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林芝学校社区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结合

时间:2022-05-17 03:44:56

建立林芝学校社区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结合

【摘要】浅谈班主任工作与林芝社区教育结合;作为中国西部城市,教育环境相对而言薄弱,经过我的教学经验,建立社会、家庭、学校综合教育的必要性,单靠学校和家庭的力量不足以教育学生,社区教育相当重要,林芝社区教育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社区功能,是更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林芝社区;教学环境;紧密结合

1 林芝地区教学环境的复杂性

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的综合,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非凡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从广义上说,社会制度、科学技术水平、家庭条件、亲朋邻里等,都属于教学环境,因为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成效。从表面上看,教学环境只处于教学活动的,是相对静止的,但实质上它却以特有的影响力干预着教学活动的进程,系统地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果。假如说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教学环境就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教学环境的内容包括社会信息。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社会节奏加快,各种社会思潮对校园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而学生是最轻易接受新生事物而又被其左右的一个群体。因此,社会信息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是一个必须认真加以调节控制的因素。这就需要学校、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结合,共同培养学生。

2 学生的心理需要需要班主任工作和社区教育紧密结合

2.1 学生对交往的需要:现在独身子女居多,由于其在家中地位的非凡使孩子缺乏交往能力,但21世纪的人才要求会生存,会发展,会生活,会创造,会交往。因此,班主任除了应创设一个团结的集体,还应扩大学生的交往圈。社区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尊重,学会相处,学会关心,学会帮助,增进彼此的了解。

2.2 学生对环境的需要:小学生处于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环境中,他们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重视、尊重;需要在良好的环境中求知交友,施展自己的才能;需要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有良好的环境为他们做基础。在三大环境中,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学校是成长的阶梯,社会是施展才干的大舞台,所以早一日让学生踏入社区,就能让学生在更繁杂、更大的环境中适应、生存,得到有利的发展。

2.3 学生对情感的需要:小学生的情感波动性较大,对四周的反应敏感性强,他们需要平等、友善、关心、理解和尊重。现在的孩子并不是首先接受四周人的叮嘱、辅导、说教,而是先考虑四周人对自己的态度。假如这种说教是令人振奋、愉悦、有帮助、有关心感的,他们往往会积极的接受。反之就会消极地接受,从而影响人的活动。良好的社区教育,能使生活于其中的学生经常保持乐观、稳定、愉快的积极情绪,使孩子获得爱的互需、爱的激励,从而促进其在学校、家庭的学习和生活。

2.4 学生对求知的需要: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的阶段,求知欲很强,这种求知的需要不仅是文化科学知识,还包括社会、生活等方面。因而,班主任工作应和社区教育相结合,除了教学生学好书本知识,还应教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处理各种矛盾,学会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求知,这样才能使他们坚强地立足于竞争极强的社会中,适应时代的需要。

3 在林芝地区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怎样建立班主任工作和社区教育紧密结合关系至关重要

3,1树立学生的“小公民”意识,建立制度保证:很多小学生都明白在学校要成为一名好学生,就应该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主动、活泼、和谐的发展,但是他们在家庭、社区中,或许由于儿童的天性或许由于如今独生子女众多、家长平日的娇生惯养,从而对自己在社区中的角色不太明白。学生在校内不会毫无顾忌地往地上丢纸屑,而出了校门便会。正如大部分家长所说的,现在的孩子只有在学校里才是最乖、最听话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启发教育学生,要成为一名好孩子还必须加强对自己行为规范的要求,建立制度保证,做到尊老敬老、热爱劳动、热爱家庭;然后带孩子走向社区,参和社区开展的各类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到,社会是由群体组成的,每个人都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份子,应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孩子的熟悉速度是很快的,他们在得到一个正确的熟悉后,便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做。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班主任发现在很多社区中存在着居住在楼房的居民一门关进、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每家“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际关系愈加淡薄。于是,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摘要:“我们小学生在社区中可以做些什么?”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们决定按小队或区域等不同单位,组成服务小队、护绿小队等去居民区进行服务,尽自己的一分微薄之力。而且小公民的自豪感情绪也得到满足。

3.2 结合学校和社区,共同策划,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学校有少先队大队部,社区有学生活动室,但经常各管各,当结合学校和社区,队部和活动室联系,由学生参和社区少先队基地、大队部,共同策划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形成教育合力,而且为锻炼学生的能力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班主任也可以请居民干部来学校,为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作诸如“小朋友应为社区争创市级文明小区做贡献”的专题讲座,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体验出自己在社区中的所作所为是一种公民职责的表现。也可以请居委会干部在“国旗下讲话”中向小朋友讲述在社区中该怎样做的具体要求,使学生们懂得学校、社会和社区教育对他们的希望是一致的,要增强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负责,争做强者的意识。

3.3 共同落实实施,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挖掘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让学生具有创造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学生年幼好奇,对什么都会有自己的憧憬和向往,每当自己有一种欲望时总能大胆去尝试、追求,还经常表现出欲罢不能的状态。出于对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的考虑,保持孩子的好奇心,班主任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节假日等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敢于创造,乐于提出自己的各种见解,让孩子多体验一些帮助别人的快乐,并及时从社区了解到反馈信息,表扬其中的好人好事,挖掘出学生更多的闪光点,促其另一面的转变,使其取得更大的进步。例如我校就在暑假建立了社区学生评价反馈表,开学时学生纷纷介绍了活动情况,社区管理人员表扬了许多好人好事,让很多平时在学校表现一般的学生提高了积极性。通过这些活动,公民意识、创造意识、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3.4 建立活动评优机制,培养完整、向上、独立有主见的人格:如前面提到的各种小队服务,在活动中,孩子们都身体力行,把环境美当作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荣誉,在其中享受一种成功的愉悦。他们的言行影响了社区中居民群众,年老的看到小辈具有相当水准的社会公德,经常喜形于色,并愿意在孩子们劳动时助上一臂之力。年轻的父母更被子女的举止所感染,一改往常不关心公共场所卫生的缺点,也和孩子们一起打扫公用走廊。有一个小组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为大楼服务,学生们共同讨论,在楼内张贴了布告,动员居民清扫大楼的公用楼面,学生们定期带头打扫公共场所,结果,大人们纷纷出来和孩子们一起劳动;孩子们又在大楼里办起了专栏,包下了黑板报,用他们稚嫩的笔触认真地宣传重要的时事形势,推荐社区中的好人好事,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出力,不少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在社区建立了服务组织十分兴奋,有的家长还自告奋勇的表示愿意当孩子们的校外辅导员,在双休日带学生去各种有意义的地方搞活动,开阔孩子们的眼界。针对这些情况,班主任可以在校内建立活动评优机制,及时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热情,达到教育目的。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理念研究背景 下一篇:初中化学的几点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