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贽《童心说》一文推理论证艺术的巧妙运用

时间:2022-05-17 05:07:08

浅析李贽《童心说》一文推理论证艺术的巧妙运用

《童心说》一文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他强调抒真情,说真话,矛头直指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其说教非“万世之至论”。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好作品,从而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肯定传奇、院本、杂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之至文”。然而,就本文的论证结构而言,也是独具匠心,富有特点的。文章的四个段落论证思路清晰,结构联系紧密,是一篇巧妙运用推理论证艺术的经典案例。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来一同赏析这一精美的论证艺术。

文章的第一部分,开门见山,文段使用了一连串的判断句式,以判断推理的论证方法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具体推理思路为:

大前提:“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佳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小前提:“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结论:所以,要做真人,就必须具有童心。

文章的第二部分,以归纳推理的论证方法,从时间的渐进所导致的结果来论述分析了“多读书识义理”反而使人们丧失童心的原因。揭示了封建道学的“闻见道理”正是泯灭人们童心的罪魁祸首。

文章的第三部分,采用演绎推理的论证方法进一步论证“童心既障,则其人必假;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进一步提出了“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的观点。

文章的第四部分,作者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经典,揭示其为“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绝不是什么“万世之至论”,抹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神性光辉。

从文章的段落结构可以看出,四个部分既具有相对独立的观点和内容,又彼此之间存在内在的紧密联系。文章的第一部分通过判断推理的论证方法揭示了真人和童心的内在必然联系,要成为真人必须具备童心。第二部分则阐述了人们丧失童心,成为假人的主要原因。第三部分则详述了童心丧失,成为假人后所产生的后果,从而得出“天下之至文”不能流程于世的根节所在是“失却真心”,自然生成“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的主旨论点,而这句话成为了文学批评衡量文学作品的一项重要标尺。第四部分乘势而上,矛头直指封建儒家思想,进一步亮明观点,为作者艺术化的论证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作者单位:无锡汽车工程学校/无锡交通技师学院

上一篇:浅谈化学实验中玻璃仪器的洗涤 下一篇:演讲课在高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