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呼唤创新能力教育

时间:2022-05-16 03:54:18

新时代呼唤创新能力教育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12日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这将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现代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的挑战对民族创新能力的呼唤,科技强国,教育为本,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就成了中国教育的当务之急。

传统教育既轻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性,又藐视学生教育效果的自我评价,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系统中,教育的导向主要是记、背标准答案,学生提问的欲望和兴趣在中小学阶段已经被大大地削弱了。学生疏于独立思考、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是我们在培养杰出人才时遇到的困境。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并未将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

西方教育非常重视学生教育的自我评价,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如爱因斯坦就不为被别人讥笑制作的“拙凳”而害羞、中学时代的丘吉尔就没有因为排名倒数第一而气馁。

众观西方近现代的科技创新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教育的科技创新作用。如剑桥大学培育出了牛顿、达尔文、培根、罗素、凯恩斯等一流的科学家,培养出68位诺贝尔奖得主。但其校长在会见中国大学校长代表团时还说:我们首先觉得,剑桥人必须在教学、科研上有所创新。那么,我们更要注重创新教育,只有鼓励创新,才能占领市场,获得“生存空间”,实现科教兴国。

突出教育创新的主旋律,关键是更新观念,观念不变一切改革都是空谈。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马斯诺与罗杰斯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受教育的人和教育者的态度上。教师应去创造一种真诚、关心、理解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气氛。教师的角色可描述为:(1)教师应是一个真诚的人。(2)教师应接近和信任学生。(3)教师应移情性理解学生。所谓移情性理解就是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观察事物,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用学生的心灵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4)教师的职业性质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促进者,而不是发号施令的指导者。只有建立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成为学生积极探索、锐意创新、自由发挥个性的精神支柱和感情支撑。师生的思想、意见及情感都应受到相互尊重,包括不盲从老师,也不迁就学生,彻底打破师传生受的旧观念的框框。“坚持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不轻信他人,要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第二,转变人才观念。抛弃“听话”即人才的认识。中国“好学生”的标准是“听话”,在“听话教育”下,学生成了听话的“好学生”。对学生评判看分数,忽视创新力等核心素质的考核。结果是“用奴隶的纪律形成奴隶的性格”,因此要重树人才的主体创新性特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变换角度,更新途径进行审视、辨析、质疑、引申、发挥。敢于否定其中的“是”,揭示其中的“非”。人类创新史表明:创新源于疑!正如陶行知所言“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个问”。这就要求教育培养学生质疑。允许、鼓励学生提出各种与教材、老师意见不一致的、哪怕是幼稚甚至错误的观点。

第三,发挥受教者的个性、自主能力。创新教育离不开个性教育。正如著名的教师陈钟梁所说:“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而发展个性的重要一环就是培养自主能力。所以我们要变封闭式教育思维为开放式教育思维:(1)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大胆去想,提高在各种事物现象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解放学生的手,让他们手脑并用的去干。把教学内容尽可能同学生动手操作结合起来。(3)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敢于提问,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概括结论,发表独特的见解。(4)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引导他们在观察事物中发现问题抓住本质。(5)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有时间消化所学的知识,学点乐意干的事情。(6)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激发创造灵感。(7)解放学生的思想,开设青春萌动教育,让学生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试。(8)冲破学生的束缚,让他们明确升学竞争不是办学的唯一目标。让其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乐学巧学,自由发挥,以自己创造性的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竞争。

创新教育也已呼唤好多年,教育改革也是百花齐放,但目前的成效式微,关键是说的好,在实际做的过程中老是回到传统教育的老路,新时代要求我们必须赋予创新教育以“实”,从小学到大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土壤,才能真正不断培养出我们的杰出人才。

上一篇: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和谐教育是前提 下一篇: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