造团队学习氛围,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使全体教职员工养成系统思考的习惯,树立超越自我的信念,发挥创新潜能,从容应对各项工作的挑战。

“学习型学校”与“学习型组织”的认识

“学习型学校”出自“学习型组织”。何谓学习型组织?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将其概括为:“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在学习型组织中,人们能持续地扩展自己的才能,取得令人羡慕的结果。新的和扩展式的思维模式得到培养,集体的渴望得到释放。”管理大师韦尔奇将学习型组织描述为“所有成员分享同一目标,互相合作开展活动,共同负责”。台湾学者杨硕英对学习型组织的认识是“它是一种不同凡响、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在其中,人们胸怀大志,心手相联,勇于挑战极限及过去的成功模式……”关于学习型组织,类似的描述还有许多。

我们认识到,“学习型组织”是适合人性发展的组织,是使机体持续保持活力的组织,是通过学习不断进步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的构成要素是“人性”“持续”“学习”“愿景”等关键词。学习型组织中的“学习”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获得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学习型组织建设需要有意为之,彼得・圣吉将学习型组织建设归纳为五项修炼: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我们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管理方式发生变革是一种必然。而“学习型组织”必将成为世界范围内组织建设追求的共同目标。

建设学习型学校作为规划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基于建设过程中对学校发展、对教职员工、对培养学生的积极推动作用。通过建设学习型学校,清晰学校的愿景,激发全体教师的热情,养成从学校大局系统思考的习惯,必将使学校更具持续发展活力,具有不断改变和超越自身的勇气和动力。建设学习型学校,尊重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工作和智慧,当教师把自身价值与学校发展愿景紧密相连时,就可以激发每位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教育的专业化和个性化,真正参与学校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主人。建设学习型学校必将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加具有适应性和持续的学习动力,满足社会对公民的要求。

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功效如何?这里借用我校参加学习型组织建设培训活动后教师的感受:跨年级、跨学科的教师组合方式能让自己多角度听取不同层面的声音,集思广益、互相启发;活动中,每个人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在一些大会活动或者论坛中,这样的机会太少了;短时间围绕一个问题进行研究,避免了无意义的空谈,大家都能集中精力突破一点,有效率也有收获;发言老师站到中间来脱稿交流,这对自身表达能力也是一个提高。

建设学习型学校的校本实践

建设学习型学校达成共识易,创建难。在建设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诸多困惑。其中最主要的是理想与现实的鸿沟,学习型组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想,正是这样一种人人向往的理想,使它散发出无穷的魅力;也正是这样一种需要,人人为此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用一句话来描述实现学习型学校建设的状况,就是“我们永远在接近目标的路上”。这句话描述的是一种永远追求中的状态,也表达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困难摆在眼前,机遇也伴随左右。我们意识到寻求合理路径,实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跨越本身就是建设学习型学校的要求和考验。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我校设计了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校本实践体系:策略―准则―培训。

1.策略:制定构建策略,明确学习型学校建设的目标和方法

我校学习型学校建设策略是“淡化行政色彩强化学术氛围,淡化个体竞争强化团队合作,淡化经验主导强化创新实践,淡化急功近利强化持续发展”。

策略的提出是基于二附中的“人文”和“自主”的学校文化,这种学校文化是二附中60年来在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人文”即以人为本,管理要做到心中有人,所以学校倡导“学校的发展是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自主”是要充分发挥每位成员、每个教研组、每个年级组、每个处室的作用,教师和学生才是学校的主人。

2.准则:制定行动准则,规范行为,倡导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有益行为

从学校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从学习型组织要求入手,制定北京师大二附中学习型学校行为准则。我们认为制定准则的过程是个加速创建的过程,必须经过从下到上充分研讨,有了准则就有了行为的指南和引领。

北京师大二附中学习型学校行为准则:

每位成员能够详细描述组织的发展愿景。

每位成员都应乐于分享、专注倾听、平等讨论。

每位成员都应议事不保留、遇事不责怪、虚心考虑差异性意见。

每位成员都应明确目标、聚焦问题、相互讨论、悬挂假设、超越经验。

每位成员都应积极主动学习,勇于承担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每位成员都应具有全局观念,懂得换位思考,不能只关注自己的职位,要养成系统思考的习惯。

3.培训: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工作,选择不同主题,设计和组织实施了一次全校教职员工参与的校本培训

学校在年级组建设、项目组建设等方面都采用了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培训研讨活动,下面列举的是我校在年级组建设方面的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培训主题:如何进行有效地团队学习――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培训目标:体验团队学习时的“悬挂假设”、“环境营造”和“反思学习”。

培训人员:高中部全体教职员工。

培训场地:图书馆(高二)、博学楼二层东厅(高三)、排练厅(高一)、体操房(总务及其他)。

培训环节如下――

第一环节,团队组建――找到它们了吗?

目标:随机分组,形成新的团队培训进入前的入境环节,破冰环节,让每一个人通过活动“动”起来。

活动内容:随机在活动的场地放置3种不同图案的杯垫,杯垫的背面朝上。请参加活动的人员随机选择杯垫,自己只能观察自己杯垫的图案,利用肢体语言找到与自己手中所拿杯垫一样的人员。

第二环节,进行有效的团队学习――悬挂假设。

目标:明确什么是团队学习。界定“团队”和“学习”的概念。设定研讨的方向,就是如何提高学习效能。

活动内容:分享四个案例。书写建议:每位参加培训的教师在领会案例的基础上,选取至少3张“集思广益”卡,再按照要求,提出在学校层面、团队层面和个人层面的至少3条建议。该环节一定提醒大家,此时需要“献计献策”,将所写的建议贴在白板上与大家分享。

第三环节,团队反思。

目标:梳理团队有效学习的方法,突破传统学习思维模式。

活动内容:以11个小组为单位,由主持人引领,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反思:本次活动与以往活动的不同?学习活动环节如何开展会更有效?(突出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环境的开放和安全)

教师反思:学习活动可以分为3个环节,分别为“做前学”“做中学”和“做后学”。“做前学”是为了广泛收集信息;“做中学”是在营造开放、安全的环境前提下,团队深度会谈;“做后学”是及时的反思,为了更好地改进。

学习型组织建设培训活动要求每一位参与的教师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自己对学校现存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培训活动提供给每位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聆听其他教师想法的机会,激发了每一位教师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思考。另一方面,学习型组织建设活动内容要求每位教师从学校层面、团队层面和个人层面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活动中收获到老师们几十条建议,它们是学校发展的金点子。学校将这些建议整理之后,提供给项目组、年级组、教研组等不同部门,进一步落实。这些建议来自于一线教师,教师真正成为了学校的建设者。

进入新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有别于工业时代的特征就是永恒和持久的变革。教育作为时代中的一分子,也必然感受变革给教育带来的思考和挑战。作为学校既要求完成学习方式的变革也要完成培养人才的变革,这些都需要组织管理体制的变革,其方向就是建设学习型学校。学习型学校的建设能真正实现让教师成为学校建设和学校发展的主人,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杜育红教授所说,“走向学习型学校,实现教育变革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美德的重要源泉 下一篇:《北京市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