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亟待加大扶持力度

时间:2022-05-16 04:59:06

民办教育亟待加大扶持力度

摘要:中国教育事业要加快发展,不能只寄希望于公办学校,必须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当今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以连云港市赣榆县为案例,具体分析该县推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主要做法,并针对连云港市现状提出进一步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办教育;发展对策;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288-02

一、连云港市赣榆县民办教育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近年来,连云港市赣榆县积极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目前拥有正式批准设立的民办学校包括普通学历教育学校5所、培训机构6个和颁发办学许可证的民办幼儿园30所。据统计,其中5所民办学校(6个校区)累计总投资约2.64亿元、固定资产1.57亿元、占地面积696亩、校舍建筑面积20.38万平方米;在校学生1.89万人(其中小学2 038人、初中14 087人、高中2 719人,分别占全县相应层次学生数的2.79%、26.89%和9.43%。);教职工约1 380人,专职教师900人(其中公办身份的387人)。与连云港市的其他县区相比,赣榆县民办学校虽然数量较少,但办学规模较大,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相对较好,其主要做法可资借鉴。

1.严格审查,把好学校设立“门槛”。赣榆县在民办学校筹设审批过程中,除了要求举办者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以外,还要对办学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论证。对举办规模较大的民办学校,教育部门还与举办者签订办学协议书,要求举办者保证办学资金的有效投入,保障学校筹建计划的顺利完成。

2.结合实际,建立科学管理机制。赣榆县为使民办教育健康、稳步发展,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结合民办教育的实际状况,制定了《赣榆县民办教育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促进县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同时对民办学校的教师、学生、教学、财务等各项事务作了相应规定。在依法保证民办学校办学自的前提下,将其纳入正常管理范围,在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与公办学校同等对待、同等待遇、统一管理,学校各项工作都是同布置、同检查、同奖惩,真正体现了民办教育是全县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依法监督,规范学校办学行为。赣榆县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学校的设置标准,充分发挥教育督导评估作用,按照学校综合督导评估标准,结合民办学校自身特点,先后对其进行了综合督导评估;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布置和要求,坚持对民办学校实行年检制度。在评估过程中,严格做到程序规范、公平公正,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评估结果准确有效,得到了民办学校的理解和支持,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办学行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

4.破解瓶颈,建立教师流通“立交桥”。民办学校按规定自主聘任教干、教师,所聘县内公办教师,经教育局审核符合规定的,给予办理正常调动手续。在民办学校工作期间,公办教师身份不变,保留其人事关系。办理正常调动手续的教师,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同公办学校教师一样;工资发放渠道不变,即由民办学校先将其档案工资按学年度划入县财政账户,再由县财政与公办学校教师一起按月发放。

5.政策优惠,吸引优质生源。赣榆县根据该县民办学校创办时间短、知名度不高等实际情况,采取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优质生源。多数民办学校的收费低于物价部门核准的收费标准,部分学校招生时还采取对学习基础好、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减免部分费用等优惠措施。

二、连云港市民办教育发展喜忧参半

近年来,连云港市加大了对民办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并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出台了许多有效的政策,促使民办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国家、省绩效工资、“两免一补”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冲击了民办教育的发展,加之民办教育自身发展存在的各种问题,导致现在的民办教育发展喜忧参半。

1.民办教育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09年12月底,连云港市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506个,其中学历教育机构(含幼儿园)343个,非学历教育机构163个。在学历教育机构中,民办中学36所,占全市中学总数的17.5%;在校生5.2万名,占全市中学生总数的15.99%。小学38所,占全市小学总数的7.78%;在校生21 708名,占全市小学生总数的6.65%。幼儿园269所(点),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39.04%;在园幼儿数24 766名,占全市在园幼儿数的13.33%。全市非学历教育机构举办的培训专业50多个,年培训人员7.6万余人次。全市从事民办教育的专职教学及管理人员6 500余人,兼职教师1 700余人。全市民办教育共吸纳民间资本8.7亿元,民办学校建筑总面积达92.4万平方米(含租赁)、固定资产总值达7.29亿元。

2.培训机构和学前教育发展平稳。在连云港市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和幼儿园中不乏一批拥有自身特色、社会影响较大、办学效益较好的品牌学校,如新东方计算机专修学校、淮海教育中心等,这些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年培训量达数千人次,学员经培训后大部分能实现就业,培训效果明显;神州武术培训学校等武术类学校的学员在国家和省、市级体育比赛中成绩突出,为连云港市赢得了许多荣誉;灌南县南方职业技术学校,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的发展,办学积累不断增加,办学条件不断改善;钟声、民生等民办幼儿园被社会广泛认可。但也有一些培训机构无固定的教学场所、无固定的教学人员、无正常的经费来源,只靠举办者一两个人临时租借房屋举办一些短期培训班,学校生员不足,办学收入勉强维持学校低水平运转。总体上说,培训机构举办的数量多,上规模的少,租赁校舍办学的多,自建校舍办学的少。

3.学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民办中小学办学水平从总体上看,在逐步提高,但发展不平衡。从区域发展来看,四县相对较快、学校数量较多、规模也相对较大,市区数量较少、发展较慢,四县中灌云县发展比较薄弱,学校数量较多,但规模普遍较小,办学条件普遍较差。从培训机构发展来看,市区发展较快,四县发展较慢,全市163个培训机构市区就占108个。从教育结构来看,举办民办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的多、投资发展职业教育的少;最重要的是连云港市民办高校至今仍然空白,与苏南、苏中其他市相比,不均衡性显得十分突出,即使与苏北其他市相比也显得十分薄弱。从学校层次来看,不到1/3的骨干学校拥有2/3的学生,如赣榆清华园双语学校、赣榆外国语学校、东海外国语学校、灌南华侨双语学校、灌南县中英文学校、灌云县博文中学等,这些学校大都集中在县城或县城附近,办学投入比较多,规模较大,设施较齐全,办学理念较新颖,管理较为规范,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质量较好,办学水平较高、社会声誉较好;其余60%左右的薄弱学校大都集中在乡镇和自然村,学生主要来自学校附近、对教学质量要求不高的农民贫困家庭。

三、民办教育亟待加大扶持力度

目前,民办教育已成为连云港市教育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从数量上看,连云港市民办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形成一定规模;从质量上看,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相比,总体上仍有较大差距。要大力推进并保持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扶持力度。借鉴赣榆县民办教育发展经验,结合连云港市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认识,制定规划,做到有规可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城镇人口的剧增,伴之而来的教育需求将逐年增大,高水平、高质量的民办学校在连云港市仍有发展空间,同时受公共教育经费的制约,现有公办教育仍承受着很大的办学压力,更需要民办教育的大力发展。要切实把民办教育当做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促进民办教育以多种形式发展,并予以重视、关心、支持和保护。制定民办教育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将民办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竞争、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各类民办教育的布局规模、办学条件、生源、师资进行全面统筹,引导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2.严格审批,加强督导,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审批民办学校,保护合法办学,严厉查处违法办学,遏制恶性竞争。对有良好办学条件,办学思想端正的民办学校尽快审批;对办学有一定困难,短期内未能达到审批条件,但办学思想端正、发展规划完善的民办学校加强引导,指导其改善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对办学条件差、办学思想不端正的学校限期整改,在规定期限仍不达标的,责令停办。完善有关审批和督导评估制度,通过督导评估,对民办学校办学方向、教育教学质量、总体运行状况进行规范管理。依法指导督促民办学校落实投入规划,推进中长期发展规划,稳定学校发展规模,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创建教育特色,促进学校依法办学,规范运行,并逐步打造一批精品化、特色化、高水平的民办学校。

3.平等待遇,合理流动,确保师资稳定。将民办学校纳入统一管理,建立健全教师人才档案,对民办学校的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业务培训、评先评优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切实建立公办教师在公、民办学校之间合理流动的机制,建立健全民办学校教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制,鼓励公办学校教师向民办学校流动,以吸引优秀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公办学校教师即将实行的绩效工资,对民办学校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许多民办学校靠自己的力量将无力再支撑下去,建议在考虑提高公办教师待遇的同时能兼顾民办学校教师的待遇,给予民办学校适当的经费补贴,以保证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徐霆.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2]谢华.中外民办教育政策比较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3.

[3]陈楠.中国民办高校发展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02.

[4]张随刚.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1.

[5]陈楠.中国民办高校发展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02.[责任编辑 魏杰]

上一篇:石油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下一篇:南京市残疾人教育发展现状及需求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