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有效途径

时间:2022-05-15 02:13:55

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有效途径

【摘要】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在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驱动下,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内在专业结构和专业素养,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动态过程。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在对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核心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探讨了促进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高校外语教师要通过加强全方位的学习,改善心智模式和实践反思性教学来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我,从而促进其专业发展。

【关键词】外语教师 专业发展 心智模式 实践反思性

我国是外语教育大国,高校外语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成效。我国高校的外语师资队伍有必要进一步得到提高,以适应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对高校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的研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的内涵十分丰富。斐瑞(Per-ry)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就其最积极意义上来讲,教师专业发展包含着更多的内容,它意味着教师已经成长为一个超出技能的范围而有艺术化的表现,成为一个把工作提升为专业的人,把专业知能转化为权威的人”。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给教师专业发展下的定义是“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的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历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态度、知识涵养和教学技能等方面不断成长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在外语教学文献中,关于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基本相同的解释。

二、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利伯曼(Lieberman)认为,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意味着教师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自觉地采取相应的促进自我发展的手段和措施,从而实现不断超越自我、提升自我价值、获得专业满足感。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驱动下,为提升专业水平经自我抉择所进行的学习与各项活动,以期促进专业成长的过程。

叶澜认为教师专业结构主要由专业理念、知识结构以及能力结构三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可以理解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教师作为一名教学专业人员,除了应具有自我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之外,还必须具有坚实的专业素质结构。专业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教师的专业理念主要涉及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活动观以及对本学科、学习过程、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基本看法,它处于教师专业结构的高层地位,起着统领其他组成部分的支配作用。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其教学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外语教师,首先是一位语言教师。作为语言教师,就首先回避不了对语言的认识和思考。语言观是语言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语言观会影响教师对语言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等的选择。

教师的知识结构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起着核心的支撑作用。舒尔曼(Shulman)认为教师的知识库涵盖:学科知识,普通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习和学生特点知识,教育环境知识,教育目标、目的、价值及其哲学和历史背景知识。教师的知识结构除了学科知识和课程知识以外。还有情景知识、学习者和学习的知识以及有关自我的知识。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归纳为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是教师教学的基础,教师还需要具有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包括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学生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和科研所必备的知识结构。理查兹(Richards)认为,构成外语教师教育的核心知识包括教学理论、教学技能、交际技能、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推理技能与决策以及情境知识。教学推理技能与决策是体现在教师使用教学技能与技巧过程中不断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复杂的认知技能,面对教学这一随时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师必须即时做出决策以不断适应课堂教学中复杂的具体情境。

教师的能力结构是教师专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罗树华和李洪珍把教师的能力结构归纳为基础能力和职业能力,也有自学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孟育群把教师的能力结构归纳为认识能力、设计能力、传播能力、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五个方面。教师的能力包括智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及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教学能力、班级组织与管理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也是教师专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查兹(Richards)认为语言教学技能是语言教师的核心能力。在英国,获得第二语言教学资格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一语教学技能:准备交际互动活动的能力,对交际互动的组织与促进能力,对流利与准确之间的关系作出适当平衡的判断力,意识到学生错误和适当处理错误的能力。可见,高校外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促进交际互动的能力是高校外语教师重要的能力之一。

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其内在专业结构、专业素养不断更新、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三、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包括加强全方位的学习,改善心智模式和实践反思性教学。

1 加强全方位的学习

高校外语教师全方位的学习包括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积累深厚的学科素养、拥有全面的教学技艺等。高校外语教师要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外语教学的需要全方位地学习。首先,高校外语教师要认识自我,找到自己需要努力提高的方面。

国外对教师知识的涵盖面有相当多的研究。理查兹(Richards)认为语言教师的素质包含语言学知识,语言学习和习得理论,语言教学法,学科知识,宽泛的知识面,创造力、判断力、决策和推理能力,适应能力等。教学活动以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为基础,受教学理念的支配。教学理念是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理性认识及理想追求,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价值取向,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学认识、教学思想体系。教学理念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追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先导。教师的理论知识是教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个构成部分,而这一点恰好是许多高校外语教师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地方。教师们的学习经历造成他/她们知识面和理论水平有限或理论与实践脱节。另外,教师们主要是在国内学习外语,对于国外的教学方法和风土文化缺乏了解或仅限于从书本上的了

解。高校外语教师要进一步学习有关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法、语言测试和评估、科研方法等理论等的方面的知识,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语言课堂的实践活动。高校外语教师还要多读书,拓宽知识面。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有宽阔的知识涵养,才能灵活应对学生的质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教师只有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展。高校外语教师要努力争取去国外学习的机会,设身处地地了解国外的教学方法和风土文化,丰富教学方法和内容。

同时,高校外语教师要学会在团体中学习。教师所处的环境对教师认知具有极大的影响。“教师学习是一个社会协商的过程……教师的知识是在与学生、家长、管理者和同行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促进对话与交流对高校外语教师的学习有重要意义。教师们除了关注自己的教学外,了解他人的教学也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教师们更有效地改善教学。高校外语教师参加研讨会、课题小组以及教研室的团队学习都是必要的,学习和研讨应成为高校外语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学习和研讨活动有助于教师们形成教学理念,将教学理论与具体情境相结合。当教师们的研讨指向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时,教师们的研讨就具有了现实意义。在一个团体中,不同教师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教学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团队学习中,教师间的差异成就了超越教师个体认识和学习的可能性。团队中的差异是一种资源,大家在分享共同的内容外,也在开展超越自身边界的学习。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和他人的优秀经验、成功教法,才能把握住教育教学的规律,丰富教法储备,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地设计教法,提高教学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教师应当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形成关于信息化语言教育的积极态度,自觉提高自身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实践能力。

2 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指由于过去的经历、习惯、知识素养、价值观等形成的基本固定的思维认识方式和行为习惯,心智模式是一种思维定势。彼得・圣吉认为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式将阻碍系统思考所能够产生的改变。外语教师因其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经历有其独特的知识结构和心智模式。教师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中形成了自己对语言以及语言教学的一些看法,这些看法根深蒂固于每个教师心中,影响着教师的学习与教学。语言和思维都是浸渗于一定的社会和文化的情境之中,生活于该言语社会的人自然会形成并习惯于该言语社会的文化思维模式。而我国外语教师和外语学习者的生活以及所接受的教育大多是在国内进行,自幼形成的汉文化思维模式是难以改变的。思维模式的转换是师生共同面对的挑战。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外语教师不得不面临着作为语言教师所特有的由于语言所产生的思维模式转换的问题。以英语教学为例,西方文字的特点产生了西方人重抽象思维,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进行逻辑思维的思维习惯,建立起“主语一谓语”的语法结构框架,而汉语的句法结构主要是“话题一说明”框架,反映了由母语生成的具象(整体)思维模式。一个人思维方式也体现在篇章结构的布局上。开普伦(Kaplan)的研究表明,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主要呈直线型,英语段落通常以主题句(topic sentence)为段首句,属于直线型的篇章结构。汉语文章多受汉文化思维模式的影响,过多地绕圈子,主要呈螺线型。英语教师要掌握英语语言的句法和篇章结构并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模式的转换,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高校外语教师还可以在团队学习中改善心智模式。根据彼得・圣吉的理论,人们固有的“思维定势”是很难从自身的角度来发现并加以改善的。教师要通过反思和在集体中相互学习和帮助来改善心智模式。团队学习是启发心智和发现创新的过程。由于教师团队每个人都在努力学习和发掘自己的“心智模式”,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教学想法,同时以开放的态度容纳别人的想法,这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得教师“心智模式”的改善和发展(专业发展),比个人封闭地改善更有效更快捷。教师专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启发心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重新建立“心智模式”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专业心智模式的转变。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心智模式”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高校外语教师只有不断地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摆脱思维定势的控制,才有可能接受新的理念和方法,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

3 实践反思性教学

利伯曼(Lieberman)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关注教师对实践的持续探究,教师是一个成年学习者,是一个“反思实践者”,能够对自己的价值和与他人的协调实践关系不断进行反思和再评价的人。教师反思自己的行为及其支撑理念有助于知识建构,反思实践是促进教师学习的有效途径。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teaching)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反应的自我反思,在反思自省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新的思维视角,即由对他人行为的批判性思考转移到对自己信念与行为的批判性思考上来。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在系统思考的背景下专业发展发生质变的标志。

由于外语学习的特点造成高校外语教师对事物进行系统和综合思维的能力有限。外语学科本身是以语言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的,外语教学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强调输入、模仿和记忆,而这种惯用的教学与学习方式限制了学习者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影响了外语学习者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外语学习和研究的情境无形中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学习者不假思索地顺应和接纳一切,缺乏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的思维习惯和心理定势。系统思考是实践反思性教学的前提。系统思考要求外语教师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系统的观点和具体的方法,分析和把握自己外语教学和学生的外语能力和心理的发展,无论是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和实际教学,还是分析学生外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时都从整体着眼而不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要善于把握事物变化背后的原因,从静态的分析到认识各种因素的互动影响,进而寻找一种平衡事物动态发展的思路和办法。

高校外语教师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教学,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看看自己的教学有哪些不妥的地方。只有自己不断“照镜子”,才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缺长短,更能让自己扬长避短。反思可以使教师不再只遵循自己以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而增强教学的自主性。教师们要以批判思考与反省的视角,时时分析自己的教学哪些方面获得了成功,哪些方面尚有待改进,应该怎样去教学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应该怎样去更新教学方法等等。时间长了,各方面的第一手资料都有了,丰富的教学感觉也多了。教师平时可以写教学日记,集体讨论,作质量分析等方式对自己的教学经常进行总结思考,认真选择适合自己的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反思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们还要随时注意教学改革的新动向。当教师把自己看成是教学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时,就会时时关注学科发展的动态,处处搜集教学反馈的信息,并高屋建瓴地进行研究和探索。教师们只要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结语

高校外语教师要要根据语言教学的特点,不断地强化自身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通过全方位的学习,改善心智模式和实践反思性教学来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从而促进其专业发展。

上一篇:高校贫困生“双线资助”的难点\归因及指向 下一篇:钻井专业英语教学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