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引发对信贷资产质量的思考

时间:2022-05-15 02:58:05

经济下行引发对信贷资产质量的思考

摘要: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一方面,经济周期对银行存在影响,且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银行在经营及资产质量的管理上面临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银行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反应会放大了经济下行的影响,加剧不良贷款的积累和爆发。

关键词:经济下行;资产质量;不良贷款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325-01

当经济处于上升周期中,贷款风险并不会马上爆发。即使爆发,也会给短期的繁荣所掩盖,从而长期蛰伏。目前正值中国经济下滑,银行不良贷款或将集中爆发,信贷资产质量管理或将面临考验。

一、当前宏观经济下行趋势明显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4%,环比增长1.4%。该增速不仅低于全年平均增长目标7.5%,也是2012年三季度以来最低季度增速。进入2014年,随着制造业PMI与原材料购进价格的持续下滑,以及前两个月工业增长总值同比增长8.6%,为2009年5月以来最低增速。一季度出口大幅下降,出现负增长,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5.9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3.7%。其中,出口下降6.1%,进口下降1.2%,均低于市场预期。

国家统计局指出,中国一季度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经济仍存在一定下行的压力。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达不到预期,经济下行趋势明显。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上升

银监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从2012年底的0.96%上升到1%,上升了O.04个百分点。截至2013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921亿元,比年初增加993亿元。从趋势上看,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上升,银行不良贷款受到经济下行压力的严重影响。三、经济下行对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的思考

宏观经济下行时,对于资产质量的管理,银行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经济下行是导致不良贷款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它的影响是间接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渠道及因素进行传递。

(一)借款人因素

借款人取得贷款后,其还款能力对该贷款的安全性起决定性作用。而还款能力的影响因素包括所处地域和行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资产价格水平等。

1、地区和行业因素。以钢贸行业为例,经济上行时,钢贸行业利润率上升,企业准时归还银行贷款的本息,但一旦经济下行,由于钢铁的生产和供给过剩,价格下降,利润微薄,资金成本上升,行业经营不景气,传递于银行的不良贷款。2013年以来,上海和华南钢贸圈给银行留下了坏账,金额达到上千亿元以上。经济下行通过某个地区和行业传递给银行,或导致大量不良资产。

2、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经济繁荣时,借款者利用闲置资金扩大生产,企业盈利增强,利润增加,刺激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加大投资。当前宏观经济正处于下行阶段,社会总需求的不足导致企业经营失常,生产成本提升但效率下降,导致收益能力和利润下滑,财务状况恶化,信用风险不断暴露出来,银行开始收缩信贷,企业会出现资金链的断裂,从而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

3、资产价格。传统信贷中,银行的信贷量由抵押物价值所决定,抵押物的价格波动对银行的信贷产生重大影响。当经济下行时,资产价格会大幅缩水,抵押物价值下降,一方面会导致信贷量的减少,企业资金成本上升,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企业生存能力降低,资不抵债,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的发生;另一方面,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抵押物价值的下降,使其变现的效率和价值下降,不能覆盖贷款本息时,导致坏账发生。

(二)银行因素

贷款作为银行最核心的资产,对贷款包括不良贷款的管理,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宏观经济发生变动时,银行会相应作出决策,经济预期下行时,银行的行为对不良贷款的形成主要的影响如下:

1、经济从繁荣到下行时,银行为完成指标,放宽贷款标准。经济繁荣时,客户贷款需求旺盛,银行加快信贷扩张速度,信贷的任务指标逐年递增。经济开始下行时,贷款市场需求开始萎靡,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银行迫于指标压力和抢占市场的需要,降低贷款的发放标准,甚至不惜发生道德风险,这意味着银行自身在不断积累贷款风险,为不良贷款的爆发埋下隐患。

2、不良贷款暴露出来后,商业银行易陷入“信贷紧缩一不良贷款”的恶性循环中。宏观经济下行时,部分企业收益开始下降,盈利能力降低,经营和财务状况恶化,当无法偿还银行贷款本息时,银行的不良贷款开始暴露。对于银行来说,为了避免其流动性和利润率的下降,银行会产生惜贷心理,进一步收缩信贷,通过提高担保条件或抬高利率水平,导致贷款门槛变高,企业的资金成本变高,更多企业在得不到贷款资源后,发生资金链的断裂,加剧了不良贷款的发生,商业银行陷入了“紧缩一不良”的恶性循环中。

(三)宏观调控因素

宏观政策一直影响银行的经营,银行的不良资产也受到宏观政策的影响。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承担了经济转轨的成本,也承担了经济大幅波动和宏观调控的成本。

1、结构调整,经济转型,过剩行业不良成灾。中国当期经济政策以调结构为先,积极化解高耗能和过剩产能。银监会提出,对于产能过剩行业和企业,主要通过严格标准、上收权限等方式,优化信贷结构。对于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客户实施动态名单制管理,“一户一策”、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化解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动态跟踪监测,完善风险识别和统计监测制度。受调控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影响,钢贸、造船、光伏、重金属等产能过剩领域成为不良贷款的灾区。

2、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银行资金成本急剧上升,银行风险偏好有所抬头。利率市场化意味着息差收窄,银行盈利能力下降,随着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存款理财化、定期化、同业化趋势不可逆转,资金成本持续抬升,为了保持盈利,就需要利率更高的贷款客户,根据收益与风险的关系,这又进一步增加信贷风险。利率市场化的政策虽然在中国已经推行了很久,但在经济下行的宏观环境下加速推进,有可能发生叠加效应,使银行难以平衡利润与风险的压力,控制不好会导致不良贷款大幅上升,或引发金融危机。

总的来说,银行资产质量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当前经济正值下行,商业银行一味扩大规模并不可取,而应该由加快发展向稳健发展转变,控制好信贷风险,全面平衡好发展、转型与风险的关系。

上一篇:浅谈应急物流在中国的发展 下一篇:我国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