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江浙最缺粮

时间:2022-05-14 10:15:25

在一般人理解中,江浙一带应该是著名的米谷产地。早在宋元时期,民谚中就说“苏湖熟,天下足”。但到了明清时代,这里为什么由粮米供应基地变为采购基地了呢?

连绵的战火是原因之一。江浙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地方割据,关卡林立,壁垒森严,必然阻塞交通,不利于商品,尤其是粮食类等大宗商品的运输和流通。太平天国战争连绵十几年,对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打击可想而知。

雍正初年,当地官员向皇帝汇报说,“江苏地方,外似繁华,中实凋敝,加以风俗奢靡,人情浮薄,纵遇丰年,亦难为继”,以“风俗奢靡”概括缺粮原因,显失公允。人口密度大才是真实原因。1840年,江苏的人口为每平方英里1107人,居全国各省之冠;浙江的土地面积在各省中最少,人口也居前列。这意味着江浙地区每个人平均占有的自然资源相对较少,人均耕地少,人均粮食拥有量也小。

城市的经济繁荣以及城市的初步形成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上海以及江苏的苏州、无锡、南京等大城市群落兴起,浙江的小城镇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如嘉兴的濮院镇、杭州的北新关镇等,都很有名。它们不断扩张,挤占成片成片的农田,同时吸引大量农民进城,使得农村劳动力减少。而此时的米谷也不仅仅作为食物存在,它们更多变成了酿酒、食品加工等产业的原料,因此对米谷的需求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江浙一带的农民大量种植各类经济作物。江苏缺粮很大原因在于棉花发展太快,挤占了粮田。我国棉花的种植最早是在西南西北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宋元时期的黄道婆从海南黎族乡亲处学来纺织技术并加以改进,在沿海一带推广以后很受欢迎。技术的改进带动了下游产品的生产,明清时代,棉花在江苏迅速普及。但归根结底,还是当时的人对棉制品的需求增加了,需求促进生产。需求与供给向来是相互促进,单方面强调哪一侧都不行,总体平衡才能有健康的发展。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用于浙江的蚕桑业。在浙江,大部分农田用于养殖蚕桑。“杭嘉湖各县,民多育蚕,绍兴亦有”,“田中所入与蚕桑各具半年之资”。

还有一个原因,说来较为复杂。朱元璋最初举事的时候,江浙一带的百姓大多同情他的对手张士诚,与其一起对抗朱元璋。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特意在这一地区加重赋税。朱元璋死后,历代地方官员食髓知味,舍不得放弃这块肥肉,就以祖制的方式将这一收税方案延续下来。然而农田出产有限,如果单纯靠种田,根本不够交税。百姓为了完成赋税,只好寻找一些收入更高的生产方式,这便是种植棉花,发展蚕桑业。

总体看来,明清时期虽然江浙一带的经济发展仍然是全国的龙头老大,但农业所占比例越来越小,粮食需求非常大。

自然,湖广一带的粮食运到这里来,也不是全被这里的百姓消费掉。当时苏州、上海一带有大量河网水道,是天然的货物中转站,也有一部分湖广粮米从这里转运到陕西、河南、直隶、山东等地,供给全国。但因为绝大多数粮米被运往这里,给人造成了江浙缺米的强烈印象。

(摘自《证券时报》 图/黄煜博)

上一篇:青春 “让梦想飞扬” 下一篇:巧设计是光是电见分晓 细测算质量电量全找到