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马关县五口硐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时间:2022-05-15 07:23:15

云南省马关县五口硐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摘 要]马关县五口硐位于滇东南成矿带、薄竹山一马关Ag―sn―Pb―zn成矿分带南部,该地区花岗岩浆活动强烈,铅锌矿赋存于上元古界新寨岩组大理岩与晚燕山期花岗岩接触蚀变带的矽卡岩中,矿体明显受岩体与地层接触蚀变带、矽卡岩控制。区内矽卡岩成群出现,构成矿区四个大理岩―矽卡岩群体。方铅矿、闪锌矿在矽卡岩中富集,形成小而富的矽卡岩型铅锌矿。

[关键词]大理岩 晚燕山期花岗岩 张性断裂 热液交代 矽卡岩 铅锌矿

中图分类号:U23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302-01

1.地质背景

云南省马关县五口硐铅锌矿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古陆块、南温河变质杂岩组合南西部。成矿区带划分属华南成矿省、滇东南成矿带、薄竹山一马关Ag―sn―Pb―zn成矿分带南部。

出露地层有新元古界新寨岩组(Pt3X),寒武系中统田蓬组(∈2t)、龙哈组(∈2l),寒武系上统唐家坝组(∈3t)。新寨岩组(Pt X)岩性为白云片岩、二云片岩、黑云石英片岩夹大理岩,赋存矽卡岩型铅锌矿;田蓬组(∈2t) 岩性为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夹页岩、粉砂质泥岩;龙哈组(∈2l) 岩性为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页岩。唐家坝组(∈3t) 岩性为上部中厚层状泥质条带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下部白云质灰岩夹白云岩。

矿区内层间断裂十分发育,成组出现,具多期次活动,一般错距较大。其中以新寨岩组上、下两侧断层F1和F2规模最大,是矿区主要断裂。其中F1为压性断层,断层上盘为寒武系田蓬组地层,下盘为元古界新寨岩组地层,断层走向近南北,倾向西,地表倾角较缓15―30°,深部较陡60―75°,该断裂中普遍有矿化蚀变现象。F2为张性断层,属马关―都龙断层南延部分,断层上盘为元古界新寨岩组地层,下盘为加里东期花岗岩,断层走向南北,倾向西,倾角40―50°,产状与地层基本一致,该断裂中见有锡矿化石英脉。

矿区内岩浆岩发育,主要为晚燕山期老城坡单元(S3L)片麻状细粒花岗岩,大面积出露于矿区中东部。另有少量小规模白垩纪扣哈单元(K2K)花岗斑岩侵入于寒武系地层中。老城坡单元成矿元素w、sn、Ag、Pb、Zn等含量较高,侵入于上元古界新寨岩组,一方面提供大量热能和流体对区域变质形成的简单矽卡岩进行改造,形成含矿复杂矽卡岩;另一方面,在花岗岩化过程中,有原岩提供的Pb、Zn等成矿元素形成的成矿溶液进一步交代矽卡岩,矿化叠加富集,最终形成工业矿体。

2. 矿床地质特征

2.1矿体特征

区内铅锌矿体赋存于新寨岩组复合岩性带内,由大理岩、石英云母片岩、矽卡岩组成。矿体明显受岩体与地层接触蚀变带、矽卡岩控制,矽卡岩大多顺层产出,少数与围岩具有一定的交角,大理岩与片岩交替频繁的地段,是矽卡岩最发育的空间。矽卡岩与大理岩具有明显的依存关系,围绕花岗岩体与大理岩体接触带及其附近,矽卡岩成群出现,构成矿区四个大理岩一矽卡岩群体。在厚大矽卡岩中,往往有大理岩残体。

矿区共发现大小矿体8个,矿体产状与含矿地层产状基本一致,走向近南北,向西倾斜,倾角40―65°。铅锌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囊状。方铅矿、闪锌矿在岩石中分布极不均匀,厚度变化较大。主矿体为③号矿体,延长150.0m,最大水平宽度16.4m,最大垂厚51.5m,平均品位Pb12.05%,Zn26.61%。其它矿体延长20.0―65.0m,最大水平宽度3.6―13.6m,最大垂厚5.4―37.0m,平均品位Pb7.89―18.63%,Zn5.83―27.46%。8条矿体共求得Pb金属量39047t,Zn金属量62955t。

2.2矿石特征

矿石矿物主要有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毒砂、黄铜矿、辉银矿、深红银矿。脉石矿物主要有方解石、白云石、石榴子石、透辉石、石英及粘土矿物。

矿石结构主要为填隙结构、不等粒结构及包裹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致密块状构造、细脉网脉状构造、杂斑状构造及角砾状构造。

矿石类型为矽卡岩型铅、锌硫化矿。

2.3围岩蚀变

矿区主要围岩蚀变:有矽卡岩化、硅化、碳酸岩化、黄铁矿化等。矽卡岩化是矿区铅锌矿的主要围岩蚀变之一,矽卡岩主要为石榴子透辉矽卡岩、它沿断裂带周边分布,在矽卡岩中有黄铁矿化、硅化叠加时,往往有铅锌矿存在。硅化主要分布于在矿体及附近,与铅锌矿化关系密切,往往硅化强处则铅锌矿化强。碳酸岩化分布于矽卡岩带与围岩接触带周边及矿体顶扳岩石中,与铅锌矿化作用关系亦较密切。黄铁矿化是矿区主要的蚀变之一,与铅锌有关系,当黄铁矿呈细脉状、浸染状分布于矽卡岩或破碎带中时,往往有铅锌矿存在。

3. 矿床成因分析

云南省马关县五口硐铅锌矿区中东部大面积出露晚燕山期老城坡单元(S3L)花岗岩,岩浆热液沿张性断层破碎带F2侵入并与围岩产生接触交代作用。从围岩变质程度看,多为低绿片岩相,在接触交代过程中,绿片岩相为扩容带,利于岩浆热液侵入形成矽卡岩,在后期受多期次岩浆含矿热液作用形成工业铅锌矿体。

矿区铅锌矿成矿主要受破碎带、地层、矽卡岩及岩浆岩多重控制。首先是构造因素,在新寨岩组内产生破碎带,为成矿提供空间。其次是地层内大理岩岩石活性相对较高,有利于物质交换而形成矽卡岩。最后为含矿花岗岩的岩浆气水热液,为成矿提供物源和热源,共同

为早期矽卡岩化提供了热源和物质交换,形成了矽卡岩和早期矿体,并在后期岩浆含矿热液的多期次作用下形成铅锌工业矿体。

经综合分析,本矿区铅锌矿的形成过程为:新元古界新寨岩组地层在构造作用下,岩石发生断裂破碎,燕山晚期花岗岩浆沿断裂侵入,为成矿带来热液和成矿物质。含矿岩浆气水热液活动使地层中成矿元素发生迁移富集,同时与围岩中活性相对较高的大理岩产生了物质交换,最终在交代作用下形成矽卡岩型铅锌矿体。

因此,矿床属于岩浆热液接触交代的矽卡岩型铅锌矿床。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1:20万马关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1976.

[2] 西南有色地质勘查局.五口硐铅锌矿床详查报告[R].1994.

作者简介:

张连民,男,生于1966年,工作单位:辽宁省第五地质大队,矿产地质高级工程师,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二十多年。

上一篇:浅谈暖通空调技术 下一篇:探讨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中的电气节能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