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思考

时间:2022-05-16 03:51:39

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思考

【摘 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从一开始就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而提出的,而我国2001年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正是以建构主义作为其理论基础的。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引发了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及教师观等的全面变革。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面对变革人们褒贬不一,但也正是在争论中不断深化着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认识。笔者在此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优势与现实困境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优势 现实困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1-0009-03

一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优势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不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主动的知识建构为中心。这不仅是出于知识建构的客观要求,而且也符合现代学习理论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相反,他们应该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建构主义将学习表述为“意义建构过程”而不是“反映过程”,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选择的权利。传统教学强调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是知识权威的代表,学生必须对老师绝对服从,这样留给他们发挥主体地位的空间就非常小了;而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学生自己的意义建构,教师不是真理的唯一化身,允许学生有不同于书本的意见和理解,这为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创造了条件。

2.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并重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无论是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还是随机进入教学,都强调个体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并重。首先,独立学习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在学习化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而且在我们结束学校教育后仍需继续学习,因此学生必须具有在没有他人帮助和指导下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建构主义教学又强调合作,而且合作学习是在个体自主学习后进行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在通过自主学习建构起自己的理解之后,还必须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从而不断改造和深化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巩固自己的知识基础、反省学习行为和提高学习效果,并对自己的建构过程做出调整和控制。这实际上也发展了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虽然意义的建构需要个体发挥自主性,看起来它是个人自己的事情,但每个个体的思维总有局限,我们可以通过合作来使理解更加深入而全面。从这个角度来看,在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的班集体里形成的是合作、宽松的气氛,集体成员彼此间是合作的伙伴,这就明显区别于传统班级里的竞争气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建构主义教学对各种不同的见解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这就避免了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学生可以尽可能地提出不同的意见,从多方面来考虑问题,使自己的看法具有新意。同时,与他人的平等交流与对话对每一个个体的思维也是一种启发,不仅可以更多地了解他人思路,或许还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使得课堂成为新思想、新思路的诞生地。这从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包容性和海纳百川的胸怀。

4.体现了对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尊重

由于个体认识世界的原有经验、方式、信念的不同,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因而建构的意义就会存在差别。所谓知识的客观性,并不是指人的知识与客观的外部世界之间的契合程度,而是与人的经验之间的一致性。因为“所有知识都是人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以经验为基础而建构起来的,这就是知识的‘主观性本质’”。我们所追求的知识的客观性,也只能是使其尽可能地与我们的经验相一致。因此,所谓知识只是我们对世界的一种解释,不存在绝对的权威和标准。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的意义建构,这实际上就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尊重和承认,因为个体的知识建构必然要以原有经验为基础。

从更深远的意义上来说,这是在科学主义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对知识霸权的挑战。所谓知识霸权,即知识问题上的“西方中心主义”,“它认为,近代以来西方所出现的科学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非西方的知识都不是真正的知识”。因而,将本土知识、个体的理解与建构排斥在知识大家庭之外。建构主义教学充分考虑了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差异性,尊重学生在此基础上的个体建构,真正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对知识的尊重。

5.过程性、情境性和多元性的评价

建构主义教学的最终结果是意义的成功建构,而意义的建构是多元的,所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标准和方式也必须是多元的,传统的以标准答案为参照标准的考试就显得不合时宜了。显然,在建构主义的教学目标里,比建构结果更重要的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讨论的参与度等都应被纳入评价体系中。

二 建构主义教学的实施困境

1.对教师的要求高

表面看起来,在建构主义的教学里教师只是起到组织、帮助和指导的作用,他们不需要像传统课堂里的教师那样整节课地讲授知识,教师的任务似乎变轻了,其实不然。建构主义教学的实施对教师有极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建构主义教学的实施步骤,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环节,提供有效的问题情境和各种信息资源。这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有充足的准备。其次,教师必须具有精深的所教学科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世界本身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要认识任何一个事物、解决任何一个问题,仅仅使用某一学科某一章节的知识必然是不可能的。而在以情境和问题为基础的建构主义课堂中,就必然涉及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各个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至少要了解相关领域最基本的知识,才能帮助和引导学生来共同学习、一起建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学生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宽广的程度,还取决于教师到学生这里来的时候带了多少东西,教给学生多少东西,以及他还剩下多少东西。”的确,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也不是全知全能的知识传授者,但是教师的知识储备量和知识面的宽窄程度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影响是不同的。再次,教师还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必须做一个教学实践的“有心人”,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才能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提供新的建构材料,不断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进入良性的、不断发展的循环之中。

2.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教学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

以抛锚式教学为例,整个教学过程首先是由确定的问题或事件展开的,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的问题和事件,这样整个课程缺乏统一的内容和方向,对于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也是模糊不清的。由于建构主义教学的形式主要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所以教师也很难充分地掌握教学进程,也就无法准确地实现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即使是教师事先精心安排了准备好的问题和事件,也很难保证这些问题和事件都统一服务于一个确定的主题,而且由于学生的建构是多元的,所以很可能学生所建构出来的理解不是教师想要的和计划好的,而建构主义又强调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很难把系统的、有组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其结果就是,在过程上建构主义教学缺乏系统性和组织性,在结果上学生也缺少相应的扎实的知识储备。

3.过于强调情境的、感性的知识,忽视了对间接经验的学习

学生从一个个具体情境中学来的知识会不会是零散且不能形成知识体系的?这样又会不会影响学生知识的迁移?学生在具体情境感知中得来的知识能否上升为较普遍的、抽象化的一般理论?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学生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时间非常有限,仅仅靠学生自己的建构如何能够学习到丰富的知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所忽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本身就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过程,虽然需要感性材料和实践经验的辅助,但不必事事从实践开始。

4.忽视了真理具有绝对性

建构主义对知识的理解是文化的、境遇的和证伪的,这的确有助于打破传统知识观的束缚,打开知识世界的大门,融合各种本土的、日常的、个人的知识。可是真理除了具有相对性还有绝对性,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总是有对于世界的一种相对正确的解释。那么对于学生建构出来的知识教师应该怎么处理?建构的标准是什么?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建构是合理的,而在什么情况下教师应该对学生建构的方向加以引导?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建构予以暗示和引导,是否又是对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多元化建构和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否定?而如果教师不设定统一的答案,建构的意义何在?是要走向共识还是分歧?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方面的一次大发展和大变革,尤其是在我国长期受凯洛夫教育学传统影响下教育实践积弊严重的今天,建构主义在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人们对教育、教学、学习的认识方面起到强烈的冲击作用。正如我们上述分析中所揭示的,建构主义与其他各种教学和学习理论一样,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存在,并不能直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其自身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境有待突破,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它的认识、寻求解决的途径,才能使建构主义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季素月.建构主义理论对高等教育教学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3)

[4]孔宪遂.试论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S1)

上一篇:浅析动画影片音乐的作用及表现形式 下一篇:探讨流行歌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