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内膜增厚病人内膜厚度的影响

时间:2022-05-15 10:18:11

氯吡格雷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内膜增厚病人内膜厚度的影响

摘要:目的 观察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对合并颈动脉内膜增厚的高血压病病人的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50例合并颈动脉内膜增厚的高血压病病人做颈动脉超声,分别测定左、右颈总动脉内膜厚度,随后50例病人在原有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 mg/d),治疗12周后复查颈动脉超声。在试验前后所有病人均测血脂、血糖浓度,并且监测血压、血常规变化。结果 所有病人的血压、血脂、血糖、血常规结果在试验前后均无显著变化;而左颈总动脉内膜厚度与右颈总动脉内膜厚度较试验前平均分别减少了0.2 mm与0.1 mm,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氯吡格雷;高血压;颈动脉;膜增厚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10-1021-02

高血压合并颈动脉内膜增厚的病人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作为靶器官损害标志的颈动脉内膜增厚是影响高血压病病人预后的因素之一,现观察作为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对增厚的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影响。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1月~2006年8月在我院心内科门诊确诊高血压合并颈动脉内膜增厚病人50例,其中男28例,年龄48岁~70岁(55.2岁±6.2岁);女22例,年龄50岁~68岁(50岁±5.8岁)。所有病人均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规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并且排除血压≥160/100mmHg(1 mmHg=0.133 kPa)、继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吸烟、血液病、消化性溃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且所有病人已接受正规降压治疗均>1年。

1.2 方法 所有入选病人均在空腹12 h以上,清晨采集肘静脉血,分别测血常规、血糖、血脂。随后采用Acuson 128 xp/10彩色声机器,探头频率(7~10)MHz,于颈部血管部位测定颈动脉内膜厚度。待结果测出后,在原有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 mg/d),治疗12周后,再次复查上述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所有病人加用氯吡格雷治疗12周后,血压无显著变化,血常规化验白细胞、血小板、血及血糖结果与试验前的结果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颈总动脉内膜厚度较治疗前减少0.2 mm,右颈总动脉内膜厚度较治疗前平均减少0.1 nm,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 论

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病与多发病,颈动脉内膜增厚作为其对脑血管病变损害的预警信号作用已经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所认识。如何减轻其损害程度已经成为研究重点,已有的临床试验结果证实钙离子拮抗剂具有逆转颈动脉内膜厚度的作用。本组使用氯吡格雷――一种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进行临床干预,观察到病人在使用12周以后左颈总动脉内膜的厚度较前平均减少0.2 mm,而右颈总动脉内膜厚度较前乎均减少0.1 mm,有效地抑制了动脉硬化的发展。在试验过程中氯吡格雷对血糖、血脂以及对血压无明显影响,所以其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与调节血压、血糖、血脂的作用无关。

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过程中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等,损害动脉内膜,从而启动AS。血液中的血小板被激活,随后黏附、聚集,不仅促进动脉血栓的形成,而且参与AS的形成与发展。国内外已有动物实验证实作用于不同环节的另一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能够抑制AS的进展,考虑与通过抑制环氧化酶-2(COX-2)的作用有关。本试验采用的是氯吡格雷,其对COX-2无影响,而能够产生抑制颈动脉内膜增厚的结果,确切机制尚未明了,推测与通过阻断ADP的形成抑制血小板活化,减轻局部地炎症反应有关;病情等发现氯吡格雷不仅可以减轻AS斑块内炎症反应,并且能够改变斑块内组成(斑块内脂质与巨噬细胞减少,平滑肌细胞相对增多),可以部分解释本试验的结果。已有的CURE试验证实: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在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可以明显地改善病人的预后。

由于氯吡格雷价格相对比较昂贵,目前临床上仅在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等情况下使用,所以较难广泛使用,本试验入选病人均为经济条件较好的病人,尚需扩大治疗人群,进一步观察其临床效果。

上一篇: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左心衰竭30例临床分... 下一篇:135例病人心率变异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