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状抽拨法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体会

时间:2022-05-17 04:28:34

点状抽拨法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体会

(尉犁县团结乡医院,新疆 尉犁841500)

【中图分类号】R65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10)03 - 83 - 02

大隐静脉曲张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多数患者需要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效果可靠,但因切口较大,常在小腿遗留较明显的瘢痕,尤其女性患者,常困影响患者下肢美观而放弃手术。我们从2005年开始采用小腿曲张静脉点状抽拨法治大隐静脉曲张,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共30例,其中男性1 8例,女性10例,其中2例患者为双下肢病变。年龄23岁~65岁,平均年龄46.5岁,病程2年~24年,共32条肢体。其中1例术前合并溃疡出血急诊手术。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下肢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深静脉通畅。

1.2 手术方法术前患者取站立位,用记号笔述记曲张静脉。所有患者均在腹股沟处做切口,于根部结扎大隐静脉及其主要属支,常规抽除大隐静脉主干。沿小褪曲张静脉表面稍侧方用尖刀片刺破皮肤,用特制的弯钩经皮肤切口伸入皮下组织内至静脉表面,向周围稍加分离:推开静脉周围的软组织,将静脉钩出至皮肤表面,用两把小血管钳夹静脉并将其切断,分别转动血管钳将静脉血管分段抽除。皮肤切口压迫止血,不必缝合,直至将所有曲张静脉抽除。若抽拨过程中静脉断裂,一般不需要包扎,局部压迫多可达到止血目的。伴有溃疡者,术中将溃疡部位清创后,用粗丝线贯穿皮肤及皮下组织缝扎溃疡一周,安放纱布粒打结,阻断通向溃疡的异常静脉血流,促进溃疡愈合。患肢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75 mg,1~2次/日。术后10~14天去除弹力绷带,穿循序减压弹力袜2~3月。

2 结 果

所有患者均治愈,手术切口一期愈合,皮肤溃疡均在术后3~8周逐渐愈合,2例合并切口下血肿,其中1例因术后切动性出血,于术后当晚手术止血,另外1例经局部加压包扎治愈。

3 讨 论

传统的大隐静脉手术中在处理小腿捕张成团的静脉时,带以曲张静脉团为中心,采取较大切口将静脉团完整切除,并结扎邻近的交通支。手术效果较为确训,但常遗留较大的手术切口瘢痕,影响小腿美观,尤其令女性患者难以接受。同时若皮瓣游离过大,还有导致皮瓣坏死的可能。我们于2005年开始针对小腿曲张静脉团,采用皮肤点状小切口,用特制的弯钩将曲张静脉分段钩出并将其抽除,己初步取得良好效果,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基本不遗留皮肤瘢痕等特点,尤其适合于口径较小的曲张静脉的抽拨:本组织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小腿皮肤基本未遗留瘢痕。抽除口径相对较细的静脉时,一般不需要结扎静脉断端,经局部压迫及术后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均可达到理想的止血效果而不会发生局部血肿。对于较粗大的静脉团仍应做稍大切口,将静脉拨除后断端结扎为妥,以免造成术后切口出血。另外,对于伴有静脉炎、静脉内血栓形成的患者,静脉与皮下组织之间常形成较为致密的粘连,使曲张静脉度下组织难以分离而不易经小切口抽除,仍应做较大切口切除粘连的曲张静脉。由于皮肤色素沉着及溃疡的形成多与异常交通支有关,而点状抽拨因其切口较小而无法同常规手术一样结扎交通支。为促进溃疡愈合,我们在溃疡周围用粗丝线做环状缝扎,以阻断通向溃疡的异常静脉血流,从而促进溃疡愈合,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也可在异常交通支走行部位做1~2处较大切口,将异常交通支结扎。

总之,点状抽拨法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方法简便易行,创伤小,小腿皮肤基本不留瘢痕,易被大多数人接受。因该方法皮肤切口小,无法常规结扎异常交通支,所以特别适合于治疗不伴有交通支异常的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对于伴有小腿肿胀、皮肤色素沉着及皮肤溃疡者,仍应在异常交通支走行部位做较大切口,结扎异常交通支,以便达到确切的治疗效果。

上一篇:全髋关节置换术高龄患者55例的麻醉体会 下一篇:115例高血压患者的合理用药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