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的药物治疗

时间:2022-05-15 04:12:46

偏头痛的药物治疗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8-1197-01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B

偏头痛(Migraine)是多发病、常见病,是血管性头痛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以周期性发作为特点,多在青春期起病,女性多见。本病在药物治疗方面亦取得了很大进展。

1 抗5-HT剂

以甲基麦角酰胺(Methyseride)为代表。是天然的麦角新碱复合物的一种,已发现此药是周围性5-HT拮抗剂。它可使扩张的颅外动脉内的5-HT的致痛作用减弱,并可阻断由5-HT诱发的鼠爪水肿。甲基麦角酰胺与5-HT受体结合后本身只有较弱和短暂的血管收缩作用,但它模拟5-HT的增强去甲肾上腺对血管的收缩作用,使颅外动脉维持收缩状态。多剂量为2~8 mg/d,一般服药7~10日出现治疗作用,偶尔可达3~4日症状才能改善。一旦症状改善应逐渐减量达最小维持量以继续抑制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甲基麦酰胺的不良反应以恶心、腹痛、浮肿、体重增加及末梢小动脉功能不全最常见。

2 β-受体阻滞剂

以心得安为代表。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中,血管源学说和神经源学说最受重视。也正是基于此两种学说,研究者们才逐渐把心得安引入偏头痛的预防和治疗。长期试验研究表明,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对预防偏头痛发作和治疗有效,不良反应低。心得安防治偏头痛的机制:(1)阻滞β-受体,防止动脉扩张;(2)阻滞儿茶酚胺引起的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粘附性,进而减少有害的血管活性物质产生;(3)防止肾上腺释放时凝血因子增加;(4)促进氧的释放和利用;(5)抑制肾素的分泌,阻滞儿茶酚胺引起的脂解作用。心得安不适用于正在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因其β-受体阻滞作用使α-受体占优势,故还有导致严重高血压的可能。将阿托品或山莨菪碱与心得安合用,可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后者的不良反应,且不降低疗效。

3 抗抑郁药

阿米替林很早用于治疗偏头痛,并取得明显疗效。其作用:(1)阻滞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末梢对儿茶酚胺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2)直接拮抗胆碱、组胺和5-羟色胺的致病作用。阿米替林特别用于以焦虑为诱因的肌肉收缩型偏头痛。阿米替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嗜睡、口干、体重增加,但很少中断治疗,偶可发生便秘、性低血压、心悸、多汗、尿潴留。有时阿米替林对心血管系统有显著影响,因而对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前列腺肥大患者也慎用。

4 血小板拮抗剂

主要包括阿斯匹林、苯磺唑酮和潘生丁,阿斯匹林不仅能通过抑制氧化酶而减少血栓素的合成,而且可直接破坏血栓收缩素;苯磺唑酮可使环氧化酶失活,进而增加CAMP,抑制二磷酸腺苷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国外文献报道,三种药物对偏头痛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我们体会,阿斯匹林不论在预防发作方面还是在缓解症状方面均优于后两者;潘生丁的颅外血管扩张作用引起头痛,通常使患者停药。朱保佳[1]用小剂量阿加苯噻啶治疗偏头痛130例,总有效率达89.2%,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5 抗惊厥药物

丙戊酸钠是临床常用且有效的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预防偏头痛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初步推测是丙戊酸钠对r-氢基丁酸(GABA)降解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GABA降解酶抑制后,使突触间隙GABA含量增加,增强由GABA实现的突触后抑制。GABA与疼痛关系密切,它可影响其它神经递质或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对疼痛机制或血管系统的神经源性机制起调节作用,从而对偏头痛起预防作用。有作者采用抗惊厥药物治疗偏头痛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丁素菊等[2]采用丙戊酸钠治疗偏头痛43例,基本控制率达20.9%,控制显效率达62.8%,该研究证实丙戊酸钠可减少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和程度,延长间歇期,缩短发作期。丙戊酸钠的不良反应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少数可有肝脏损害,因而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6 钙通道阻断剂

由于偏头痛发作与脑血管痉挛所致的局限性脑缺血有关,钙通道阻断剂与通道受体结合,阻滞钙离子通过依赖性受体进入细胞内,从而抑制脑血管痉挛。故目前钙通道阻滞剂用于治疗偏头痛是本病药物治疗的又一重要进展,特别是那些具有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将此类药物列为首选。目前临床上常使用的钙通道阻滞剂包括硝苯吡啶、尼莫地平、氟桂嗪等药物。有作者采用西比灵治疗偏头痛60例发现其总有效率为(83.3%),虽与心得安对照组(78.3%)无显著差异,但在控制偏头痛发作方面(16.6%)显著优于心得安对照组(0.0%,P

7 镁制剂

镁制剂治疗偏头痛的机制主要是通过人为补镁,使低镁造成的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减少,进而降低血小板活性程度,阻断因谷氨酸诱导的扩散性抑制。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正畸后牙弓形态变化的分析 下一篇:输精管穿刺注药治疗慢性精囊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