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强力执法是促进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

时间:2022-05-14 06:13:36

环保强力执法是促进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

摘要:2010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工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促转变” 。近年来,山东省淄博市把环保作为一把利刃,充分发挥其在推进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独特作用,在工作中,通过抓环保倒逼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为技术含量高的企业腾出发展空间,为转方式、调结构、保增长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实现了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环保;执法;制度;结构调整;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113-0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2010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工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促转变”已成为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线。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扎实做好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山东省淄博市把环保作为一把利刃,充分发挥其在推进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独特作用,在工作中,不是就环保而抓环保,而是通过抓环保倒逼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为技术含量高的企业腾出发展空间,为转方式、调结构、保增长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实现了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 516.78亿元,增长12%。面对复杂形势,我们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无偿资金5.94亿元,争取省扩大内需重点建设项目调控资金19.99亿元及合作贷款2.87亿元,促进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启动新一轮碧水蓝天行动计划,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81万吨/日,新建雨污管道104.7公里,城市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85%以上,9座污水处理厂能够稳定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3座能够稳定达到一级B排放标准。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5%。整治污染企业2 200多家,关停各类土小企业1 250余家,全市COD、SO2排放量净削减率分别达到9.4%和8.48%。较好地完成了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狠抓了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抓好六个“30”工程,年内完成了所有电厂、所有统计范围内建陶、钢铁、焦化、煤矸石砖厂的二氧化硫治理任务,实现了秸秆禁烧目标,推进了秸秆综合利用。统筹抓好农村环保工作,实现了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完成了全市主要河流沿岸排水口的规范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突出抓了冶金、电力、造纸、酿造、建材等重点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推进了清洁生产,对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项目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对70家重点企业实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成功发行了治污减排专项债券15亿元,有效解决了东部化工区搬迁、孝妇河与猪龙河综合整治和四宝山生态建设资金问题。启动实施了一批带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社会民生的重点建设项目。

一、完善各项环保制度,为调结构铺路搭桥

山东省淄博市针对能耗高、排放量大、污染重的实际情况,推行了环境总量分类控制、严格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及企业生产全过程清洁、循环、智能管理,以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政策法规和规范标准提高准入条件,为调结构铺路搭桥。一是制定出台了《淄博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淄博市节能降耗奖励办法》、《淄博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实施意见》等23个地方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节能减排政策法规体系。二是先后出台了建陶、化工、石灰和碳酸钙、钢铁、焦化、露天矿山、煤炭经营等七个领域的环境保护管理规范;组织各行业的200多名环保、节能专家,按照高于国家产品能耗定额强制性标准或领先全国同行业水平的要求,对59种类别、405个产品能耗定额进行审定,并由国家、省环保节能专家最终审定,共涉及建材、冶金、化工、陶瓷、纺织等行业,基本涵盖了全市重点能耗行业;制定了《石灰机械化立窑节能监测方法》、《煤气发生炉技术改造规范》和《燃气建筑陶瓷辊道窑节能技术改造规范》,已成为山东省的地方标准;制定了《淄博市扬尘污染管理规定》,积极开展了《淄博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立法工作。三是在严于国家、省有关标准的基础上,出台了《淄博市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细则(试行)》,对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提出了明确的控制要求,对于全市河流断面的COD一律执行50mg/L、氨氮一律执行5mg/L的标准,大气SO2一律执行400mg/m3,烟尘一律执行50 mg/m3。制定实施了《淄博市污染物减排和环境改善奖励考核办法》,为促进结构调整、污染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奠定了制度基础。四是建立完善环保执法的领导责任制、网格检测制、定期通报制、联合执法制、挂牌督办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依法实施“顶格处罚”。两年以来,共进行现场检查3.6万人次,检查污染点源2.6万余个次,对815起环境违法行为实施“顶格处罚”。

二、发展环保低碳产业,为结构调整做引导

淄博市在环境容量有限的情况下,想方设法通过环保手段调结构,为经济发展腾出空间,引导企业大力发展无碳产业和生态环保产业,推行清洁生产,走循环经济之路。一是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示范。按照省循环经济“123”工程要求,组织园区、企业编制了循环经济实施方案,涌现出了东岳化工、联合化工、南金兆集团等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山东药玻的废玻璃生产高档药用玻璃瓶工程,列入省循环经济十大示范工程。二是制定了《淄博市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成立了全市环保产业协会,组织召开环保产业企业座谈会。为环保企业上门服务、跟踪服务,建立企业之间沟通交流的有效平台。加快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加快环保设备的加工与制造,重点加大大布袋除尘器、污水处理成套装置、生物除臭设施等环保设备的研究开发力度。三是加快发展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机电设备、地热源及其装备、节能灯和太阳能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环保药剂等八类重点产品。博山区节能机电泵业制造基地和桓台县新能源产业发展基地被确定为省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积极培植典型,实现以点带面,把山东美陵、新华医疗、派力迪等20家企业作为环保产业典型,通过组织培训、交流、提供信息、资金支持等方式,带动全市环保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推荐派力迪环保工程公司“低温等离子异味气体处理”技术,用于齐鲁石化腈纶厂治理化工异味,不仅解决了派力迪环保工程公司技术和产品的推广难题,而且解决了腈纶厂化工异味治理的难题,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出台了《全市石灰、碳酸钙企业发展规划》,鼓励发展无污染、设备先进、投资在3 000万元以上的碳酸钙企业,全市新上9家新型氧化钙企业,实现了该行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完成了45家企业的强制清洁生产审核。

三、通过严格执法,倒逼结构调整

淄博市按照“停产治理一批、关停取缔一批、查处整顿一批、壮大扶持一批”的思路,通过环保的严格执法,铁腕治污,采取上大压小、等量淘汰、差别电价、区域限批、社会公示等措施,加快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倒逼结构调整。全市关停小化工企业1 700余家;关停炼铁企业22家117万吨产能;关停43条立窑水泥生产线485万吨熟料产能,关停造纸企业24家、酒精企业1家,淘汰建陶企业50条生产线6 200万平方米产能,对500家建陶企业的790台(套)煤气发生炉和直接燃煤热风炉实施专项整治,关停72条缸瓦生产线以及635座石灰窑,关停了674座焦宝石小窑炉共计100万吨产能。实施电力行业“上大压小”,先后关停了32台、总容量46.775万千瓦发电机组,已累计完成“十一五”期间关停任务的93.55%。减少了大量污染源,为其他项目的发展腾出了空间,加快了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涌现出了一大批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走上循环经济之路的企业典型。桓台汇丰石化公司致力于争创“绿色环保模范企业”。近年来,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保治污。2008年,20 000m3低压瓦斯回收项目、20 000吨/年硫磺回收联合装置,及300吨/小时污水处理场等环保项目建成投产,实现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共赢。淄川宝塔焦化公司投资320万元建成了高压氨水邻室喷射消烟除尘系统,由原来的洗涤燃烧排放改为吸收利用,即消除了气体对环境的污染又回收了煤气,增加了煤气产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对苯系物、煤气余热的利用也实现了闭路循环,基本达到了零排放。此外全市建陶、水泥、化工、制药行业的废物回收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等,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循环经济之路初具规模。该市在强力执法、推动企业走技术改造之路的同时,还改变了以往单纯执法的路子,组织行业专家参与执法,与企业共同研究如何进行技术改造,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去年共整治419家化工企业,坚持“一企一策”,由专家为企业制订详细的整改方案,有效减少了化工异味的排放,而且使企业回收各类可利用物质近万吨,帮助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项目120多个,做到了增产不增污。

四、转变工作方式,为结构调整服好务

淄博市环保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积极转变工作方式,开辟重点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力求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强化措施,定期调度,严格考核,狠抓各项具体任务的落实,全力以赴推进结构调整,全面完成了2008年减排任务,减排数量在省内领先。还对符合环保要求的重点企业发放绿色通道联系卡,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对审批项目实行事前、事中、事后“三跟踪”,确保企业达标排放、安装在线监控、建设生态文明“三到位”。围绕东部化工区搬迁和投资70多亿元的中化集团建设,主动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问题,确保企业搬迁建设平稳有序开展。

市环保部门还创新服务管理形式,积极与经济管理部门、建设单位联系,提前介入建设项目的管理。对不符合国家政策、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做到早发现、早制止,防止盲目投资造成损失。对民生工程、自主创新、农村环保项目、治污减排项目等,简化审批程序,推动项目尽早发挥效益。对公路、水利、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探索建立现场评估、联合审查的机制,加快项目审批进度,满足项目开工要求。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现有环境容量不足的情况下,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法律法规,引导建设单位积极发展适应本地资源优势和环境承载力的项目,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有效杜绝了“两高一资”项目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进一步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上一篇:聚焦公司担保核心利益 搭建风险防范平台 下一篇:西部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