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中的家族文化

时间:2022-05-16 01:00:44

《狂人日记》中的家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0-01

摘要:鲁迅的《狂人日记》揭示了“家”的“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地狱般的惨苦状态,鲁迅为家族的吃人和没落,为没有可以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而深感痛苦和绝望,表现出了极度深广的忧愤和焦虑,这种家族文化一直贯穿于小说的始终。本文正是要详细解读《狂人日记》中的家族文化,揭示鲁迅对传统家庭制度的最全面最彻底的批判。

关键词:鲁迅 《狂人日记》 家族文化 “吃人”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丰富复杂的内蕴造成了现代作家的情感矛盾,他们在抨击家族制度与礼教弊害的同时,又对旧家庭的解体所导致的传统美德的消失感到一种无法掩饰的眷念之情。理性上对家族文化的激烈否定,情感上又无法抵御它的深层诱惑,形成了现代作家独特的文化情结。

鲁迅认为“家是我们的生处也是我们的死所”,“家庭为中国之基本” [1],家庭确实是社会的细胞,尤其是在传统的中国社会,整个社会更是以家庭单位为核心的家庭和家族意识代替了西方人的社会意识和国家意识。因此,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从“家”或“家族”这样的视角观察人生、社会,剖析历史,借助于家族隐喻来表达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表现作者对历史的感受,就成了一个普遍的主题,中国现代小说也不例外。

《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我们来看鲁迅是如何表现描写“家族”的。“家族”,《新华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它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形成,我国古代长期存留父系大家族制或父系家长制。家长对家族成员和经济生活享有很大权力。”[2]按这个定义,《狂人日记》中并没有较多的明显的家族方面的描写,不过仔细阅读之后,会发现鲁迅这里使用的“家族”其实是个既具体又抽象的宽泛的概念,指家族、国家(或称社会、人类的精神家园之类)这两个层次上的“家”。鲁迅对家族制度罪恶的批判也正是在这两个层次上进行的。

一、没落与吃人的家族

《狂人日记》中实际上暗含着一个家族没落与吃人的叙述。鲁迅的家族曾经是一个大家族,周氏大家族俨然是一个儿孙满堂,颇有规模的传统大家族。然而到鲁迅出生时已逐渐没落,至其祖父周福清科举作弊事发和父亲的去世,周氏家族受到沉重打击。在风雨飘摇中鲁迅一家又受到家族中其他成员落井下石般的欺凌,年少的鲁迅只能不断受到家族内长辈的排挤,他深切地感受到了大家族内部险恶,家族吃人的观念与意识已经深深地印入他的脑海,心灵上的创伤已经烙下。最终导致他“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3]。鲁迅没有将主要注意力放在直接对家族的批判上,而更多的是从家族中最小的单位,作为个体的个人入手,建立他的立人思想。然而,在家族中曾经历的一切恩恩怨怨已深入他的无意识层面,时不时的隐隐露出一点点来,在鲁迅的大部分小说中都有这种情况存在。《狂人日记》中同样如此。

《狂人日记》中有这么几句话:“前几天,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里的一个大恶人,给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来,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壮壮胆子。前天佃户要减租,你说过不能。”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狂人”是身处一个较大的家族中,拥有若干像狼子村这样村庄的土地,正如鲁迅自己属于乡下有着四五十亩上好的田产、城中有着殷实的店铺的周氏大家族一样。佃户为什么要告荒呢,肯定是因为遭了天灾,收成大减。“大哥”不肯减租,一是因为“狂人”的家族已经在走下坡路,很不景气,不如此则不足以维持家族的奢侈生活。这是一个大家族在经济层面上的没落和衰败;二是因为“大哥”比较凶狠,没有“人性”,一点都不同情和怜悯可怜的佃户,正是“大哥”“吃人”的表现之一,同时也是大家族“吃人”的凶残性的体现,是大家族从精神层面上走向堕落的表现。

对于很多人来说,家族观念是一根套在他们头上的无形绳索限制并扼杀了人的天性,抽去了人的真性情。家族生活看上去似乎充满了温情,然而鲁迅撕破这层的面纱之后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竟是如此狰狞的丑恶面孔和血淋淋的情景。

二、作为大“家”的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

人所栖居的“家”,不仅指“家庭”、“家族”,而且还包括更大的范围,即作为精神家园的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这可以说是一个大“家”。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处于一定的传统文化之中,在一定的传统文化之中长大,受到一定传统文化的熏染。而现实社会又是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场所,人要有现实客观存在,就必须有一个周围的世界,它的状况同样决定着我们的生活状况。可以说传统文化构成了现实社会的存在基础,并指引着现实社会向前发展,走向未来,传统和现实社会是我们栖居于其中的“精神家园”。我们也往往正是以“家庭”的视角和要求来看待国家和社会的。

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样的呢?在《狂人日记》中,“狂人”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借疯人之口道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与重大发现:原来四千年的传统,乃是四千年的吃人履历。这一发现,就彻底摧毁了作为精神家园的传统,否定了人所继承的一切过去的所谓文明、文化的正当性、合理性和合法性。这一发现是许多人无法接受的,而且更痛苦的是“狂人”(鲁迅)自己,因为他发现自己就是这个传统的产物,他的身上流淌着的正是这个“吃人”传统的血液,他自己也无意中不可避免地参与了吃人:“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

传统是“吃人”的,那么人所处的社会现实又如何呢?在《狂人日记》中鲁迅用现代象征手法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群兽“吃人”的昏暗世界,在这种社会中,人是残忍的,虚伪的,人性是扭曲的,而且被当做“从来如此”便对,因而人们习以为常,没有觉悟。

现实社会是一个“吃人”的社会。这使鲁迅承受着极大的痛苦,这种痛苦一直持续终生,鲁迅以后的作品中反复言说着同样的主题,鲁迅用一个一个的带有“狂人”特征的人物,用这些人物的类似“狂人”的话语,反复抒写着他内心的忧愤、绝望与痛苦,隐喻着他置身于“吃人”群体中的孤独与无奈。作为中国现代思想界的先驱,作为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周围环境十分敏感的先知和智者,鲁迅承受着常人难以体验和描述的心灵的孤独。在失去了可以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之后,鲁迅只能选择了“过客”的道路,成为一个精神上的无家可归者,不断地漂泊、流浪,“彷徨于无地”。

参考文献:

[1]鲁迅.南腔北调集・家庭为中国之基本[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新华词典[M].商务印书馆,1989年9月第2版

[3]鲁迅.呐喊・自序[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上一篇:赵氏孤儿故事:不同时期的主题新探 下一篇: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看古诗《静夜思》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