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雨密织的情境中感受浓浓的乡国愁

时间:2022-05-16 01:57:06

[摘要]散文《听听那冷雨》在对景物、画面、形象的描述过程中,赋予许多影视作品的特征,从构图方式、色彩处理、声音效果、视觉造形等方面,构建了一个个生动的画面,鲜明的雨意象,充满诗韵、情丝、雨丝交织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抒发浓浓的乡国之愁。

[关键词]《听听那冷雨》影视特 征构图巧妙 声形结合 意蕴丰瞻

读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内心深处似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牵制于你,使你在这种力量的感召下,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超越时空的文字与影视形态的转化过程,自然而然地与作品中的情、景融为一体,进入一个逼真的景象之中。读《听听那冷雨》,与其说是在欣赏语言近乎奢华的散文,还不如说是在欣赏一部美幻美仑的情景影视片,随着一个个电影蒙太奇般镜头的转移。把你带入诗雨密织的情境之中,与主人公共同感受浓浓的乡国愁思。

《听听那冷雨》叙写的是一缕剪不断的乡愁和对祖国刻骨铭心的思念,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然而,作者在《听听那冷雨》景物、画面、色彩、声音的描述过程中赋予了许多影视作品固有的特征,这种超乎寻常的写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画面构图:充满浓情函意的最佳布局效果

画面是影视艺术重要的视觉语言,对立构图是影视作品中常用的构图方式。影视作品在进行画面构图时。往往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构图方式以获取最佳的表达效果。作为散文,《听听那冷雨》在运用语言进行画面组合时,融入了影视作品许多的元素,特别是采用对立构图的方式。构建了一个个充满浓情画意的图景。细读散文,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在浓浓的雨雾中。一位深深眷恋着故土,情系着祖国、饱受别离之煎熬的游子,正伫立于狭长的海峡边上,深情凝望祖国大陆的身影。整个画面以浓浓的雨雾作为背景,以台湾海峡作为中心,狭长的海峡两岸,一边是祖国大陆,一边是宝岛台湾。作者将海峡两岸作为画面的主体,把祖国、游子、雨景有机地组合到画面之中。使画面中的人、景、物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一幅立体直观的图画。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的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这景致来自大陆。这是一幅充满浓郁的家乡气息的雨景图。听雨,在不经意间,回忆的触角早已伸向大陆。雨,下在江南的桥上和船上。下在四川的秧田和蛙塘里,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一个“肥”字包含了作者对家乡无限喜爱之情,蕴含着作者多么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深广的时空内容。家乡的雨是富有灵性的,就连辞书中“雨”部字块的象形与幻化,点点滴滴,无不勾起只有在大陆方可尽享的“商略黄昏雨”的意趣。那中华古典诗雨的深邃韵律,米家山水画的云情雨意,王禹傅竹楼听雨的别样情趣,以及现实生活中千伞万伞的壮丽奇观无不在蒙太奇般的画面里定格。

“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

这画面来自台北。从1949年作者离开大陆至1974年,二十五年的风雨历程,二十五年的云情雨意、霜雪云霞,无不牵动着作者的心弦。“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隔断了的不仅是两岸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员的自由往来,也隔断了亲人与大陆的消息。自然界的凄风冷雨和政治上的酷冷交织着,作者关注祖国的情丝与雨丝也始终交织着。雨,连着台岛与大陆,也连着悠悠的历史与难尽人意的现实。正如世界著名导演塔尔柯夫斯基所说:“如果一个作者被他所选择的风景所感动,如果这个风景唤起他的记忆,激起他的联想,纵然是主观的,那么这种兴奋会使他受到感染。整部影片会充满着作者个人的情绪。……”在余先生遥遥的心路历程中,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是他唯一的希望和寄托;那窄窄的台湾海峡,那密密飘洒的冷雨,是他绵绵心雨的积淀。乡愁如一条情感纽带,始终系着大陆与台岛。情感的家园因有了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在,那份浓浓的乡愁便有了可以之寄托的归宿。

《听听那冷雨》整篇文章用极富表现力的文字描述朦胧氤氲的雨气背景,凄风冷雨将灰蒙蒙、潮湿湿的内涵叠加,构成一幅充满浓情雨意、乡国愁思的风景图画。而弥漫在这雨气中的则是作者绵延不绝的乡愁。这匠心独具的构图技巧,浓墨重彩的大笔勾勒,形象地将隔海相望的大陆与台岛展示于读者的眼前,使之成为读者关注的焦点,那占据画面中央的窄窄的海峡在读者眼里犹如摄影机镜头由近至远的拉伸,随着画面景致的逐渐远去,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遐想。

黑白主调:再现过去和现实两个时空

色彩与文学作品、与电影电视有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往往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某种情绪相吻合,正如俄国现实主义画家列宾所说:色彩就是理想。影视作品是一门视觉艺术,色彩更是构成影视作品视觉效果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再现和还原现实世界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不同的色彩使人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通常红色给人以热烈奔放之感:蓝色很容易使人想到蔚蓝的大海、晴朗的蓝天,令人产生遐想:绿色富于生机和希望。“色彩不仅能体现自然物的客观属性,还能唤起情绪、表达感情、传达意义、渲染气氛,甚至能引起我们正常的生理感受。”影视作品在表现悲哀、痛苦、失望的情感时,往往采用的是单调、深沉的色彩基调,鉴赏者往往通过作品所透露出来的色彩基调,去捕捉作品所蕴藏的主要象征信息。《听听那冷雨》描绘弥天卷来的大寒流所带来的酷冷的气候,其色彩基调是冷色调,这种色调与告别烟雨江南。在台湾,一住就是二十五年的作者无限眷恋故乡、眷恋祖国的情绪相吻合。例如:

“雨天的瓦屋。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

“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黑白两色及其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构成了整部散文的主色调,这种利用色彩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反映思想内容的表现技巧,类似于早期黑白电影,其画面色彩虽然单一,但反映的内容却非常的丰富。散文巧妙利用黑、白、灰影调对比,将时空隔绝的记忆幻化为一种黑白形象,用黑白和彩色来区别过去和现实两个时空。对回忆性的片段以黑白冷色调的处理,将久违的记忆以黑白片的形式予以重现,从视觉上给人一种纵深感。有效唤起人们潜意识中曾存在的历史久远感、沧桑感,带给欣赏者强烈的情感冲击效果。

我们说《听听那冷雨》具备影视作品的特征,就在于作者在文中尽最大可能地运用黑白色处理“时空感”上的差异,赋予时空极大的自由度,对过去的时光进行黑白色彩的渲染,从而使文章具有了影视作品所具有的色彩审 美意蕴。其所描绘的语言文字,可通过再造想象转化为一种可被感知的再生性意象,将艺术景象黑白化,直接诉诸于人们的视觉器官,使之形象化、视觉化,凭借这种强大的色彩直觉性感化力量把读者带入一个逼真的景象之中,通过一幅幅黑白色彩画面的巧妙衔接,引领读者走过杏花春雨的绵绣江南,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从大陆到台湾到美国、从过去到今天,一下子缩短了读者与作者、观众与艺术对象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最大视效地满足欣赏者的求真感。使文本产生震慑人心的力量。

声形结合:无声语言与有声形象的有效对接

声音是影视艺术不可缺少的元素,影视作品巧妙利用声音的传达效果,可以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给影视艺术增添无穷的魅力。声音的合理运用。对强化银幕世界的真实幻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音响效果作为物质的现象,它所引起的一种现实感,是别的元素所无法比拟的,它使得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同时和现实世界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作为散文,《听听那冷雨》在进行文字形象描述的过程中,成功借鉴了影视作品声音固有的特质,将无声的语言转换为有声的形象,实现无声语言与有声形象的有效对接。取得与现实状态相一致的逼真效应。细心吟哦《听听那冷雨》,我们发现散文的确具有音乐的质感和铿锵悦耳的声音特性。

“下雨了”,温柔的灰姑娘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作者把屋瓦当作琴键,把黑灰色的屋瓦与钢琴上的黑、白键巧妙地联系起来,把雨比作善于弹奏的“温柔的灰姑娘”,把雨的下落比作美人的纤手拂弄琴键,滴滴答答下个不停的雨,在作者的笔下形象地演化为一场场即兴演奏的交响乐:

“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就犹如一场交响乐的序幕徐徐拉开。一下子把人们带入音乐的殿堂里。“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细细密密的节奏……”仿佛一曲交响乐的前奏曲在奏响。“雨来了,……,轻轻的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了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雨势时而轻轻,时而沉沉,时而徐徐,如同音乐的节奏时而悠扬,时而激昂,时而舒缓,变奏曲般地带给人们不同旋律的欣赏体验。“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听羯鼓一通又一通,……。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雨,这魔术般的琴师一改平日温柔的面容,变得刚烈而强劲,狂野而凶悍。其滂滂沛沛扑来,弹动屋瓦腾腾欲掀起的逼人气势,叩人心弦,音乐般高潮迭起,欣赏者也在高度审美愉悦中最大限度地获得了。这便是“那古老的音乐”,那音乐“属于中国。”这是来自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游子的心曲。这如同交响乐般的尾声,“是升华人类情感的最强者,它使影视艺术创作者、主人公和鉴赏者三方都进入心灵净化的完美人格境界,它使鉴赏者的审美感受达到了最浓烈的程度。”

雨,其形千姿百态,蕴含淡淡忧愁的诗意:其声撼动心灵,震颤出浓浓忧伤的心语。《听听那冷雨》不仅描述变幻多端的雨形,动感十足的雨态,还将雨声描摹得与现实状态相一致,使动态、形态、声态三态俱出,读之朗朗上口。有醉人的韵味;看之染人以目,“雨”的质感得到了出神入化的再现;听之铿锵悦耳,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纯。在这里,作者将自然界的雨声通过文字上的处理,转换成了有声的形象,“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不但可听可看、还可嗅可舔。其情其态其状寄托了作者多少情感内容。听雨,从春雨绵绵听到秋雨萧萧,从少年听到中年,作者“听雨”的心境和思乡情愫,最终化成了一支“属于中国”的“古老的音乐”。

画外音:一条看不见却听得到的叙事线索

画外音是影视作品中画面叙述不足时常用的一种辅助手段,也是“拓展其画外延续性的空间世界的重要元素”。影视作品中画外音的构思,不仅具有叙事的功能,还包含了创作者对情调和情节化的追求。在《听听那冷雨》中作者根据叙述的需要,创造了一个个鲜明的雨意象,如:故乡梧桐雨、清明雨、黄昏雨、屋檐雨、桥上雨、江南雨、巴蜀雨、荷叶雨、人生雨;孤岛黄梅雨、芭蕉雨、西北雨、暴雨;绵绵不断的春雨、滂滂沱沱的夏雨、淅淅沥沥的秋雨和冷如白霜的冬雨。

《听听那冷雨》中林林总总的雨意象后面,可以说几乎涵盖了中华古典诗雨的形象。为了更好地展示自然之雨与中华古典诗雨,表达作者对中华文化的向慕之情,作者在进行一个个雨意象构思的同时,巧妙地将中华古典诗词以类似于影视画外音的形式予以客观的再现:“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阅读这些文字,唐代诗人王维的《清明》和《渭城曲》等诗句如画外音般在我们耳边回响。

无论是清明时节纷纷细雨,还是黄昏时分秋雨梧桐,人在外而梦归桑梓。中华古典诗词如同画外音般娓娓道来,人们在诵读《听听那冷雨》时仿佛已经感悟到了一条用声音连接的叙述线索,感受到了中华古典诗韵的律动。中华诗词“画外音”与雨意象画面的结合,充分发挥了声音的创造作用,把表现力拓展到文字之外,使欣赏者更深切感受和理解画面形象的内在涵义和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情绪,有效发挥作品视听结合功能,将自然之雨、现实之雨、人生之雨、中华古典诗雨联系在一起,将古代诗(词)人只身飘零、孑然独处的寂寞空虚之感与作者二十五年的情感时空,亦是“整个雨季”的内心情绪相融合。淅淅沥沥的雨线扯长了作者的家国愁思,作者听雨时迷离与惆怅的心绪、印在心际难以排解的乡愁穿透于层层雨帘,投射到一串串的记忆里。二十五年的风风雨雨,凭空写一个“雨”字,在作者心目中就是“一个天地”,“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然长在”。

在《听听那冷雨》中,古典诗词虽没有在文中直接出现,但作者在描述雨景的画面中,每一画面都飘着雨,每场雨中都透着祖先的诗韵。深广的诗文意蕴、浓郁的古典情丝,融化于字里行间,沉淀于作者心里。雨的形象通过画外音技巧的转换而成为有声的形象,画内意象与画外声像有机结合,造成种种蒙太奇效果,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内容,对观赏者的审美鉴赏产生深刻影响。

上一篇:重读《监狱风云》 下一篇:英文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