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原则在交际中的应用

时间:2022-05-15 10:10:26

礼貌原则在交际中的应用

摘要: 礼貌是增进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交流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人如果想要与周围的人取得成功的交流,便要掌握一些礼貌方面的相关知识。本文以利奇(Leech)的礼貌原则为基础,旨在说明礼貌的重要性,以鼓励人们在交流时应用礼貌策略。

关键词: 礼貌原则交流应用

毫无疑问,护住个人的面子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非常重要。面子被认为是“公众的个人形象,每个社会成员都想要拥有它。在社会交际中,面子是一种感情的投资,面子可以被失去,被保留或者被弘扬。因此,面子吸引着公众长期的注意力”(Brown & Levinson,1987)。总而言之,任何时候,交际中的各方都应该尽量保全自己和其他参与交际的成员的面子。礼貌是交际中一个重要的策略。要保全好参与交际的各个成员的面子、进而成功地进行交际,礼貌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素。为了阐述各方面的关系,利奇(Leech)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除非你有礼貌地对待你的邻居,否则你别想再从他们那儿借到除草机,你的交际渠道将会被封闭。”

1.什么是CP?

为了解释我们解读对话中隐含含义的途径,美国的一位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格赖斯(H.P.Grice)于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则(简称CP)。合作原则由以下四个基本原理构成:

1.1量的准则(Maxim of Quantity)

尽量提供对方所需信息,不提供冗余信息。

a.所需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信息量。

b.所说的话不应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1.2质的准则(Maxim of Quality)

只讲真实的话。

a.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b.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1.3关系准则(Maxim of Relevance)

所讲的话要有联系。

1.4方式准则(Maxim of Manner)

讲话要简练,清楚,有条理。

a.避免晦涩。

b.避免歧义。

c.简练(避免罗嗦)。

d.井井有条。

如果说话者希望在交际中相互理解,合作原则就是他们应该遵守的一系列假定的原则。以上四条准则建议交际的参与者们说话应该真诚,有关联性,清晰,有理性并且具合作性。

2.什么是PP?

在合作原则(CP)的基础上,布朗(Brown)、莱文森(Levinson)及利奇(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PP)。在格赖斯划分CP的基础上,利奇也把PP分成六个类别,每个小类又包含两个小原则,如下:

2.1得体准则(Tact Maxim)

a.把别人的付出最小化。

b.把别人所得的利益最大化。

2.2慷慨原则(Generosity Maxim)

a.把自己所得的利益最小化。

b.把自己的付出最大化。

2.3赞誉原则(Approbation Maxim)

a.把对别人的贬损最小化。

b.把对别人的称赞最大化。

2.4谦虚原则(Modesty Maxim)

a.把对自己的赞扬最小化。

b.把对自己的贬损最大化。

2.5一致原则(Agreement Maxim)

a.把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分歧最小化。

b.把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共识最大化。

2.6同情原则(Sympathy Maxim)

a.把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厌恶感最小化。

b.把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同情心最大化。

PP原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在所有因素都平等的前提下,把不礼貌的观念最小化,同时把礼貌的观念最大化。PP的作用在于,提示说话者要礼貌地表达自己,要坦诚地表达自己,要让听话者感觉到他的隐含的意思。

遵守了PP原则,说话者就要一直礼貌待人,也就是说把他人的损失降到最低,最大优化对他人的利益,这样就能赢得相互理解与尊重。PP原则帮助解释了说话者如何能表达比话语本身更深的意思,以及听话者如何能理解到说话者话语中的深意。

3.CP和PP的关系

CP是基于所有人都愿意合作这一假设的基础上的。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有些人看起来似乎在故意违背CP的一些准则,比如以一种非直白的方式表达自己。如果这样,CP本身就不能解释:为什么人们常常不直白地表达自己。

PP与CP是互补的。PP为我们提供了语言交际现象的实用基础。正如利奇所指出的,PP不只是基于CP基础上的另一个原则,它是对CP的一个必要的补充,它把CP从严重的问题中拯救了出来。PP是如何拯救CP的呢?利奇给出了以下例子:

A:我们全都会想念比尔和阿嘉莎的,对吗?

B:是的,我们全都会想念比尔。

在这个例子中利奇解释说,B显然没有遵守质量原则。当A需要B肯定自己的观点的时候,B只肯定其中的一部分而故意忽略另一部分。我们可以从中得出这个隐含的意思:B认为我们不想念阿嘉莎。但是这一隐含的意思如何表达出来呢?为了遵守CP原则,B就会直白地回答:“我们是想念比尔,但是不想念阿嘉莎!”那么结果会是什么呢?显然是要以对第三方不礼貌为代价的。因此,B为了维持PP原则只能委婉地表达他想要表达的信息。

4.PP的应用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应该注意礼貌策略并尽量应用利奇的礼貌原则。对PP原则下的六个原则的应用可以有助于避免冒犯他人或者过于礼貌,同时表达了对他人的尊重。以下六个例子分别阐述了PP的六个原则是如何在交际中起作用的。

4.1得体准则

a.把别人的付出最小化。

b.把别人所得的利益最大化。

例(1):

A:借我你的字典!

B:我想要你借我你的字典。

C:你会借我字典吗?

D:你愿意借给我字典吗?

E:你能借我你的字典吗?

F:能不能借我你的字典呢?

G:你介不介意我问你借字典呢?

例(1)的一这组句子意思都相同:问听话者借他的字典。然而不同的用词和句式使得它们的礼貌程度也不同,礼貌程度从A到G递增。

4.2慷慨原则

a.把自己所得的利益最小化。

b.把自己的付出最大化。

例(2):

A:罗伯特拿走了你的字典。

B:噢,我喜欢那样!

例(2)中,B显然对罗伯特没问过他就拿走它的字典这件事很不满,他实际上想暗示:“我讨厌罗伯特没有征求我的同意就拿走我的字典!”然而为了避免违反PP原则中的慷慨原则,避免让A觉得自己小气,B遵守了PP,他以这种方式成功委婉地表达了他的不满。

4.3赞誉原则

a.把对别人的贬损最小化

b.把对别人的称赞最大化

例(3):

A:你喜欢我的裙子吗?

B:嗯,喜欢,但这并不是我最喜欢的那种。

例(3)中,B当然不喜欢A的裙子,但是她并不直接说:“不,我不喜欢”,而是以一种非直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首先他假装喜欢A的裙子,这样A就不会太尴尬。在后半句她委婉地表达了她并不喜欢这条裙子的真实看法,这种方式是听者可以接受的。

4.4谦虚原则

a.把对自己的赞扬最小化。

b.把对自己的贬损最大化。

例(4):

A:你太有天赋了,打得太好了!

B:谢谢,因为我有一个好的教练。

例(4)中,B礼貌地作了回答。前半句他说谢谢,接受了A的赞扬,如果他直接回答“不”,A会以为他假装谦卑。后半句他礼貌地把功劳归功于教练。他的回答让A觉得他是谦虚的人。

4.5一致原则

a.把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分歧最小化。

b.把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共识最大化。

例(5):

A:我觉得这本书很有趣。

B:是挺有趣的,但是有些章节很无聊,你不觉得吗?

例(5)中,我们可以看出B实际上并不喜欢这本书。然而,他先肯定了A的话,而不是直接说“我不喜欢!”,这样可以让他们的交流更为顺畅。接着他用了一个疑问句来表达他的真实观点,这样就很容易被A所接受。

4.6同情原则

a.把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厌恶感最小化。

b.把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同情心最大化。

例(6):

A:我可爱的猫昨天走失了,我仍然无法释怀。

B1:听到这个我很难受。

B2:噢,我们再也不用被那淘气的动物烦了。

例(6)中,B1表达了他对A失去猫的同情,这样可以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然而,B2却看起来很高兴,因为他再也不用被那只猫所烦了。他对A的处境根本不给予同情心,他想到的只是他自己,这样会触怒A,他们之间的交流将会变得很艰难。

礼貌是用语的一种学问。我们说的话,以及我们怎么表达自己,直接影响到别人怎么回应,以及别人将如何作出反应。所以,为了成功地进行交际,我们需要掌握好礼貌这门学问。

5.结语

成功的交际依赖很多要素,这些要素中礼貌是非常重要的。哈德森说:“除非确定我们不会影响他人对我们的态度,或者确定我们将漠视他人的态度,否则我们要常常避免提及他人的弱点。”(1985:115)换句话说,礼貌在推进人际关系和交际中非常重要。

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为我们如何在交际中礼貌地用语提供了指导原则。只要我们遵守PP的六个原则,我们就能礼貌待人、成功顺利地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Brown,P.&Levinson,S.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 Politeness Phenomena. In goody (ed)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2]Grice,H.P.Presupposition an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n Cole. P. ed. Radical Pragmatics. Academic Press,1981.

[3]Hudson. R. A Sociolinguistic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4]Leech,G.N. Pragma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上一篇:透过《喜宴》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下一篇:基于评价系统的英汉广告语篇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