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对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5-15 08:00:56

浅析小学生对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学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培养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作为教师,我们不仅研究怎么去教学生,而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生如何去学习?在实践中,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浅析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改变教育观念,增强学生自主意识

改变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观念。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实现从传统教育中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转变。互联网技术、远程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打破了教育的封闭状态,突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由于教育环境的变化,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源泉。在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应让位于学生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协助者,而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在于指导学生“学会”,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则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宰,进而实施“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不能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必须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这也就是说学生要学到扎实的知识,首先要有主动参与的意识。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仅仅教师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加强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而学生的参与意识绝不是与生俱来的,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的培养。儿童刚入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怎样听课、复习和作业,怎样思考、发言和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教师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不断明白,自己还要做什么,还有什么也是自己的事。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增强自己的独立性。

二、课前指导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预习指导,应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教给学生相应的预习方法,并根据新课的重点、难点及易混知识而设计预习方案:

(1)开始预习,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哪些详读、哪些略看,要向学生交待清楚。对内容多、难度大的知识要分出层次逐层阅读,并将关键词语用记号笔画上记号;对概念、法则、定律和性质要逐字逐句推敲、仔细品味。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自学习惯。

(2)精心设疑,诱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如学习《数的整除》关于“质数”、“合数”的概念时,应据概念性较强的特点,可设计这样思考题:①什么叫质数?7为什么叫质数?最小的质数是几?②什么叫合数?“4”为什么叫合数?最小的合数是几?③1是不是质数?1是不是合数?为什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3)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些知识(如几何的形、体)都可用动手操作方法进行预习。如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认识,可利用实物形象直观的特点,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境中掌握这些形体的特征。再如,对“锻造”问题,可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或黄泥捏成一个长方体,再把它改捏成圆柱体,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两种形体虽然变了,但体积不变,为学“锻造”作了铺垫和准备。同时,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要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必须兼有:坚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基本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前两者,而忽视后两者。因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倾向,为了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1.重视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教会学生使用教材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同时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之一。因此,必须经常地指导学生阅读和钻研教材,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养成了独立钻研的习惯,这不仅能大大减少接受新教材的困难。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因而得到提高。同时,还为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创造了条件,学生就能不断地扩大视野,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

2.重视充分表达并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

应试教育注重结论和结果,课上以讲为主,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实质上是以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数学课来说,学习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要重视把思维过程充分地表露出来,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促使学生自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从体会并感悟数学的真谛,逐步形成学生自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

操作技能是指需要利用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如测量、画图。制作等技能。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去严重忽视这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因为考试很少甚至根本不考它。但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应重视这种技能的训练。低年级教学,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量线段的长度、画线段、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中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测量较短的距离,会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画角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画图,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等。

上一篇:巧用评语批改小学数学作业 下一篇: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