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16 11:06:47

构建中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如何做到以上的要求,本文作者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最有效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

关键词:语文 课堂 有效 反思

近两年来,我致力于建构语文有效课堂模式的探究与实践,经过不断尝试、不断反思,我深刻感受到:最有效的学习是自主学习,最有效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这些口号我们已喊了几十年了。但长久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在“卖力”地教,大部分学生在苦苦地学。为了提高教学成绩,在“质量是抓出来的,成绩是教出来的”思想的引导下,教师们不惜牺牲休息时间,加班加点为学生培优补差,两天一测三天一考,乐此不疲地实施着题海战术,以把学生抓得没时间玩、没时间休息为能事。结果呢,换来的收效甚微,学生往往出现思想麻木、做事被动、没有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搞“伪学习”等现象,更有甚的是出现学生大面积厌学的被动局面。在事倍功半之后,众多教师不禁感叹:现在的学生真不好教,我连家都不顾了,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来教他们,居然一点起色都没有。

其实,这类现象的根源不在学生,教学质量和成绩是“导”出来的,而不是简单地“抓”出来、“管”出来的。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变“教师”为“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合作关系,主要工作内容是用教材教会学生学习,主要工作方法是经过指导和点拨后,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当然,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和家长也都习惯于要依靠教师“教”才能学习,认为“无教不成学”,所以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严重,学习就不能主动了,变得丧失自我了。

面对此等情况,我跟学生提出思考问答:

问:我们学习到底学什么?

答:学习就是学自己不懂不会的东西。

问:哪些东西才是不懂不会的呢?

答:自己知道。

我提出这个问答的目的,就是要学生经过反思,充分地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每堂课前,自己必须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要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就必须保证课前的自主学习――预习。这是有效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要做到这一点,是必须要有时间保证的,因此,我通常在进行新课之前,一定要给出时间让学生预习。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有效学习?为此,我又跟学生提出第二个口号――

最有效的学习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主动预习,主动提问,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支配自己的时间。

这个口号的内涵很丰富。作为口号往往带有倡导性,而不是强制性,是需要学生响应的,如果只有我们“响”,没有学生“应”,那后来的工作就无从谈起。为此,“最有效的学习是自主学习”就是建立在师生之间的一个有共识、能共鸣的平台,解决的是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为解说这句话的道理,我跟学生打了一个比方:土鸡与肉鸡的区别在于土鸡因为是自己找食吃而不是被喂养,所以其获取食物营养就全面均衡一些,其营养价值也就高一些,价格虽贵但却更紧俏一些。这就像我们的学习,只有自主学习才是最能获取“营养”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最有效。

那么,怎么进行有效学习呢?

为此,我提出:课前主动预习,主动提出自己不懂不会的问题,不仅要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后者似乎更重要;课堂上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其中包括合作性学习,通过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本互动相结合,跟同学请教、向老师请教、查阅辅导书等,最终弄懂弄透自己的疑惑。自主学习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能主动有效地支配自己的时间,这个时间包括课外时间,更包括课内时间。举个例子,如果自主学习一节课,解决某一类问题速度慢的同学需要40分钟,而速度快的同学可能只需25分钟,那么速度快的同学多出15分钟时间怎么办呢?这个时间就需要自主支配,针对自己的学科实际,用来培优补短,不是被动等待老师的安排,而是主动地安排自己学习。为此,我就提出“领先一步,胜人一筹”的口号,用以提醒学生学习要时刻追求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以一堂语文课为例,我们可以尝试如下操作:

一.预习。由老师提出预习达成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使学生行动有方向,有重点。学生在自主学习时,独立思考,结合书下注释和课后练习,查阅学习资料,疏通文意,解决基本问题,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做上记号(如划横线,标问号),留待与同学交流讨论,或请老师帮助解决。

二.上课。课堂上,有两个环节是必须要有的:一是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以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二是确保时间让学生提出并解决其个性化理解上的问题。经学生自主学习后的课堂,是不需要教师多讲什么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也就是落实学生不懂不会的问题。这需要教师事先深钻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问题方向。这样才能保证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保证课堂的有效性。

三.巩固。通过书面或口头的作业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学习效果。还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拓展性训练来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习惯。巩固练习最好具有层次性,要有针对性、指向性,不可贪大求全,不能出现训练目的不集中、不明确的情况。

整个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醒学生注意的是“自主、高效、领先”,以不断追求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如此看来,只要真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就会教而不苦,学生就会学而不累,师生都摆脱了加班加点的烦恼,还能确保学习效果不会差,就算师生加了班加了点,废寝忘食了,也不会觉得累,更不会觉得是负担。因此我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生活体验:只要是自己想做、愿做的事,就是投入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不会觉得苦和累。

夏学兵,教师,现居浙江义乌。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作文训练的尝试 下一篇:浅析法语音乐剧《小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