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读”法指导例谈

时间:2022-05-16 07:48:06

阅读教学中“读”法指导例谈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必须进一步明确教学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尤其在阅读教学中,要讲究“读”法教学的研讨和改革,以读激趣,以读会情,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一、引读导悟,以读代问,理解内容

“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朗读和默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方法。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文章,只有通过“读”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中应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引读,以读代问,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插问式引读。教学《珍贵的教科书》第二段,当学生读到:当时我们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我及时插问:“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学生接读:“没有桌椅,……没有黑板……没有粉笔……”教师接着插问:“最困难的是什么?”“只能抄一课学一课”……这样从课文内容中提出问题来插问引读,不仅使学生有了新鲜感,而且通过以读代问的引读,学生不但了解了当时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苦,还掌握了这一片段中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分析式引读。分析课文时,适时的引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根本上改变教学中只“阅”不“读”的状况。例如教学《桂林山水》第二、三自然段时,教师引读:“桂林的水真静啊……”学生接读:“静得仿佛看不见它在流动。”以此类推,每个分句分析时,教师都引读前半句,学生接读后半句。这样一来,在读中学生既能领略到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又能潜移默化地体会排比句式的作用,并能理解这两段话的主要内容,达到读中悟“中心”的目的。

3.变序式引读。小语教材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只是包含在字里行间,没有明白说出来,但很多的文章,作者却直抒胸臆,把中心放在课文中间或文章末尾。那么教学中明确教材内容后,采用变序式引读,可以抓住课文中心,达到突出重点,理解文章的作用,并能强化学生语感的培养。如教《海上日出》这篇景物描写的抒情散文时,我在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后,変序引读,抓住“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这句话,用激昂的语调、赞叹的语气读出,然后启发学生找出有关描写“海上日出”这一奇观的句子读一读。这一引读发问,突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框框,先将学生的情感调到高潮,然后让学生在读中烘托了意境,接着在情境中讲读分析,使学生对中心一目了然,读起书来明确,道来也津津有味。在阅读中,学生脑中深深打下“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的烙印,也体会出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借此培养学生作文能力。

二、朗读品味,创设意境,体会情感

宋代诗人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读对培养语感有独特的作用,学生的语感能力越强,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读书,不念不行,但读不是“走马观花,有口无心”囫囵吞枣地读,而是读出情,品出味来,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而就要在读中创设意境,利用色,光,形,声的配合,用优美的乐曲和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课件、录像、课文插图,刺激学生五官的感知,增强语言感受程度,使学生求知欲旺盛,从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配乐朗读欣赏。配乐可以使学生对课文描写的情景有真切的感受,正如古人所云:“披文以入情。”使学生在特定的意境中,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在读中领略文章表达的情。如教《再见了,亲人》最后三小节时,配乐“声声的汽笛长鸣和轻缓感人的送别小调”,在离别的乐曲中朗读这段话,犹如送别场面就在眼前,学生好像置身于“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站台上,感受到朝鲜人民亲人般的关怀和分别时两国人民“道不完离别情,诉不尽知心话”的动人情节中,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就在这配乐的曲调烘托中充分体现出来。配乐,使文章的文字生色,语句生辉,提高了语言感知的效果,再现了离别情。

2.配图朗读指导。为了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在学生领会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运用课文的插图或幻灯图片,录像片等,利用直观的形象,形成立体,全方位的刺激,图文对照,进行表情朗读的指导,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领悟,品味其中所要表达的感情。例如教《舍身炸暗堡》时,我根据文中的插图,制成课件,指导学生朗读文中描写这幅画面的那段话,重点体会几个动词对表达“舍身炸暗堡”这一中心的作用。又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先播放一段全国人民沉痛悼念的视频,将学生的思绪引入怀念的情境中,渲染课堂气氛,然后引入课文,由学生表情诵读,再配以低沉,悲痛的哀乐,用有形有声的艺术,把学生带入意境,达到以情育人的目的,熟读精讲后指导背诵“陪同检阅,迎接国际友人”等欢乐场面,然后结合文中的插图指导讲出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悲伤场面,这一欢一悲,强烈的反差,令人心碎,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加怀念敬爱的。这样一来,结合插图,声像的运用,加深了记忆,使学生既领会了图意,又加深了对重点段的理解,从中感情得以升华,领悟,品味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诵读熏陶,移情入境,升华情感

我国语言名家夏丐尊也说过:“读是很有效的方法。”但读又有所不同。朗,即声音的清晰;诵,即背诵。诵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诵读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诵读,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深化对课文或诗歌的理解,在熏陶中,移情入境,升华情感.

1.入境诵读。教学古诗《秋思》前,我从复习《泊船瓜洲》入手,先是教师语言设境“一水之隔,近在咫只,偏不能还”,学生情不自禁地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紧接着酝酿感情“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当我话语一落,学生不约而同地感叹“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啊,乡愁的诗境在“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唱三叹的诵读中款款拉开帷幕,为《秋思》的学习奠定“思乡”这一情感主旨。当学生沉浸在绵绵的思乡情绪中,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学生自然而然将《秋思》诵读出来;“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思》已熟记学生脑海,一个说不尽、叙不完思乡情的游子形象,在激情入境的诵读提炼中呼之欲出。

2.入情诵读。《生命的壮歌》最为精彩和灵动的环节,莫过于对“集体突围”之境的感悟。课堂上,当蚂蚁们的壮举被概括为“万万没有想到”这六个简约而不简单的文字时,如何移情入境,深入文本呢?在解读外层的蚂蚁至死也不动分毫这一点时,我采用“置换角色,移情体验”的策略,让学生设身处地诵读,品味“万万没有想到”;当学生充分领略蚂蚁们万万没有想到的三个层面之后,我继续采用回旋复沓式的引读:第一次,“在火舌舔动的草丛间,作者万万没有想到——”;第二次,“在强大的火势前,我万万没有想到——”;第三次,“在咆哮的火神面前,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第四次,“按照常理,我想这区区弱者肯定要葬身火海,可是令作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令我们每个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前后四次匠心独运的引读,“惊讶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酣畅之极,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诵读中”回味,境与情早已水融,浑然一体,对文本中蚂蚁的“壮举”油然而生,生命的壮歌久久回荡。

上一篇:培养学生良好消费观 下一篇:让写作教学回归“真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