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形势下翻译教学改革

时间:2022-05-16 10:40:19

浅论新形势下翻译教学改革

摘 要: 翻译专业的建立和发展,目前还处于摸索尝试阶段。翻译专业要取得长足发展,需要避免或解决好现行翻译教学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要有科学的学科规划、合理的课程设置、强大的师资阵容、崭新的教学模式、丰富的课外活动。

关键词: 翻译教学 翻译专业 体制现状 学科展望

翻译在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语言不通的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维系感情的纽带。随着对外交流活动的增多,我国对翻译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加大。据统计,目前我国国内专业翻译人才非常紧缺,“会议同传等领域的缺口高达90%;专业翻译人才大多集中于少数经济发达的城市或政府部门”(吴永奎,2006)。

翻译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2006年3月13日,教育部公布了《关于2005年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结果的通知》,通知宣布,将在国内高校设立本科翻译专业。这一宣布是对在此之前一些大学设立的翻译专业乃至翻译系翻译学院的肯定,表明了本科翻译专业在内地的高等教育体制中逐步获得合法地位;同时,这是继2004年“翻译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设置(仲伟合,2006:32)之后传来的又一关乎翻译学学科发展的喜讯。自此,我国翻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本、硕、博衔接的梯级体制基本形成。

本科翻译专业尚是星星之火,处于摸索阶段。借助当前翻译教学的成败经验,燎原之势必将很快形成。

1.翻译教学体制现状

目前,大多数国内高校的本科英语专业都是按照《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把翻译课程列为高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目的是在于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然而,这样的培养目标、课程地位不适合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从培养翻译专业人才的角度考虑,当前的翻译教学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老化等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往往忽视各门课程的战略性衔接。学生在翻译课之前没有学过英汉语言文化比较、文体学、词汇学、中西文化经典、汉语等课程,翻译课上往往需花很多时间介绍相关内容,用于翻译本身的教学时间不足;批改和讲评翻译练习,实际上大都是纠正学生的用词、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的错误,很难顾及翻译技巧的运用,其结果便将翻译教学变成了“教学翻译”,有违翻译教学的要求。其次,课程设置缺少多样性,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主要表现在:课型单一;课时较少;有些开课较晚,直到四年级才开设;重笔译,轻口译;笔译中注重文学翻译,轻视应用文本的翻译;对翻译工具的介绍较少,如各种翻译软件、翻译语料库知识等。

1.2师资力量薄弱。

翻译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双语基本功、丰富的百科知识,而且要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同时还要懂得语言学、文学理论、翻译批评、教学法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这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积累。同时,翻译课程由于本身的特殊性,存在备课量大、作业批改难度大等问题。翻译教学的高要求、高难度,让年轻的教师很难脱颖而出,再加上外语教学队伍年龄结构偏低,因而翻译教学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1.3教学模式老化。

许多教师仍坚持“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教师往往是课堂的指挥者、控制者,译文的评判者,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发挥。同时,不少教师仍坚持“词句翻译为中心”、“改错法”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现代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尝试不够。以“词句翻译为中心”为例,课堂上讲的是脱离语篇的句子,而实际翻译中要面对的是受语境制约的句子,容易导致教学和实践的脱节。“教师以词句为中心进行教学时,也常常觉得讲不清楚,说不透彻,因为词句译得好不好的最终评判,在于它是否在其所在语篇中发挥了应有的功能”(李运兴,1997:48)。

因此,这种教学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很难满足行业需求,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摸索、实践,才能胜任翻译工作。设置翻译专业,是当前国内形势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长期以来翻译教改探索的结果,为翻译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

2.翻译专业学科展望

翻译专业的建立和发展,目前还处于摸索尝试阶段。笔者不揣浅陋,审视当前的翻译教学,认为翻译专业要取得长足发展,就要避免或解决好现行翻译教学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有科学的学科规划、合理的课程设置、强大的师资阵容、崭新的教学模式、丰富的课外活动。

2.1科学的学科规划,合理的课程设置。

科学的学科规划是专业发展的方向。专业的发展,需要具有科学的发展蓝图,制定比较完善的教学大纲和计划。针对我国翻译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翻译专业的性质、特点、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进行系统的探索,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少国家和地区设立了翻译院系和翻译培训中心,有很多可供参考借鉴的理念和做法。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专业发展的关键。完善翻译课程的设置,应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多样性、科学性。翻译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要贯穿于整个四年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课程设置要注重系统性和战略性的衔接,低年级在培养双语语言基本功的同时,要注重加强学生的人文、社科等知识,为高年级各种文体、体裁的翻译作好铺垫。特别指出的是,学生的汉语能力的培养尤其不可忽视。

2.2强大的师资阵容。

强大的师资阵容是专业发展的保障。师资力量薄弱是当前制约各外语院系发展的瓶颈,因而师资队伍需要不断稳定、充实、提高。首先,注重师资培训与交流。鼓励翻译教师多参加各种类型的研讨会、培训班,借鉴校外、国外翻译教学的经验,对促进翻译教学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邀请翻译名家给学生授课、作讲座。其次,要加强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教学不再是过去那种师父带徒弟式的经验传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翻译学的理论借助现代语言学、符号学、信息论、传播学、跨文化交际等各个学科的发展不断丰盈,为翻译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多种思路和途径。当然,翻译专业的其他非翻译课程的师资力量也要加强。

2.3全新的翻译教学理念。

全新的教学理念是专业发展的依托。教学理念涵盖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更新教学理念需要从改变课堂教师角色着手。翻译课上,首先,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起到策划、组织、精讲、指导、控制、督促与检查的作用”(魏志成,2004:XI),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翻译态度和良好的翻译道德。

其次,力求翻译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整体优化。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模拟现场、项目协作、演示报告、翻译评论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项目协作,教师选择一些有实际意义的翻译项目(最好是真正的翻译项目,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让全班乃至几个班的学生协作完成。整个翻译过程中,学生通过利用各种资源和工具,如工具书、翻译软件、网络等,来完成翻译、修改、校对、打印成文等任务。这样,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获、学有所值,学习的热情也会高涨。翻译的特殊性要求教学内容和形式紧跟时代的发展,具有现代气息,不断更新。

再次,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给外语教学手段的革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多数的翻译教师都已与时俱进,过去的一支粉笔换成了今天的一个鼠标,厚厚的讲义变成了薄薄的磁盘、小小的U盘,堆积成山的翻译教材分门别类地进入了自己的翻译语料库……翻译课堂将来会进一步现代化。

最后,要注意翻译教学的课外延伸。课堂教学虽然是翻译教学的重点,但是教师也要注意贯彻实践性原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比如,举行口译大赛、笔译大赛、翻译文化节等活动,成立翻译协会,开展翻译服务,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文学翻译大赛、“中国翻译韩素音翻译大奖赛”、《大学生》的翻译擂台赛、网上翻译大赛等比赛,拓宽视野,调动学习积极性。

3.结语

翻译专业的设置为各高校的翻译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路,指明了新的方向,也给各大高校和翻译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翻译专业的建立和发展正处于摸索阶段,相信有了更多人的关注,翻译教学会不断进步,翻译专业的前途将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魏志成编著.英汉比较翻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王宏印编著.英汉翻译综合教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仲伟合.翻译专业硕士的设置――翻译学学科发展的新方向[J].中国翻译,2006,(1):32-34.

[4]仲善平,朱宪超.加强行业整合,服务全球化[J].中国翻译,2006,(1):32-34.

[5]吴永奎.翻译人才专业化培养时不我待[N].英语教育周刊,2006.4.3.

[6]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q

上一篇:中职学校数学教学及课程改革方案研究 下一篇:完善高职教育考试模式,凸显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