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自我伤害行为心理咨询一例

时间:2022-05-15 11:17:17

青年自我伤害行为心理咨询一例

摘要:自我伤害是指个体在没有明确的自杀意图下,蓄意、重复地破坏或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造成伤害,它不具有致死性但不别社会认可。青少年是自我伤害行为的高发人群,研究发现我国青少年的自我伤害发生率高于国外水平。文献回顾发现,自我伤害行为与亲子关系密切相关。本案例是由早期经验过程中亲子关系不良导致的青年男士中度自我伤害行为问题,根据求助者的情况,利用贝克情绪障碍的认知模型分析,来修正求助者心理图示,进行认知治疗,从而使来访者的负性情绪和不合理观念得到很大改善,心理咨询效果较好。

关键词:自我伤害;心理咨询;青年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80-02

一、一般资料

程某,男,22岁,昆明市某企业培训公司少儿部主管,性格外向,活泼好动,很聪明,上学较同龄人早,特别喜欢动漫、游戏,爱好收集与游戏相关的玩偶。程某在中学时父亲有外遇,很快父母便离异,法院判由其母亲抚养,少儿时期主要跟随外婆成长。16岁高中毕业后,程某就读于上海一所设计学校。上学期间接触某儿童思维训练法,毕业后在母亲的鼓励下独自一人留在上海学习该方法,长期经历同龄人无法忍受的孤独、无助、不安全感的折磨,一年后回到昆明创业。21岁成为所在公司最年轻的主管与培训师。半年后与该公司解除合作关系,独自创业。2012年4月,与相识一年的女朋友吵架之后,程某回到自己房间,用水果刀不断的在左手边上臂处划,拉出许多细小条纹,并流血。被女朋友及时发现制止。后与咨询师联系,希望能够获得帮助。咨询师在与程某的交谈中发现,程某手臂上有多处用刀片划伤的痕迹,部分为陈旧性伤口。经了解,程某第一次看到这种行为来自于母亲。

二、来访者主诉

14岁的一天,程某在与母亲经过激烈的争吵之后,回到房间,拿出刀片开始在自己手上慢慢一道一道地划。此后,程某有多次用刀片在手臂上划痕的行为,但每次都不会造成危及生命安全程度的伤害。回昆明就业后,偶尔有这种把自己关在房间划伤口的行为。程某的母亲曾经以进修的名义将其带入某心理专家开设的精神分析培训课,由于程某始终不愿过多与专家接触,治疗效果不大。与现女朋友交往之后,曾经有3次在争吵后采取自我伤害行为,还有一次是在争吵中用手使劲的捶打树干,致使右手手背出现多处擦伤。女友被他吓到哭了。

三、心理测验结果

(一)SCL-90症状自评量表:总分269分,阳性项目数81个,强迫3.3分,抑郁3.15分,敌对3.83分。

(二)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量表:程某在量表中所列的行为方式中采取过两种,总分为8分,没有达到“严重自我伤害者(得分在10分以上)”的程度,属于中度自我伤害者。

四、个案分析

(一)早期经验分析

1、不健全的家庭亲子关系

程某的父亲是位老师,从小较为聪明,上学比同龄的孩子稍为早,且成绩很优异。直到中学时,父亲因外遇而与母亲离婚,之后跟随母亲。虽然仍与父亲有定期的相处,但仍内心无法接受有“小后妈”的事实。长期以来,程某一直都生活在对父亲的怨恨当中。在其成长的关键期,他缺乏一个有效的成年男性榜样。父母离异后,母亲自己外出闯荡创业,长期不在家,因而程某实际上是与外婆生活在一起的。母亲隔很长一段时间才回家看望程某,有时会因为事业不顺而乱发脾气。

2、缺乏有效亲子沟通

首先,父母之间关系断裂,致使程某遭受了一定创伤,不愿跟父亲多交流,每次见父亲都是当作在“交差”。父子间的亲合关系很不理想。

其次,程某的母亲将他托付给外婆后便自己出去闯荡,在外经历了很多的挫折,遇到了难处只能靠自己,甚至还曾经跟社会不良青年起冲突。最严重的一次是程某十三岁时,母亲投资赌石,好不容易收购了一块价值200万的赌石,却在回昆明的途中被人诈骗,损失惨重,精神一度处于崩溃状态,甚至还想自杀。回到家后,半年多的时间里一直颓废,情绪很不稳定,还时常与程某的父亲发生口角。程某的印象中,那段时间自己都是看着母亲一直活在痛苦当中。为了不再给母亲添负担,程某不再与母亲谈论自己的学习、朋友以及学校的事。

3、习得不恰当的情绪发泄方式

(1)亲眼目睹母亲的自我伤害行为。程某的母亲事业受挫之后,长时间处于精神崩溃的状态,情绪不稳定。一天晚上,程某的母亲在电话里与程某的父亲发生争吵后,喝了些酒,便开始用水果刀在自己手臂上划出一道道伤口,被程某与外婆发现,程某心理受到极大冲击。之后一段时间,母亲情绪失控时会反复出现自我伤害行为,甚至拿烟头一遍遍反复的烫自己的手臂。

(2)一次偶然的母子争吵,程某回自己房间,学着母亲用刀片在自己手臂上不停地划。

(3)程某之后与女朋友吵架之后也会采取自我伤害行为来发泄情绪。其不良行为已经泛化。

(二)问题心理机制分析

1、父母婚姻关系的破裂,使得程某受到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从此父子关系一直处于僵持状态,而母亲又外出打拼,很少在家陪伴自己,程某内心受的创伤一直没有得到帮助和愈合,“感觉自己是被人遗弃,无人关心的”,孤独与无助感长期折磨着他,而他的内心其实很渴望受到父母的关注与关爱。

2、母亲在事业败北,与丈夫的冲突以及冲突后的自我伤害行为为程某树立了不恰当的行为榜样。亲眼目睹母亲的行为,给程某造成巨大的冲击,他目睹了母亲的这一痛苦的行为,认为这是母亲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对父亲的愤怒情绪的方式。而母亲长时间的颓废状态,以及自我伤害行为之后,程某和外婆都会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陪伴与照顾她,而父亲也会刻意的去忍让母亲,这些让程某觉得母亲出现这一些行为之后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关心,程某在潜意识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观点,即“这样的自我伤害行为看起来很痛苦;这样的行为能够表达自己的痛苦与愤怒;还能通过对自己的伤害来惩罚伤害自己的人,让他们内疚;自我伤害行为还能引起别人的关注……”这些因素成为了程某的母亲和他自己采取自我伤害行为的强化物。

3、母子间的冲突与争吵成为程某采取自我伤害行为的刺激,每次的争吵都会无形中强化他的行为,验证他逐渐形成的观念。程某在早期经验中形成一个条件反射,由于父母婚姻的破裂,母亲失业的失败,父母之间存在很多次的争吵(S),继而引起不良的内心情绪(E):痛苦、怨恨、愤怒、不满、悲伤,争吵之后母亲的行为给程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程得了母亲用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这一特殊方式(R)。与母亲的一次激烈争吵(刺激S),使程某的情绪(E)陷于愤怒、不满、痛苦当中,随之激活了程某从母亲那里习得的条件刺激反应,便第一次采取了自我伤害行为。

4、程某的自我伤害行为有所泛化。从第一次到大学毕业后的就业,程某的自我伤害行为都只限于与母亲的母子关系中,而现在的女朋友与自己的母亲在性格和工作内容上比较相似,程某感觉其女友在感情上的投入渐渐没有自己那么多了,而更多关注她自己的工作。加上两人年龄较小,在遇到冲突时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很容易产生争吵,而这些刺激又激发了程某内心的痛楚,因而出现了自我伤害行为的泛化。

五、干预过程简述及其分析

(一)干预前期的访谈

首次治疗性会谈,历时60分钟。程某在女友的陪同下来到与咨询师约好的地点见面,进门时有些尴尬,把平时习惯带的棒球帽帽檐拉得很低。简单的寒暄之后,女友起身离去,留下程某与咨询师单独聊。考虑到程某的防御心理,以及以这种方式见面带来的困扰,在与讲明此次会谈的目的之后,采用量表测验的方法了解其当前的症状状况,另一方面也想借此缓和程某的紧张情绪。

(二)具体干预阶段

1、干预的初始阶段。首先从症状入手,沿初步假设将问题场景化,使问题上升为关系。了解到:程某在第一次用小刀在自己手上一道道划伤口时的内心体验:“当时很气愤,回到自己房间后反锁了门,觉得很气愤,很想将自己与这个世界、这个家庭割开,觉得没人理解自己,没人在乎自己的感受。越想越气愤,一回头看见书桌上边放着铅笔刀,不知哪里来的念头,打开电视机,坐下来后就开始在自己手上划着。当时因为害怕,不敢看自己的手而是目不转睛的盯着电视。”事后母亲知道后哭得很伤心,程某内心有些内疚。但没说什么,母子之间僵持了好几天不说话。后来,又曾经有过两次在与母亲激励争吵后对自己采取同样的自我伤害行为,每次从房间出来后,程某都表情很冷淡的继续学习、生活。而母亲则不敢再说惹程某不高兴的话,不再干涉他的行为,并悉心的照顾他,一直高考结束。

程某从上海回来以后,先自己创立了少儿培训公司进行创业。母亲长期从事企业文化培训,是一名资深的企业培训教练。因而在创业开始阶段,在招聘、培训、业务等各方面都给予程某很多的帮助,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心甘情愿的为儿子操劳。然而,母子之间很多的生活、工作都在一起,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程某感觉受到了母亲干涉太多。有几次争吵之后又开始实施同样的行为。而这些行为也给程某带来了一些利益。

2、干预措施。由于程某之前有接触过精神分析和其他心理学理论的培训,因而在与程某进行商定后与他一起分析了自己心理问题的心理机制(见图1)。

在与程某一起完成其心理机制分析图(图1)之后,程某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根源,接下来的步骤是进行对这一心理反应机制中形成的图示的修改,即寻找不支持这一流程的证据,进行真实性验证,帮助程某寻找心理盲点。

程某回忆到自己留在上海打拼的经历,觉得其实那段时间自己内心承受的痛苦比这些事件要严重得多,但即便如此,也没有采取自我伤害或其他行为。他自己分析觉得是“当时自己独自一人,反而没有期待能够获得家人的关注”。当时曾意外接到母亲的鼓励自己坚持下去电话,这在当时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另外,母亲在他创业的整个过程中亲力亲为,不管大事小事都给与了很大的帮助,这些也都是母亲对于自己的关爱。程某总结说:“其实,自己不用采取极端的行为,也能过得亲人的关心和爱护”。接下来,与程某继续寻找在他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与的关爱,增加“不支持类证据”,修改这一心理图示。

3、咨询结束。咨询接近尾声时,咨询师与程某一起分析在目前的境况里他应当如何应对,咨询师鼓励程某与母亲进行深谈,化解母子之间的矛盾,并寻求女友的支持。

六、干预效果评估

一个月后,与程某进行再次会谈。程某反馈说自己与母亲谈过之后,母子之间增进了理解。程某的母亲表示将减少对儿子的过分干涉,信任儿子自己能够独档一面,而且她也会继续支持儿子的事业,必要时给予帮助。程某的女友也反馈程某在处理他们之间的冲突时要比以前成熟多了,也懂得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与她交流,整个人开朗了很多。

2012年6月电话随访,程某反馈到进两个月内没有在采取极端方法。而且他也正在接受“NLP课程”的培训,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加深了对自己和家人、人生的认识,内心“无比的强大”。由反馈的结果来看,这次进行的干预是有效的。

七、小结

由于来访者程某的积极配合和其较强的认知能力,能够很好的理解其自身问题和行为障碍的原因以及障碍形成的心理机制,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干预。此次干预效果显著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程某的问题行为形成的心理机制的合理解释,被试能够认同。而且,程某本身具备一定的心理分析基础,在干预后还继续学习了相关的知识,接受培训,这些都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去更加深刻的理解自己、接纳自己、完善自己。

由后续的观察和反馈来看,此次干预是有效的。

上一篇:煤电钻电气线路的技术改造 下一篇:当历史遇见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