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类实验室安全工作分析

时间:2022-05-17 07:47:34

农学类实验室安全工作分析

1农学类实验室现状及安全事故的类型

随着当前高校农学类专业的门类和研究领域的增加和扩大,农学类实验室的数量和类别不断增加,仪器和设施也不断增加、实验室使用频率逐步增强,使用人次及开放时间均有所增加,涉及水、电、气的安全使用、贵重仪器的规范性操作、化学试剂的存取程序、放射源的安全使用、“三废”(废气、废液、废渣)的处理等,不仅涉及到实验操作人员的安全,还关系到其他人员的生命安危和周边环境保护等问题[1]。结合前人的研究,按照事故发生原因,可将实验室安全事故分为以下几类:(1)线路老化或用电不当引起的火灾;(2)违规操作引起的爆炸;(3)辐照或危险化学品造成的毒害;(4)回收不当引起的污染;(5)机械操作引起的机电伤人;(6)设备损坏事故等[2]。

2存在问题

农学类实验室安全事故屡抓不绝,究其原因主要是安全意识淡薄[3],有研究者认为:约98%的实验室安全事故是人为原因造成的[5]。此外,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防范设施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2.1安全教育流于形式近些年,随着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各高校逐渐认识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制定了相关工作规章制度,开展了安全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抓安全等于开会念文件的现象,安全教育形式单一刻板、内容贫乏,导致安全责任认识不到位,存在侥幸心理,甚至逆反心理,致使上级的安全教育不能贯彻落实。

2.2安全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无专门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责任不明确,监督工作不到位,考核体系尚未建立,致使安全管理工作很难推进。

2.3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实验室安全设施老化、不齐全;消防设施配备不足;实验室房间拥挤,室外安全通道被挤占;部分实验室未配备各类安全应急设施和用品。

3加强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对策建议

根据当前农学类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当前实验室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完善安全管理体制,用制度来保障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是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各项制度和工作的重要保障。农学类高校要成立由主管校长领导下的专门机构来实现对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统一组织和领导,逐步形成学院、院系、教研室、实验室层层落实、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并且制定严格、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让管理者有章可循,让操作者有据可依[4];并积极借鉴国外农学类实验室的成功经验,建立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实验室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3.2深入开展安全教育,用思想来武装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不断强化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提高进入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同时,严把考核关,做到未经安全培训、未通过安全考核者一律不得进入实验室;制定安全预案,定期组织师生进行安全演练,切实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素质。

3.3持续改善安全条件,用硬件作支撑实验室硬件条件是保障安全的首要条件。实验室在新建、扩建、维护过程中,要在防火、防爆、防毒、防污染等安全设施上加大投资力度,根据实验室具体情况,配备充分的劳动保护设施和用品,以及安装检测、监控设备,便于发现隐患,排查事故,杜绝事故发生。并充分考虑实验室的水电气等管道的布设,在实验室建设上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对达不到安全要求的工程不予验收。

4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农学类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农学类实验室的安全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系统性工作,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确实加强教育和宣传、努力改善实验室环境、不断提高自身安全素质,用一个安全有序的实验室来确保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

作者:张帆 王俊 单位:长江大学农学院

上一篇:水产养殖中溶解氧变化及调控 下一篇:聚酯纤维DTY生产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